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西夏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A A A C D C B B B C D A A D B B C B D D B C A C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A C A C A B A A A B C D D C C D B C B B D B C
49.(1)差异: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2分)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2分)
影响:重商主义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但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但却无助于缓解经济危机。(2分)
(2)特点:在国家对国民经济干预之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占较大比重。(2分)
原因:摆脱经济困难;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或受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1分)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1分)
(3)背景:经济“滞胀”日益严重,美国再度面临经济困境;(1分)罗斯福新政式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新问题。(1分)
分析: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控制商品的生产;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3分)
里根新政: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降低通货膨胀;减税及改革不利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生产发展。(3分)
【详解】(1)主要差异:依据材料一“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可知重商主义思想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影响:结合所学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重商主义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但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但却无助于缓解经济危机。
(2)特点:依据表格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可得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原因:从经济发展、经济理论以及科技革命的进行等角度分析,得出摆脱经济困难;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或受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
(3)背景:根据材料“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战后开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可归纳出经济“滞胀”日益严重,美国再度面临经济困境,罗斯福新政式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新问题。
分析: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内容及特点可知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控制商品的生产;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依据材料“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与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要求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可知里根新政: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降低通货膨胀;减税及改革不利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50.【答案】(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3分,答出3点即可)
原因: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1分)从基本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1分)
(2)特点: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2分)
成因:苏联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斯大林上台,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答出2点即可)
(3)苏联解体。(2分)死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势力和外部反对力量反对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允许自由贸易等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再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等方面说明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本题依据材料二“剪刀差……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等角度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方面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3)本题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手术台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苏联解体的角度回答这指的是什么。再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银川市西夏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选择题(共48题,每题1.5分,共64分)
1.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 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2.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 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D. 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3.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表明北宋时期
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B.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的财政十分困难
4.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 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
5.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崛起,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后来阿姆斯特丹银行发明了银行票据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支票账务系统。荷兰银行业的发展
A.导致欧洲贵金属的大量外流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有利于商业殖民帝国的形成 D.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明确禁止谷物进口,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1651年制定的《航海条例》。这说明英国
A.取消了对外出口的禁令 B.加快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C.极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经济发展助推政策的调整
7.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的速度,福特汽车才得以在此后十年中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福特式的“创新”
A.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过剩 B.促进了生产的标准化
C.适应了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D.带来了交通业的革命
8.下表是19世纪部分年份中我国外销茶叶的统计数据。表中的现象反映了我国
时间 数量(万担)
1832—1837年 60.5
1861年 110
1871年 207
1876年 362.46
A.在对外贸易中的出超地位 B.日益卷人世界市场
C.茶叶的单位产量大大提高 D.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9.有资料显示,近代中国社会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一现象
A.导致洋纱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表明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推动了机器大工业发展
10.清末“新政”期间,清廷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商会,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新型商会的出现
A.增强了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 B.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突破了官府重农抑商的限制 D.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11.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平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三年后,他再次校阅海军,上奏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
A.落后海防观念导致战争失败 B.战争赔款导致了海军军费不足
C.军备落后是战败的重要原因 D.经济落后阻碍军事现代化进程
12.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使用阳历,但在农村仍然使用旧历;抵制剪辫者在偏远农村十分普遍,在城市也司空见惯;不少妇女对放足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B.民主革命缺乏群众大力支持
C.政府的法令不得人心 D.社会生活中守旧与革新并存
13.1927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制定《佃农保护法》,将佃农交纳的最高地租限定为不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40%。1927年6月11日,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农村减轻佃农租佃的25%。这些规定
A.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B.加剧国共对峙局面的出现
C.改变了农村的传统经济结构 D.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14.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法”,发行大面值金圆券(如下图),并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期收兑成金圆券,违者没收。这项措施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崩溃 B.有利于限制物价快速上涨
C.导致国民党政治的日益孤立 D.旨在整顿混乱的金融秩序
15.1964年,我国经济建设转向战备轨道,中央做出工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纵深发展的部署。到1965年,在西北、西南建设项目达300多个;东北迁往西部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就有140个,涉及多个行业,调出约8万人左右。这些举措旨在
A.建立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 B.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状态
C.扭转近代畸形的工业布局 D.保持工业化进程的连续性
16.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至2002年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说明工业品竞争力持续增强
17.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18.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2年的中国上海,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情形( )
A. 穿着旗袍、高跟鞋的摩登女郎 B. 邻居在教堂举办西式婚礼
C. 《申报》刊登五四运动的消息 D. 有人乘坐汽车去观看电影
19.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 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 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 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 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这反映了。
A. 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
B. 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C. 人们的审美观念返朴归真
D. 老百姓的衣着与政治运动关系密切
21.有资料记载,近代开放初期上海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西餐馆只开设在通商口岸
B. 吃西餐成为广大城乡的一种时尚
C. 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D. 西餐逐渐受城市民众的欢迎
22.英国人呤俐曾记载:“(1859年)我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欧化癖”主要是由于
A. 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C. 洋务运动的影响 D. 民族工业产品遭受排挤
23.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 当时的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 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 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24.1883年《申报》记载:“上海为通商大埠,西人之处此者最多,华人类多效其所为……至于坐马车、登轮舟,华人亦皆以为乐,甚至雪茄之烟衔于口中,弹子之房游于暇日,大餐之馆座客常满,左手持叉右手执刀,以恣大嚼者,皆华人也。……酒则香饼(槟)、茶则加非(咖啡),日用之物皆以一洋字者为佳。”这反映出
