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滨河新区小孔明学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银川小孔明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1.中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则大多认为美与绘画和谐、比例等事物的属性有关,如达·芬奇利用光学、解剖学等知识,对线条、比例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实践。这一变化表明( )
A.人们科学理性精神的增强 B.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C.人文精神遭到了严重挑战 D.天主教会的统治被摧毁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波士顿倾茶事件 C.启蒙运动 D.法国三级会议召开
3.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据此可知,宗教改革( )
A.批判君主专制 B.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
C.主张信仰得救 D.质疑世俗国王的权力
4.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
A.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B.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 D.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5.《独立宣言》宣扬“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规定,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这说明,美国宪法( )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 D.存在一定局限性
6.“到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它就迈出了新的一步,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最先迈出“新的一步”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荷兰 D.美国
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自1952年继位,如今已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这期间美国却经历了从杜鲁门到拜登共14位总统。与此相关的两国政治制度是( )
A.议会制和总统制 B.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
C.议会制和两党制 D.君主立宪制和两党制
8.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空想社会主义者逐渐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将资本主义社会定义为历史进程中“中间的和过渡的体系”。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 )
A.发展性 B.空想性 C.时代性 D.科学性
9.据统计,英国的煤炭产量由1770年的600万吨增加到1850年的4950万吨,这是由于( )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内燃机的普遍使用
C.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D.通讯工具不断革新
10.1867年,马克思在其撰写的巨著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他指出,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该“巨著”是( )
A.《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B.《法兰西内战》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11.经过工业革命, 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利润主要流向了欧洲,其他地区受益甚少,但是这一过程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C.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 D.加快了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过程
12.18世纪末,英、法等国竞相成立“非洲内地考察协会”、“科学调查学会”、“地理学会”等70多个组织,以“科学探险”的名义,深入非洲内陆。19世纪中叶,美国也插足非洲,控制了利比里亚。这一现象主要是欧美为了( )
A.三角贸易 B.瓜分非洲 C.争夺世界霸权 D.镇压非洲抗争
13.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制定了“有效占领”原则,即先到先得。并决定在地图上就可以确定殖民地的划分,即所谓的“地图上作业”。这次会议( )
A.使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B.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C.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D.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4.由于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成分多种多样,他们的斗争错综复杂,有种族压迫,也有阶级压迫,斗争具有双重性,二者交织在一起。这说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任务是( )
A.反帝反封建 B.反对殖民主义侵略
C.发展资本主义 D.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15.在2022年8月7日举行的哥伦比亚总统就职仪式上,当礼兵展示玻利瓦尔的佩剑时,除西班牙国王外,其他在场各国领导人均起立鼓掌。西班牙国王这么做可能是因为( )
A.玻利瓦尔是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主要领导者 B.国王至高无上,无须起立鼓掌
C.预先没有此项环节,国王来不及反应 D.除了西班牙,其他都是美洲的政要
16.下图所示为1789年海地独立前夕的人口结构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 )
A.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 B.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
17.1935年,斯大林提出“干部决定一切”,号召青年通过学习,精通地掌握技术,去创造奇迹。5月末,仅在重工业系统就有130多万人参加技能学习。从30年代初期,苏联实行工资改革,用计件工资与奖励制度等手段拉大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这些措施说明苏联( )
A.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极力消除同时期西方大危机的影响
D.经济建设中重视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平衡
18.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该“作战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19.1921年,列宁提出落后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一“新的探索”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实施“五年计划”
20.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强调各签字国政府彼此合作,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各国政府保证以其全部资源、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轴心国三个成员及其参战的追随者。这标志着(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2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的士兵。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22.1953年9月,美国之音在慕尼黑广播中心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发射电台。斯特莱伯特(美国新闻署第一任署长)明确表示,“这一新的电台全力播音,可以让现在正受莫斯科之声长波电台控制的卫星国家人民清楚收听到,此外它还会极大的消减苏联对欧洲和卫星国家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据此可知( )
A.美苏加强文化领域合作 B.美国政策制定中的冷战思维
C.美国试图缓和美苏关系 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
23.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现代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是( )
A.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阻碍了高新科技发展 D.导致了世界经济大危机
24.资本主义国际协调指的是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行为体通过相对平等的协商,协调利益、维护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模式和机制。二战后,在世界层面建立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世界银行 D.欧洲共同体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锁政府规定:一切念粮都归国家所有,所有粮食一律由人民委员会负责经营,禁止私人买卖;加造时各工业部门大企业的国有化;凡是雇工10人以上或使用动力机械、雇工5人以上的企业,一律收归国有:由国家对布匹、食品、大荣、乾鞋、肥皂等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禁私商经营。
材料二 苏俄政府规定:农民股纳粮食税后的余组及其他产品,可以自由支配;凡工人在5人以下,拥有发动机的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人数在10人以上,没有机器的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停止国有化,并鼓励私人贵春创办企业。
材料三 1927年12月,联其(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提出"在会作化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到1934年,苏联71.4%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
——以上材料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苏俄政府对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2)材料三反映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指出其主要目的。
