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沫若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题,共 48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
1.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图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如右图)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
A. 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 B. 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
C. 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 D. 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
2. 三星堆古城城墙既具防卫之用,亦是不同功能区之分界线,同时巧妙利用河流构成防御、防洪和交通体系。这体现出
A.蜀地的地域性特征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集权体制初步形成 D.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3. 陶器是中国古代相当长时期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具之一,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广泛见于古代各地区、各时代、各民族文化中,是田野调查中较易发现的古代遗物。由此可知陶器
A.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物质文化面貌 B.初步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文化发展进程
C.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居民稳定的生活状况 D.可以印证当时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4.《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5.《易经》中《乾卦》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 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A.在当时民间有一定影响 B.两者阶级立场不同互相矛盾
C.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求
6.《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 B.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
C.“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 D.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7.史书记载: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季氏的家臣阳虎拘囚家主,放杀异己,偷盗国宝,据邑叛变。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 士阶层的迅速崛起 B. 政治权力明显下移
C. 法治秩序开始崩塌 D. 贵族等级意识分明
8.“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中国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人们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进而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这指出了
A.华夏农耕文明高度依赖灌溉 B.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C.水利建设的专业性逐渐增强 D.治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兴盛与政权更替
9.“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 B. 表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 体现出已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10.《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11.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
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社会转型势在必然
12.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国末期的“士”。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末期
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 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 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13.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A.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
C.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
14.商周青铜器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制作的。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 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形成的规范
A.表明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B.维持了商周的长治久安
C.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 D.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
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
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 B.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 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
16.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秦朝的统一使秦与山东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有深远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的变革影响了价值取向 B.统治的疆域范围进一步拓展
C.政治大一统推动了文化发展 D.阻碍了各地原有文化的发展
17.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秩序重建
C.富国强兵的需要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8.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母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19. 在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的卫鼎、卫蚕的铭文中记录了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一次土地交易。后来出土的西周中后期文物中,金文对土地田产买卖兼并的记录更加频繁。这些记录
A.反映出井田制出现松动迹象 B.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严重衰落
C.表明市民阶层得以迅速壮大 D.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到新阶段
20.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
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
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
21.西汉初期,陆贾认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
A.体现外儒内法 B.强调天人感应
C.彰显黄老治国 D.突出天时地利
22.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青铜鼎纹饰(如右图)多呈现社会生活,且鼎的形制和纹饰图案多用几何造型来规范制作,而不是靠绘画技巧任意造型。这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23.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2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B.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共 3 道大题,共 52 分,请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作答)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8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中国文明定型于中原腹地之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承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文明圈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化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念,表达“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摘编自黄亚平《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8分)
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
1—5 BDAAC 6—10 CBBBB
11—15 BDDDD 16—20 CCBAB
21—24 CCAD
25.(25分)
(1)孔子: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促使士大夫阶层崛起;②各国变法图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每点2分,共6分)
柏拉图:①古希腊浓厚的哲学氛围;②古希腊奴隶制的社会性质;③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展;④雅典式民主对公民自由的限制。(每点2分,共6分)
(2)相同:①都认为教育对国家发展有重要作用;②都认为教学生应该启发学生;③都认为培养的最终目的要为国家统治服务;④二者的教育理念均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每点2分,共8分)
(3)建议:①当下教育应该在继承传统优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②要不断地提高教育地位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③在教育方式上,要大胆创新;应该将道德教育与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1点1分,2点4分,3点5分。共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6.(12分)
观点: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2分)
阐述:原始社会晚期,中华文字逐步孕育和发展。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社会经济等史实,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秦朝统一后,“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国家规范文字,跨越语言的障碍,便利了国家政令的通达,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汉字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魏晋以后,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8分)
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2分)
(从汉字的传播等角度回答亦可,如:汉字的传播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27.(15分)
(1)背景: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一点2分,二点5分,三点7分)
(2)简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8分,任答四点即可)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沫若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