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刘恒的生母是谁(汉朝刘恒在位几年)
生卒年:公元前202~前157年
父母:父,高帝刘邦;母,薄太后
后妃:窦皇后、慎夫人、尹姬等
>汉朝刘恒的生母是谁(汉朝刘恒在位几年)
年号:无
在位时间:公元前180~前157年
谥号:孝文皇帝
庙号:太宗
陵寝:长安霸陵
性格:仁孝宽厚,谦逊克己
汉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帝刘邦的第四子,西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并以此彪炳史册。同时,他也是一位备受史家赞誉的皇帝,他励精图治的行为,宽仁节俭的美德,爱民重农的思想,无不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说起这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最让人感叹的不是他的骄人政绩,而是他离奇的命运。从他的出生到继位,可以说是一连串的偶然和意外,充满了传奇色彩。
文帝的母亲是薄太后,年轻时被称为薄姬,具体名字已经无从知晓。薄姬父亲是苏州人士,年轻时浪迹到地处山西的魏地,与原魏国宗室之女魏媪相好,未婚而生下了她。也就是说,薄姬乃是一个私生子,地位卑贱。更可悲的是,在她一个弟弟出生后不久,父亲便死在了魏国山阴。苦命的魏媪独自拉扯着一双儿女,苦熬岁月。
当时,陈胜吴广起兵反抗暴秦,天下分崩离析。在这乱世之中,战国诸侯遗族和四方英雄豪杰,纷纷聚兵自立,图谋割据称雄,乃至取代秦朝而王天下。魏国宗室魏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占据魏国故地,自立为王。这时,薄姬已经出落成美丽的少女,魏媪心怀故国,便将自己的女儿送进了魏豹王宫,薄姬成了魏豹的妃子。
这个时候,楚汉战争正酬,项羽和刘邦正倾尽全力争夺天下。魏豹本已归附刘邦,却突然叛汉。刘邦勃然大怒,发兵灭掉魏豹。薄姬连同魏豹的其他嫔妃,都被送到刘邦的汉王宫中,做下贱的织布宫女。刘邦天性好色,有一天忽然想起从魏豹那里俘获的宫人,便来到织室,挑选几个美貌女子,纳入自己的后宫,这里面便有薄姬。这薄姬本以为时来运转,可是没想到再陷深渊。进宫一年多,刘邦都没有召幸过她。
奇迹总是不可思议地发生。原先在魏豹宫中,薄姬和管夫人、赵子儿关系非常亲密,她们三人相约:“谁先得了富贵,就不要忘记其他二人。”后来,管夫人和赵子儿得到了刘邦的宠幸,颇为得意。有一次,她们无意间谈起了以前与薄姬的誓言,取笑薄姬命薄,没想到被刘邦听到了。刘邦心中鄙视二人,对薄姬动了恻隐之心,当天晚上就召幸了她。
在见到刘邦后,薄姬告诉他:“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有一条苍龙盘踞在我的肚子上。”刘邦听了很高兴,对薄姬说:“这是你将要富贵的征兆,让我来成全你。”说来奇怪,仅仅一次同宿,薄姬就怀了身孕。就这样,伟大的汉文帝刘恒意外地来到了人间。
但是,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喜欢薄姬。此后,他几乎再没有召见薄姬,连儿子也很少看一眼。就这样,在幽幽的深宫里,薄姬母子二人,过着孤寂暗淡的生活。因为极其不受刘邦宠爱,再加上为刘邦生子被宫中受宠的嫔妃嫉妒,刘恒和母亲都养成了谨小慎微、忍让低调的性格。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低调,博得朝廷大臣的同情。刘恒7岁那年,在众臣劝说下,刘邦封他为代王。可是,母子的处境并未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世事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在刘恒8岁那年,高祖刘邦驾崩,汉宫风云突变,太后吕雉掌握了大权。这位备受刘邦冷落的狠毒女人,对刘邦生前宠爱的嫔妃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和无情的打击。最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被吕后砍掉四肢,投进猪圈折磨而死,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也被吕后毒杀。但是,吕后独独对薄姬青睐有加,也许是因为薄姬为人小心谨慎,也许是因为薄姬和她一样,曾备受刘邦冷落,二人同病相怜。不管怎样,吕后没有难为薄姬母子,并特别恩准,允许薄姬到儿子的封地母子团圆,并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母子二人得以离开波谲云诡的政治中心长安城,过上了平安富贵日子。
公元前180年,雄霸狠辣的吕后病死,她的娘家人吕氏一族图谋发动政变取代刘氏。而刘姓宗室和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结成联盟,杀尽吕氏一族。诛灭诸吕以后,宗室大臣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当时,刘邦的儿子已经被吕后害死了四个,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出于对外戚势力的恐惧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刘姓宗亲和功臣们在反复掂量之后,决定拥立谨慎谦和、母家没有势力的代王刘恒为皇帝。就这样,皇冠落在了幸运的刘恒头上。