A. 物质生活方面“以洋为尚” B. 国人办报事业发展
C. 百姓物质生活普遍西化 D.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25.《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
A. 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 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 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 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26. 《光荣与梦想》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时期,“蓝鹰运动”流行一时。凡是遵守法规企业,可以在厂门店门挂上蓝鹰徽章。开汽车上街的消费者则在挡风玻璃上贴这个图案。《时代》周刊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蓝鹰徽。”这场“蓝鹰运动”旨在
A.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 B. 扩大商品消费市场
C. 强化社会保障机制 D. 提高工人政治权利
27.1933年3月,上任不到二十天的罗斯福就向国会正式提交了一份计划——准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并在3月的最后一天获批成立。“7月1日,距罗斯福做出这个古怪的决定还不到4个月,他设定的25万招聘人数的目标就已达成。”这一古怪计划所起到的最直接的结果是
A. 恢复发展生产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扩大就业机会 D. 保护资源环境
28. 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撒切尔夫人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公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撒切尔夫人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 B. 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
C. 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 D. 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29.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0.“最穷的和最富有的,在交税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个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表明北欧的福利制度( )
A. 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 施用对象是贫困失业人群
C. 以牺牲富人根本利益为基础 D. 对消除贫富差距功效显著
31. 政府职能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正当的职能发挥,能够使国家稳固、社会发展。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下列哪一变化符合这一说法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B. 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
C. 胡佛自由放任到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D. 斯大林模式确立到二战后的苏联三次改革
32. 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 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 D. 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33. 文件一:“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文件二:”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文件三:”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以上材料说明经济活动:
A. 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B. 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 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D. 否定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34.1932年以后苏联逐渐恢复农村集市贸易;1934年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批评了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派清谈”。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 适度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 B. 着手纠正经济体制的弊端
C. 效法列宁时代的经济政策 D. 放松了对农业发展的控制
35.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
A. 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 B.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 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国情 D. 苏俄国内出现了严峻的政治形势
36. 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
A. 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 B. 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
C. 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 D. 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
37.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这个数据达到了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38.1987年底,在苏联各类“非正式组织”达3万多个,到1989年2月,发展到了6万多个,成员有一部分是共产党员。尤其是‘跨地区代表团”的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政治反对派在苏联议会中出现。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A. 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造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9.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第一年 704 317 387 537
第二年 1083 580 503 566
第三年 1483 867 616 497
第四年 1637 1090 547 457
A. 1949—1952年 B. 1953—1956年
C. 1957—1960年 D. 1979—1982年
40.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
A. 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 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C.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D. 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41.二战后期,美国提出“怀特计划”主张按照存款原则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会员国基本投票权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大小;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则主张建立“国际清算同盟”,以战前3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的75%来计算会员国的份额。两种方案
A.实质是美英之间的货币战争 B.激化美英两国之间的矛盾
C.造成了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D.意在构建稳定的货币体系
42.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1727万人下降至2010年的1153万人,2016年也仅恢复至1235万人。而制造业就业在社会总就业中的占比也持续下滑,由1943年最高的38.7%下降到2016年底的8.4%。由此,美国国内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高。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
A.造成美国国经济陷入了衰退局面 B.导致发达国家而临新的挑战
C.使发展中国家掌握世界主导权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43.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意味着
A. 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 美国陷入空前的经济困难
C. 二战后的金融体系即将变革 D. 美元不再充当世界性货币
44. 据中新社电,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亚太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我们有责任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携手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表明当前中国
A. 在经济上主动融入西方经济体系 B. 引领亚太发展主导亚太发展规则
C. 整合欧亚经济全方位联通欧亚非 D. 取代欧美主导世界经济游戏规则
45. 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A.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 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C. 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 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46.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47.对下图反映的主题解读最恰当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外贸发展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迅速发展
C.世界银行大力支持中国经济发展
D.中国大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48.七国集团2011年3月18日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以遏制日本大地震后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势头。分析人士指出,欧美应日本要求,一改对干预外汇市场惯常持有的谨慎姿态,宣布联手干预汇市,主要是出于担心日元进一步升值给日本经济及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
A.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创 B.外汇市场的稳定关系到各国经济稳定
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 D.各国自觉主动地帮助日本抗震救灾
二、非选择题(49题20分,50题16分,共36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努松著《重商主义经济学》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材料三:袁志刚在《从里根新政看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指出:如果我们讨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繁荣,则不得不提到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里根新政。因为克林顿时期的美国新经济正是里根新政在九十年代经济政策上的延续和私人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四十余年。经过长期的需求管理,美国经济拥有一个庞大的政府,并随时遭受其看似合理的管制和调控。可是,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经济表现,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情况。尽管如此,战后开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丝毫也没有减弱。
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在当前的危机下,政府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办法,而正是问题本身。”其“经济复兴”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与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要求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经济思想中政府作用的主要差异;(4分)概括它们对不同时期的英国发展分别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的经济结构特点(2分),并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归纳里根经济改革的背景;(2分)并分析里根政府与罗斯福政府在解决经济危机策略上的发展性变化。(6分)
5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二:下图漫画为《剪刀差》(一边为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三:斯大林去世后,历史再次为苏联提供了改弦更张的机遇。赫鲁晓夫等一代苏联新领导人试图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对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改革。但是,在苏联党内固有的保守势力和外部(主要是中国)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合击下,赫鲁晓夫的改革归于失败。此后,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把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终于导致苏联这条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死胡同。当苏联满身创伤的社会主义肌体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和成因。(6分)
(3)材料三中“结果病人就死在手术台上”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3分)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