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科粤版(2012)化学一轮基础夯练题:第五章 燃料(答案)

2023年中考科粤版(2012)化学一轮基础夯练题:第五章  燃料(答案)

2023年中考科粤版(2012)化学一轮基础夯练题: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
科粤版(2012)第五章 燃料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B.在空气中加热汞:银白色液体变成红色粉末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D.氢气燃烧:无色气体燃烧,放热,发出淡蓝色火焰
2、下列物质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氨气
3、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偏高,会导致海洋酸化
D.同一年度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夏季会明显高于冬季
4、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做法是( )
A.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绿色出行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文明庆贺节日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白烟具有可燃性
B.验证水的状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C.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验证石蜡中含氧元素
6、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
B.石墨有导电性——生产铅笔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产碳酸饮料
D.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作燃料
7、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D.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8、《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表明中国用煤作燃料的历史悠久、煤炭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
A.碳 B.氮 C.氧 D.钙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C.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0.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10、下列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知识的归纳整理中,合理的是(  )
A.它们的分子都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它们都有毒
C.它们都有可燃性 D.它们都能用于冶炼金属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B.二氧化碳气体能灭火,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不助燃
C.镁带燃烧能产生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D.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存期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相同
B.碳单质都可用于制造铅笔芯
C.天然气、石油、乙醇都属于化石燃料
D.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1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煤 B.天然气 C.汽油 D.氢气
14、“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C.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15、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 B.无水灭火 C.保存食物 D.舞台“雾气缭绕”
16、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磁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大力推广燃煤发电 B.全民参与植树造林
C.提倡绿色出行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二、填空题。
1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液氢和固态氢气都能燃烧:_______________ 。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 。
18、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如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
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化石燃料都属于   。
②下面是化石燃料的几种主要加工方法,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填字母编号)   。
A.煤的粉碎 B.煤的气化 C.煤的液化 D.煤的焦化 E.石油的分馏
③汽油是石油分馏所得的产物之一,其成分之一为C5H12,写出该物质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相对量多于释放量,原因之一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植树造林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和有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9、化学与“碳达峰”、“碳中和”。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_。
(2)工业上在“Ni基催化剂”作用下,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方框内的微粒是一种单质分子,其化学式为_________。
②从微观角度看,变化过程中__________的种类没有改变,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3)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会增加碳的排放,还产生SO2形成酸雨,形成原理为:2SO2+O2+2X=2H2SO4,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其他能源,如_____________(举一例)。
20、(1)在当下,家庭中使用的燃料绝大多数为天然气,天然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已知现有等质量的燃料:①一氧化碳②氢气③甲烷④酒精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用序号排列)。
2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北京时间 2022 年 9 月 2 日 0 时 33 分,经过约 6 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佩戴头盔的面窗两层之间充有高纯氮气,该氮气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分离出氮气。航天员呼吸的氧气有三种来源:第一种主要是携带的纯氧氧气瓶,第二种是利用电解术的方式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供宇航员呼吸,而氢气还可以作为燃料。第三种是利用固体氧气发生器产生的氧气。
(1)分离液态空气法分离出氮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利用电解水的方式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3)氢气可以作为燃料,是利用氢气的_________性。
22、中华民族有许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
(1)春节——喜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
(2)端午节——端午食粽。粽子是用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煮粽子时用天然气做燃料,天然气燃烧发生的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中秋赏月——用手电筒。手电筒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三、推断题。
23、已知: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请分析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D、E的化学式D_________、E__________。
(2)请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24、(1)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絮凝剂KAl(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②图中1处填写___________,吸附池内常用___________吸附色素和异味
③某同学取自来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搅拌,现象是___________,说明该自来水是硬水。
④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A E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表示生成物质)所示。结合下列情况回答有关问题:
①如果A、B均为黑色固体。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
②若A、D是金属单质。反应i常温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____D生成B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2023年中考科粤版(2012)化学一轮基础夯练题:第五章 燃料含答案
科粤版(2012)第五章 燃料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B.在空气中加热汞:银白色液体变成红色粉末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D.氢气燃烧:无色气体燃烧,放热,发出淡蓝色火焰
【答案】A
2、下列物质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氨气
【答案】C
3、自然界碳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偏高,会导致海洋酸化
