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穿山中学2022--2023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桂林市穿山中学2023年春季学期
八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下表是新中耳成方时期极具代表性文件的简介。它最有可能是
颁布时间 1949年9月
内容 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意义 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全国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A.《共同纲领》 B.《中车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时,乐队奏乐,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支乐队演奏的乐曲应该是
A.《国际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A 祖国获得了统一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西藏自治区成立 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4.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中有一位战士在身负重伤、弹药用完的情况下用胸膛 堵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口,另一位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他们分别是
A.黄继光、邱少云 B.杨根思、邱少云 C.罗盛教、毛岸英 D.黄继光、罗盛教
5.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 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此材料最 能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A.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6.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A. 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7.某班同学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两个知识点进行了学习,以下最适合作为该学习主题的是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书.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8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我国哪一建设成就
A.武汉长江大桥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 D,沈阳第一机床厂
9.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金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我国
A.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创建于1669年的中药品牌老店同仁堂,伴随着1954年的公私合营,工人们生产积极性太大提高, 在生产、销售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
A.变资本家所有制为工人和资本家共有B.变资本家所有制为工人所有制
C.变资本家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变手工劳动为机器生产
1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行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2.右边曲线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 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A点到B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3.右边图画是某一时期的壁画作品,它发生于
A.抗美援朝时期 B. “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后
14.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七分人祸”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5“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至死,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A.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D.刘少奇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16.“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他出生于甘肃玉门,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他是一个为民族争光、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是
A B C D
17.文革结束后,全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干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
A. “两个凡是”的观点 B.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观点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科学发展观
19.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 以“家庭年)”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A. 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
20.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搜集了 "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 土地改革 B.工业化建设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革命
21. 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对外开放
22.歌曲《春天的故事》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中“一个圈”指的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 B.经济特区 C澳门特别行政区 D.沿海经济开发区
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4. 1984年,党中央进一步开放了 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中位于广西的是
A.南宁 B.桂林 C.钦州 D.北海
25.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 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
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 1984年,我国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设置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又设立上海自贸区。据此可知,上海
A.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实验田 B.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D.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27.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是
A完成三大改造 B.包产到户 C.设立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8.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 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 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 2019年的是
A.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
C.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29.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反映了我国
A.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D.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30. “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 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这说明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
A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
C.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干,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1)材料一中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标志分别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了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措施的重点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哪一会议?指出图片中宪法的性质。该宪法确立了我国哪一项根本政治制度?(6分)
32.“三农”问题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建国后我党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情景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图2农民“入社”的“社”指什么?图3又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6分)
(2)图4凤阳县的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2分)
(3)试比较图1和图4的农村改革中土地制度最大区别分别是什么?(2分)
(4)上述图片反映了几个历史时期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从中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1)材料一中的“光辉的起点”是指党的哪一重大会议?在该会议上作出了怎样的历史决策?(4分)
(2)材料二中“走自己的道路”指的是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正确道路?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邓小平 同志.(4分)
(3)请根据材料三年代尺的提示,在A、B处,分别写出每次会议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名称是 什么?(4分)
(4)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实现“中国梦”有何认识。(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