26.和平,理应是全世界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哈伯特·温博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材料二 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是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为取得“霸权”,希特勒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极权主义政权”是指哪个国家?为了“国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并列举当今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贡献的“中国智慧”。
27.“冷战”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中国为“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战争临近结束时,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随着和平的到来,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大同盟走向分裂,并为冷战所取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际政治学通常以“极”为单位称谓世界格局。“极”的实力由多种要素构成,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关注的焦点是主要政治力量,即区域性或全球性大国。而今天,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这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中国的发展是文明型力量,强调的不是对抗或改造,而是构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不仅体现在新型国际关系、新理念中,也体现在合作倡议的具体落实中。
——摘编自赵磊《从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并列举中国文明型力量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银川小孔明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如达·芬奇利用光学、解剖学等知识,对线条、比例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实践。”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借助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这说明科学与艺术走向了结合,表明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得到增强,A项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学精神的增强,这有利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文艺复兴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并未摧毁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是一场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民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C项正确;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化思潮,以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号召,实际上宣扬人文主义,是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萌芽,排除A项;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的独立战争导火线,与法国大革命无关,排除B项;三级会议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与美国独立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得出他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B项正确;马丁·路德强调加强世俗政权,并没有批判君主专制,也不质疑王权,排除AD项;材料没有强调信仰的问题,强调的是世俗权力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便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可知宗教改革促进了德语在德国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语言,体现了民族意识的兴起,B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人文主义,排除A项;马丁 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新教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标志者德意志结束了中世纪以来的政治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时,没有废除奴隶制,而是规定奴隶按3/5个白人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强调的人生而平等原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宪法歧视黑人,没有体现联邦政府权力有所加强,排除A项;宪法不承认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有相等的公民权利,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排除B项;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与“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较早向近代转型,B项正确;17世纪的葡萄牙并未将其历史推进到新时代,排除A项;荷兰在16世纪后期已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美国直到18世纪后期才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通常为终身任职,因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70年。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因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间,美国总统多次轮换,B项正确;英国实行议会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但这不能解释英王能长时期在位的原因,排除A项、C项;美国实行两党制,共和党和民主党争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但这不能解释美国总统有固定任期、定期选举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空想社会主义者逐渐对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说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发展性,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认识,没有体现空想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时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不同认识,因此无法体现时代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表明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的内容是否科学,,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题干涉及的时间1770至1850年,我们不难判断出,此周期英国在开展工业革命,材料中英国煤产量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广泛运用,需要煤炭作为燃料,A项正确;内燃机的普遍使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史实,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信息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煤炭的大量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通讯工具不断革新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煤炭不相关,材料与没有涉及通讯工具不断革新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结合所学可知,《资本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即最大限度地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D项正确;《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是马克思阐述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文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创作的一部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和法学著作,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是184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B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全球通过分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因此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B项正确;根据材料“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利润主要流向了欧洲”可知,工业革命使得不同地区的分工不同,欧洲获利明显,扩大了东西方的差距,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工业革命助推了英国的殖民霸权,排除D项。故选BC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法等国竞相成立“非洲内地考察协会”、“科学调查学会”、“地理学会”等70多个组织,以“科学探险”的名义,深入非洲内陆是为了进一步了解非洲内陆的情况,实际上是为了瓜分非洲做了准备,B项正确;进行三角贸易并不需要深入非洲内陆,排除A项;这一现象是欧美为了瓜分非洲,并不是争夺世界霸权,排除C项;深入探索非洲内陆和镇压非洲抗争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列强达成“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的协议,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B项正确;柏林会议讨论了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与亚洲无关,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C项;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被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奴役,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有种族压迫,也有阶级压迫,斗争具有双重性,二者交织在一起”,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着艰巨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反帝主要指反对西方的殖民侵略,反封建指反对军事独裁,A项正确;BD项不全面,排除BD项;C项无法体现“有种族压迫,也有阶级压迫,斗争具有双重性,二者交织在一起”,排除C项。故选A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玻利瓦尔率领拉美人民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解放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玻利瓦尔佩剑象征着拉美地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所以西班牙国王才会有材料中的举动,A项正确;西班牙王国的举动主要源于西班牙曾殖民统治拉美并被推翻的历史渊源,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6.A