身在偏远苦寒之地的刘恒,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运气竟然这么好。当他见到迎驾使者后,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第二反应是怀疑有人想害他。也难怪,母子二人一直被人忽视,何曾有好事找过他们。他把所有的属臣召来,反复商议,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于是,便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凶吉。卜得“大横”之兆,预示“代王不久就将即位天王”。
虽然如此,一贯谨慎的刘恒还是不放心,先派舅舅薄昭去长安见太尉周勃。薄昭了解到朝中实情,以及宗亲大臣拥立代王的缘由,回报代王,刘恒这才决定赴长安即位。临到长安城,刘恒又派宋昌先进城了解情况。宋昌回来禀报,丞相以下的大臣们都站在渭桥迎驾。刘恒这才确信,驱车来到渭桥接见众臣,并下车答礼。从城外到城里,代王刘恒对众大臣反复试探,最终在陈平、周勃等人的拥戴下登上了帝位。
文帝从偏远之地来到京师,又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所以,他即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政权。虽然文帝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但并不缺少政治智慧。他深知军权对政权的意义,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两军;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中保卫工作。随后,他连夜派灌婴与东牟侯刘兴居清除宫殿,分别诛杀少帝刘弘以及吕氏所封的梁王、淮阳王与常山王,清除诸吕残余势力。紧接着,他连夜颁布诏令,宣布大赦天下。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文帝深知,要巩固政权必须倚重勋宿将,优宠刘氏宗亲。为此,他在参拜了高祖帝庙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升灌婴为太尉,并对铲除诸吕、拥戴有功的其他将军和大臣们加官晋爵,赏赐黄金。为安抚宗室,他为被吕后贬斥的刘姓诸王恢复封号,将他们原先的封地重新赏还。
就这样,通过清除吕氏势力,重用功臣,封立宗室,汉文帝刘恒成功搭建起自己的领导团队,开始执政治国。当然,他的执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重用功臣必然会有功臣欺主,优待宗亲必然会有诸王骄横。在功臣之中,绛侯周勃因为拥戴有功,每次上朝总是显出很傲慢的样子,不把文帝放在眼里。于是,文帝便以严肃的神色对待他,迫使他敬畏。后来,借故免除了他的相职。几番折腾,最终降服了周勃。在诸侯王中,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举兵叛乱。文帝果断派兵镇压,刘兴居和刘长先后自杀。通过诸多努力,文帝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彻底控制了朝政。
西汉王朝建立后,一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着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汉文帝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他重视农业,接受贾谊、晁错等人的建议,实施一系列安民务本、轻徭薄赋的政策,谋求经济的发展。
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努力耕作,文帝减轻田租税率,将田租由1/15减为1/30,还有13年全部免收。此外,还把每人每年120钱的算赋降为每年40钱。汉文帝尽可能地取消国家的兴作活动,轻易不征发民众,使成年男子每三年只为国家服役一次。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大多不在封地而居于长安,以致长安粮食和商品的转输负担十分沉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刘恒采纳晁错的建议,采取公开标价的方式,出卖国家爵位,筹措边防军粮。所得粮食,足够边军5年之需。边境和郡县的粮仓得到充实,农民的负担便因此减轻。
