2023年安徽省名校中考大联考化学试题(三)(无答案)
2023年中考安徽名校大联考试卷(三)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三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Li-7 N-14 O-16 Na-23 Mn-55 Ba-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下列“家庭小实验”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 B.自制白糖晶体
C.石墨导电性实验 D.自制汽水
2.2023年全国两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地球添上更多“中国绿”。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积极回收废旧金属和废旧塑料
B.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增强肥效
D增高烟囱,将废气排入高空
3.近期科学家在足够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创造了一种名为氮摻杂氢化镥的超导材料,镥在元素周期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镥是非金属元素 B.镥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5.0g
C.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1 D.镥原子核外有104个电子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O2的验满 B.测定溶液pH
C.过滤泥水 D.检查装置气密性
5.科学家研制出了首个集成在铌酸锂(LiNbO3)芯片上的激光器,为量子网络的高效变频等应用铺平了道路。下列关于铌酸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一个臭氧分子 B.由两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组成
C.Nb的化合价为+5价 D.锂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3
6.2023年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传播主题为“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治疗胃酸过多可以服用氢氧化钠溶液
B.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
C.少吃蔬菜水果,多吃肉类可以增强体质
D.吸烟使人精神振奋,有益健康
7.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在我国杭州举行,赛事中涉及的如下设施、用具等,其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场馆塑料座椅 B.金牌
C.纯棉运动袜 D.碳纤维自行车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电解器的玻璃管中加满水(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接通直流电源 两极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体积比是1:2 水是化合物,可分解
B 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NaOH溶液没有变质
C 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该固体是碳酸盐
D 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 红棕色消失 碳与NO2发生化学反应
9.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刊》报道了我国生物乙醇重整制氢技术的重大进展。制氢过程中某步反应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质量不变
D.催化剂可增加生成氢气的质量
10.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B.燃烧需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着火点,则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C.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利用木炭也可以
D.某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证明该化肥是铵态化肥
11.已知NH4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
B.NH4Cl和KNO3都属于复合肥料
C.20℃时,将15gKNO3固体溶解在50g水中,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5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0.4%的氯化铵溶液
12.如下图所示,胶头滴管中有液体甲,小试管中盛放着固体乙,广口瓶中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小试管底部浸没在澄清石灰水中),当把甲滴加到乙中,过一会儿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右侧气球胀大。根据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小试管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B.甲、乙有可能分别是水和硝酸铵固体
C.甲、乙一定分别是稀盐酸和碳酸氢钠
D.当把甲滴加到乙中,广口瓶内的气压一定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苹果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钾、钙、铁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苹果可增加饱腹感,热量较低,常吃苹果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也适合减肥的人群。
食用苹果时,应避免食用果核部分。因苹果籽中含有氰苷,氰苷在人体中易转化为剧毒物质氢氰酸(化学式为HCN)。另外,苹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不易与磺胺类药物同服,会影响药物效果。
苹果加工时容易褐变,影响外观、风味,还会造成营养流失。褐变主要是由于苹果中的酚类化合物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被氧化,因此,对于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温度对富士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相对活性的影响见图)。研究发现柠檬酸能较好地抑制苹果中多酚氧化酶的相对活性。
(1)苹果中的“钾、钙、铁”指的是______________(填“原子”、“元素”或“单质”)。
(2)氢氰酸的化学式HCN的微观意义是______________(写出1点即可)。
(3)研究表面苹果中的多酚氧化酶也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多酚氧化酶的相对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4.(6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同学设计了图1所示装置探究CO2的性质,a、d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b、c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缓慢通入干燥的CO2一段时间。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CO2能与水反应。观察到d比a先变红的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15.(5分)氢氧化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工业上常以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为原理生产氢氧化钙,主要流程如下:
(1)粉碎石灰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煅烧炉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消化池内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写出氢氧化钙在农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16.(7分)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以后,对盐酸的性质和用途进行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盐酸
(1)下列关于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瓶口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会减小
C.人的胃液里含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D.用木棍蘸取盐酸后,木棍变黑
【任务二】探究盐酸的性质
(2)为探究盐酸的性质,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探究实验,已知氯化氢(HC1)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其水溶液叫盐酸。
①向盛有氧化铁粉末的试管中通入HC1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再加入少量水,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画出HCl气体和盐酸的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用“○”图形表示微粒,水分子不用画出)。
【任务三】数字化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3)某校实验小组用“数字化学”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①该实验是将甲溶液滴入乙溶液中,乙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
②a点时,烧瓶内溶液中所含粒子的数目关系:N(Na+)________________N(Cl-)(N表示粒子的数目,填“>”“=”或“<”)。
注意: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3分,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拓展探究】
(4)小明同学将盐酸滴入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为了测定该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如图3所示的实验,通过测定反应生成的BaCO3的质量来确定该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固体混合物)。
①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慢滴加盐酸至不再有气泡产生,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止水夹,缓缓通入空气。通人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时,称取样品溶液的质量为m1g,反应后得到BaCO3的质量为m2g,则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用含m1和m2的代数式表示)。
17.(5分)
某兴趣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200g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
加热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94.8 50.4 85.2 85.2
求:
(1)理论上可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若回收的二氧化锰比理论值小,你认为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