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6题,共26题78分)、非选择题(第27题~第28题,共2题22分)共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3分,共7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所示是某校高一学生制作的学习卡。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可能是
1.年代:距今7000~5000年。
2.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3.生活:彩绘陶器,培植粟
A.龙山文化B.良渚文化C.仰韶文化D.河姆渡文化
2.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B.加快了华夏国家封建化进程
C.加速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D.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3.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
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
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4.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B.门阀士族控制选官
C.无为思想影响深远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5.《史记》和《宋书》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描述的变化,反映了
A.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D.统治者的政策不同
6.唐白居易(772~846年)在《赠友五首》诗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该诗反映了
A.均田制调动农民积极性B.贞观之治促进农业的发展
C.恢复租庸调制成为趋势D.两税法实施后存在的弊端
7.唐朝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
A.三教并行的影响B.户籍管理松弛
C.阶层流动性增强D.魏晋遗风盛行
8.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创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效仿唐朝所创规制B.推动政权汉化进程
C.源自本族发展需要D.缓和域内民族矛盾
9.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挣脱了君本位的桎梏;王夫之提出了“物质不灭”论,驳斥退化史观;黄宗羲则用《明夷待访录》,提出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这些新的思想主张产生主要源于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产生的积极效应D.新经济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10.中国古代白银作为一种稀缺之物,一直以来都是在皇庭贵族间辗转收藏。中晚唐之前,中国历代均未将白银定义为一种流通货币。但及至明朝中叶,白银却成为了商贸支付的硬通货。这最能说明明朝中叶
A.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削弱
C.白银开采技术明显提高D.长途贩运推动了白银流通
11.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不过一二年,……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据此可知,两者
A.都投身于学习西方的实践B.都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
C.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D.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1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告诫国人:中国并非“东洋之冠”,“倘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呼吁学习英美,“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度势行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由此可见,洪仁玕
A.预见到天京变乱不可避免趋势B.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C.观点体现了当时时代发展潮流D.挽救了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危机
1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在澎湖改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推进国防近代化B.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C.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D.边疆危机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
14.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了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东南督抚们的这一做法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B.迫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
C.加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D.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15.如图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的“三三制”的示意图。据此可知
A.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得到巩固B.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建设
C.三类人士代表共同阶级利益D.党外进步人士被团结进民国中央政府
16.下图为1953年的宣传画《提高生产,保证质量,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该画反映出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有序开展B.宣传工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C.经济建设开始出现冒进趋势D.计划经济体制利于改进生产
17.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列属于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是
①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8.“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A.波斯帝国B.拜占庭帝国C.罗马帝国D.马其顿王国
1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遗址,察看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B.发明了“浮动园地”
C.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D.知道“零”的概念
20.下图为1500年至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的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图。根据该图,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葡萄牙、荷兰、英国B.西班牙、荷兰、英国
C.西班牙、英国、荷兰D.英国、葡萄牙、荷兰
21.在中世纪的天主教看来,灵魂获得拯救的最好方法就是躲到修道院中,做一名修士或修女,潜心修道。宗教改革以后,新教主张信徒不必去修道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刻苦耐劳,同样能获得灵魂上的拯救。这种变化
A.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C.破除了禁欲主义的束缚D.促进西欧摆脱专制王权的统治
22.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法令,为工人及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和救济,到一战前夕,疾病保险覆盖了1500万德国人,保险惠及2800万人,另有100万人领取养老金。俾斯麦的行动
A.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B.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
C.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D.推行了德国铁血政策
23.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论述了巴黎工人七十二天中武装起义、武装斗争、武装自卫的过程,以历史的事实证明:“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这说明巴黎公社运动
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C.确立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D.受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4.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人开始穿西装、制造鞋、打洋伞、使用人力车及自行车,日本政府还颁布《散发令》提倡理发。但19世纪80年代末以后,日本却开始倡导“日本主义”、树立天皇权威,渲染对外战争。这一转向表明日本
A.倡导全盘西化B.崇尚军国主义
C.重回君主专制D.放弃文明开化
25.20世纪初,美国杜邦公司成立中央研发中心。随着研发的不断投入,中央研发中心陆续给杜邦带来了氯丁橡胶、尼龙等行业核心新产品,从而奠定了杜邦在当时化工领域的领导者地位。这说明当时
A.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垄断组织得到快速发展
C.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D.跨国公司竞争空前激烈
26.1913年5月7日在《真理报》上,列宁发表文章高度评价和赞颂这场新的革命风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以下属于“亚洲的觉醒”的是
A.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宪法B.苏丹马赫迪大起义
C.中国的百日维新变法运动D.伊朗发生立宪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2小题,共2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尤其是文化领域,于唐、宋几个世纪内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在这几个世纪中,除了出现许多学者撰写的无所不包的各朝历史外,还出现了佛经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8分)
28.城市化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在19世纪50年代的完成,英国工业生产在1850—1870年间达到高潮,成为世界头等工业强国……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英国出现了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前,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黑色英格兰”(指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英国的工业和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
——刘康《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但是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加之政府又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早期英国的“城市”问题愈演愈重。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直接威胁着市民的健康,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变得又黑又臭,直接诱发霍乱等疾病。城市住房根本容不下蜂拥而至的乡下人,住房十分拥挤,工厂劳动的报酬也少的可怜。
——胡立雪《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病的治理》
材料三1833年议会通过《工厂法》,对不同年龄段的工人工作的时间及报酬做了明确规定。1847年通过《河道法令》,严禁向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流、水库、管道等排放污水,并责成各级政府负责监督实施。此外还先后颁布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为工人提供更廉价的、适宜居住的房屋,并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和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6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C D A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A B B B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A B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27、
(1)表现:边境官方榷场及民间各种市场的活跃;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市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城市人口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盛。(任意4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4分)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史实: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沈括的《梦溪笔谈》。(任意3点6分)
28、
(1)影响:推动工业生产;带动农业发展;改变工业布局。(3分)
因素:工业革命。(1分)
(2)表现:环境污染;疾病横行;住房紧张;工人贫困。(4分)
途径:议会立法;政府监督。(2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