为了发展生产,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盐铁生产的发展。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汉代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行旅往来出人关隘时,要持有通关凭证方可放行。文帝取消这种制度,方便商旅出入关口,也方便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无为而治的要义是减少皇宫和政府活动的开支,尽量不扰民。为此,文帝大力提倡并躬行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添。有一次,他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相当于十家中等平民的家产,便放弃了。他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向皇宫进献奇珍异宝。他本人平时穿戴的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就连他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穿拖地长裙,不准使用绣彩色花纹帏帐。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只使用瓦器,也不修高大的坟堆。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汉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即便是对待汉王朝的死敌匈奴也是如此。他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执行和亲政策。虽然匈奴人多次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也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开战端。对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的南越王国,文帝即位后,立即采取安抚政策,感化赵佗,最终赵佗取消帝号,汉越修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上述方针和措施的实行,使流民归田,粮食丰收,户口繁息,百业兴旺,商旅往来不绝,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无为而治”另一个要义是做事“循守成法”。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随意放任,而是行政做事都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而我们知道,汉承秦制,法度森严,虽然高祖吕后有所更张,但到文帝时依然是法严刑峻。比如,当时还保留着有很多的肉刑,如用刀划面额然后涂墨的黥刑、割鼻子的劓刑、砍脚的刖刑、破坏生殖器的宫刑等残忍刑罚。此外,还保留着“一人犯罪,连累全家族受罚”的连坐法。
文帝性情宽厚,认为这些刑罚太残忍,应该废除。即位不久,文帝就提出废除连坐法,大臣陈平和周勃开始不同意。但文帝一再坚持下,最后他们才妥协,起草了相关诏书,将连坐法废除。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公犯罪,依法应当受刑,而且是肉刑。淳于公幼女缇萦非常悲痛,随父赶到长安,向文帝上书说:“臣妾愿意入官府为奴婢,来抵赎父罪。”文帝深受感动,下令赦免了淳于公的肉刑。随后,他又下诏废除肉刑,改为处以笞刑和杖刑,后来又下令减少施刑次数,最终减轻了刑罚。
秦时,民众不能随便议论,更不能有所怨恨,否则就是犯了“诽谤妖言罪”。当时的老百姓,不高兴时常诅咒天帝,这就间接触犯了“天子”,犯了需要严惩的“民诅上罪”。文帝认为,这些罪名不仅惩罚面太宽,而且使大臣们不敢说真话,对国家政事很不利,就下令废除了。
文帝一方面废除苛法,另一方面也要求严守法度,并在守法方面以身作则。一次,文帝出行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惊了皇帝车驾。廷尉张释之判罚那人四两金。文帝很生气,要求处死。张释之力争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判罚。还有一次,文帝让张释之重重处罚偷窃高祖庙玉环的人。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判处砍头,并陈尸示众。文帝想让他处以诛杀全族之刑。张释之抗辩说:“国法没有规定盗哪个庙的东西重处,盗哪个庙的东西轻处。如果现在判此人族刑,那将来万一有小民盗挖高祖的陵墓上的坟土,陛下又要用什么国法来治罪呢?”文帝觉得张释之说的有理,认可了他的判罚。
文帝仁德,施政常常惠及臣下与百姓,与民同乐。在册立皇后的时候,他下令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80的老人,不满9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让天下这些贫苦之人可以享有一些快乐。在对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宽容。大臣张武等人接受别人的贿赂,事情被发觉。文帝没有把他们交给执法官吏处理,而是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采用这种办法使他们羞愧、悔悟。
文帝是古代“以德治国”的典范,他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公元前157年夏,文帝去世,终年46岁,死后安葬在霸陵。其人虽逝,但他开创的社会安定、经齐繁荣的政治局面,却永载史册。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