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南白高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5月第一次联考生物学试题(答案)
遵义市南白高中2022-2023-2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答案
生物学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5 BBDAB 6-10 DBDAC
11-15 CDABC 16-20 DDBDB
非选择题(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10分)
(1)增长型; 108株/hm2 ;
(2) 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向;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或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10分)
(1)捕食和种间竞争; 梭子蟹、带鱼、鳀鱼 ;
(2) 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减少。
23.(10分)
(1)季节性; 整体 ;
(2) ABCD;
(3)3.2; 14%;
24(10分)
(1)酵母菌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醋酸菌没有;
(2)a气阀关闭,b气阀打开;
需要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气体及时排出;
(3)①打开气阀a,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②将温度调整为30~35℃。遵义市南白高中2022-2023-2高二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
生 物 学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①
D.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2.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调查结果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B.采用标记重捕法时,若标记物使其容易被天敌捕食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种群个体数目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数量时,统计了在所有样方线上的个体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3. 连续四年对某地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后,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第1—4年,甲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3年,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数量可能相同
D.第2年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比甲种群大
4.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丙、乙、甲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5.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1mm×1mm×0.1mm)进行计数,测得某时刻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为24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C.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将导致得到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D.依据图中结果,估算1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6×109个
6. 农业生产中的谚语是劳动人民一代代积累的经验,是一种宝贵财富。下列的农业谚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A.“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杂草、害虫的种群数量要控制在K/2前
B.“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描述的是玉米和大豆间作,可以促进增产
C.“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合理密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D.“肥料不下, 稻子不大”——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肥料
7. 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有大量物种被替代
B.第5年至25年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恢复力稳定性比甲强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8.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9. 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的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10.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仙人掌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相同
B.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气孔在白天开放利于光合作用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往往具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并不发达
D.快速奔跑的狮子和斑马等生活在森林群落中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未体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C.此食物网中蛇可占据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12. 近年,四川西昌邛海里面翘嘴红鲌泛滥,为了控制翘嘴红鲌种群的数量,保证净化水质的滤食性鱼类不被翘嘴红鲌捕食,使邛海生态链健康发展,有关部门特发布了《关于开展路亚垂钓治理邛海翘嘴红鲌的通知》,特面向全国钓鱼爱好者发出邀请。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翘嘴红鲌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
B.可以通过分析翘嘴红鲌消化道内的食物研究其生态位
C.通过向钓鱼爱好者发出邀请,进而增加捕食者对翘嘴红鲌进行数量控制
D.可以引入与翘嘴红鲌习性相似的蒙古红鲌对其进行数量控制
13.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油菜花→毛毛虫→麻雀”,下图表示毛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中D和F都是毛毛虫传给分解者的能量
此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可以用E/A%表示
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和生物量上都是呈正金字塔模型
若迁走全部的麻雀,则毛毛虫会有由于缺少天敌,种群数量增加并最终呈“J”型增长
14.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在过程①②③④⑤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
B.碳循环的平衡一般是①摄取碳的速率和③④⑤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同
C.某生态系统中过程②越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强
D.重金属和DDT等有害物质参与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碳循环过程相似
1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关于生物学中探究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小动物主要是利用其向光、趋热的习性
B.统计土壤中的小动物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取样器取样法和记名计算法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作用实验中,需设置一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的空白对照组
D.制作小生态缸时,各组分和营养级之间的比例要合适,打开生态缸盖后要放置于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16. 白翅伯劳常停栖在树枝上,等待捕食被其它鸟类活动时从浓密叶丛中惊飞出来的飞虫。若有雀鹰(鸟类的共同天敌)出现,白翅伯劳会大声鸣叫以提醒其它鸟类躲藏。但当白翅伯劳与其他鸟类共同追捕一只飞虫时,即使无雀鹰出现,白翅伯劳也会发出同样的鸣叫声。据此推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白翅伯劳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B.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白翅伯劳的鸣叫声即可以在种间传递又可以种内传递
D.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17.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AB段,NH4+等无机盐离子增多原因是细菌的大量繁殖和藻类数量减少
B.在BC段上,溶解氧增加的原因是细菌的数量减少和藻类数量增多
C.图中所示过程体现出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D.若上游工厂继续向该河流排放大量污水,该生态系统仍能维持其稳定性
18.生态足迹与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有关。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工程建设时考虑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19. 如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该农场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能量输入生命系统,说明生命系统依存于环境
D.图中的过程表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均处于自身平衡状态并维持稳定
20. 为了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的割裂,限制了绿孔雀种群内的基因交流
B.绿孔雀开屏时可供人类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建立自然保护区即保护了绿孔雀,又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最有效的措施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21.塞罕坝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表是研究者对林场(面积为2hm2)中两种乔木的数量调查得到的数据(单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树种 幼年树 成年树 老年树
花栎树 83 25 15
华北松 74 70 72
据表可知,花栎树的年龄结构为 。其中华北松的种群密度是 。
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 演替。这一绿色奇迹的创造,充分说明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 。
(3)随着时间的推移,若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
22.实验小组调查了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带鱼和鳀鱼的种间关系是 ,食物网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 。
(2)流经此食物网的总能量是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3)若中国毛虾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鳀鱼的数量短时间会 。
23.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下表是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该系统只有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全部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 kJ)
(1)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A.甲的栖息地 B.甲的食物 C.甲的天敌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表中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10 kJ,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24.苹果醋富含果胶、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开胃护肝、排毒养颜、减肥降脂等多种功效,是近年来的流行饮品。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苹果醋的简易制作装置和制作流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苹果酒和苹果醋制作的菌种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生产苹果酒,则在果酒发酵的生产过程中,气阀a、b应当保持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继续用图甲所示装置制作苹果醋,则需要改变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