【详解】从人种比例可得出,美洲海地的黑人占比最大,这些黑人都是通过三角贸易从非洲而来的,说明三角贸易对美洲影响巨大,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种植园发展,排除B项;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从图的内容并不能说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苏联,正在通过技能学习、工资改革等方式,加快本国的工业化建设,极力消除同时期西方大危机的影响,C项正确;左倾冒进在经济上主要体现为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激进和冒险等,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而工资改革显然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方面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时期(世界)。根据所学可知,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A项正确;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排除B、C项;日德兰海战德军未能突破英军的海上封锁,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列宁提出落后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合知识可知,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找到了一条由落后的农业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实行“五年计划”的是斯大林,排除C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A项;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排除C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订,于1948年开始临时适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是协约国的一方,而且1918年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赴法华工的表现的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了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抗的状态,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方式。因此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及关键信息“此外它还会极大的消减苏联对欧洲和卫星国家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可知,美国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具有冷战的思维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抗,非文化领域上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冷战思维,非美国试图缓和美苏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上的竞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根据“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可得出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如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B项正确;现代科技并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现代科技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现代科技与经济危机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C项正确;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排除A项;联合国不属于“国际经济协调组织”,排除B项;欧洲共同体是西欧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政府出面组成的一个区域性经济和政治集团,排除D项。故选C项。
25.(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农业集体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详解】(1)根据“所有粮食一律由人民委员会负责经营,禁止私人买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农民缴纳粮食税后的余组及其他产品,可以自由支配”、“鼓励私人资本创办企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之所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因为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反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根据“在合作化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可知这一经济政策应该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苏联实行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
26.(1)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主张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热衷于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措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发动和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
(2)国家:苏联。措施: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努力:抗美援朝,打击美国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日内瓦会议上,提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方案;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地区合作和世界和平。中国智慧: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主张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热衷于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取得“霸权”,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发动和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
(2)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提到的极权主义政权指的是苏联。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可知,二战后,美国打着维护国际和平的旗号,在欧洲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努力:根据材料三中“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主要有,抗美援朝,打击美国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日内瓦会议上,提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方案,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地区合作和世界和平等。中国智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贡献的“中国智慧”主要有,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27.(1)原因:国家利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建立全球霸权;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典型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
(2)演变: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此时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
【详解】(1)原因:根据“战后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概括得出国家利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据所学,还可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建立全球霸权;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等进行总结。典型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都是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
(2)演变:根据“冷战”,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根据“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得出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此时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根据“新型国际关系”得出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根据“新理念”得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