D.同一年度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夏季会明显高于冬季
【答案】D
4、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做法是( )
A.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提倡绿色出行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文明庆贺节日
D.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答案】D
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白烟具有可燃性
B.验证水的状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C.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验证石蜡中含氧元素
【答案】D
6、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
B.石墨有导电性——生产铅笔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产碳酸饮料
D.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作燃料
【答案】B
7、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氦气通电发出粉红色的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C.用干冰营造舞台意境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D.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答案】A
8、《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表明中国用煤作燃料的历史悠久、煤炭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
A.碳 B.氮 C.氧 D.钙
【答案】A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C.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0.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答案】B
10、下列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知识的归纳整理中,合理的是(  )
A.它们的分子都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它们都有毒
C.它们都有可燃性 D.它们都能用于冶炼金属
【答案】A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B.二氧化碳气体能灭火,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不助燃
C.镁带燃烧能产生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D.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存期
【答案】A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相同
B.碳单质都可用于制造铅笔芯
C.天然气、石油、乙醇都属于化石燃料
D.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答案】D
1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煤 B.天然气 C.汽油 D.氢气
【答案】D
14、“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C.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答案】A
15、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 B.无水灭火 C.保存食物 D.舞台“雾气缭绕”
【答案】B
16、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磁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低碳”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大力推广燃煤发电 B.全民参与植树造林
C.提倡绿色出行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A
二、填空题。
1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液氢和固态氢气都能燃烧:_______________ 。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18、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如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
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化石燃料都属于   。
②下面是化石燃料的几种主要加工方法,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填字母编号)   。
A.煤的粉碎 B.煤的气化 C.煤的液化 D.煤的焦化 E.石油的分馏
③汽油是石油分馏所得的产物之一,其成分之一为C5H12,写出该物质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相对量多于释放量,原因之一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植树造林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和有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①混合物 ②BCD;
③C5H12+8O25CO2+6H2O;
(2)CO2+H2O=H2CO3;
(3)6CO2+6H2OC6H12O6+6O2。
19、化学与“碳达峰”、“碳中和”。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_。
(2)工业上在“Ni基催化剂”作用下,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方框内的微粒是一种单质分子,其化学式为_________。
②从微观角度看,变化过程中__________的种类没有改变,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3)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会增加碳的排放,还产生SO2形成酸雨,形成原理为:2SO2+O2+2X=2H2SO4,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其他能源,如_____________(举一例)。
【答案】(1)二氧化碳(CO2) (2) H2 原子 1:1
(3) H2O 升高 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能或潮汐能)等
20、(1)在当下,家庭中使用的燃料绝大多数为天然气,天然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已知现有等质量的燃料:①一氧化碳②氢气③甲烷④酒精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用序号排列)。
【答案】(1) (2)①<④<③<②
2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北京时间 2022 年 9 月 2 日 0 时 33 分,经过约 6 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佩戴头盔的面窗两层之间充有高纯氮气,该氮气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分离出氮气。航天员呼吸的氧气有三种来源:第一种主要是携带的纯氧氧气瓶,第二种是利用电解术的方式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供宇航员呼吸,而氢气还可以作为燃料。第三种是利用固体氧气发生器产生的氧气。
(1)分离液态空气法分离出氮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利用电解水的方式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3)氢气可以作为燃料,是利用氢气的_________性。
【答案】(1)物理 (2)分解 (3)可燃
22、中华民族有许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
(1)春节——喜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
    。
(2)端午节——端午食粽。粽子是用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煮粽子时用天然气做燃料,天然气燃烧发生的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中秋赏月——用手电筒。手电筒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答案】(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化学变化。
(3)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三、推断题。
23、已知: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请分析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D、E的化学式D_________、E__________。
(2)请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
【答案】CH4 CO2 2H2O2H2↑+ O2↑ 分解反应
四、综合应用题。
24、(1)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絮凝剂KAl(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②图中1处填写___________,吸附池内常用___________吸附色素和异味
③某同学取自来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搅拌,现象是___________,说明该自来水是硬水。
④在日常生活中,常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A E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表示生成物质)所示。结合下列情况回答有关问题:
①如果A、B均为黑色固体。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
②若A、D是金属单质。反应i常温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____D生成B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答案】+6 过滤 活性炭 肥皂水 泡沫较少 煮沸
A比D活泼,B能溶于水
置换反应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