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5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答案)

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5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答案)

限时提能训练(五)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北京中考)下列关于Fe在O2中燃烧的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放出热量
[B]生成黑色固体Fe3O4
[C]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Fe与生成物中铁元素质量相等
2.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青色部分来自蓝铜矿颜料,蓝铜矿主要成分可表示为mCu(OH)2·nCuCO3,加热可分解为三种常见化合物,则加热该物质不可能生成的是(  )
[A]CuO [B]H2O [C]CO2 [D]CuCl2
3.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在整个对水的消毒和净化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是科学家公认的绿色净水剂,被广泛应用,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2FeO4+10H2O===4Fe(OH)3↓+8X+3O2↑,则X的化学式为(  )
[A]K [B]K2O [C]KOH [D]FeO
4.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实验过程中锥形瓶内物质质量变化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5.(2024·南充中考)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强光照射时发生爆炸,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改变
[D]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6.(2024·北京中考)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反应为CH4+H2OCO+3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
[C]生成的CO、H2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CH4、H2O的质量比为8∶9
7.(2023·枣庄中考)近期,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步骤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无机催化剂(ZnO-ZrO2)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催化剂ZnO-ZrO2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反应能实现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8.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丁一定化合物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乙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
9.(2024·河北中考)当前,氨气(NH3)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8 g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 g
[C]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为4∶1
10.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 当6.4 g 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6 g D。则在此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  )
[A]8∶11 [B]2∶11 [C]16∶11 [D]4∶11
11.符号表征化学变化是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方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符号表征的重要内容。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符合题意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S+O2SO3
[B]氧化汞加热分解:2HgO===Hg+O2↑
[C]一氧化碳作燃料:2CO+O22CO2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
12.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其中海水分解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2H2↑+O2↑,从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认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iO2是该反应的反应物
[B]2 g水分解可产生和1 g氧气和2 g氢气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
13.(2024·重庆中考)CO2的捕集和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方向。如图是CO2的捕集与转化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O可以循环使用
[B]反应Ⅰ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Ⅱ固体质量增加
[D]铁的氧化物之间转化的条件相同
14.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世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变化与守恒:依据质量守恒定律,1g Mg和1g O2充分反应可得到2 g MgO
[B]模型与推理: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宏观与微观:钛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为TiO2+2Cl2+2CTiCl4+2X,则X为CO
[D]实验与探究:称量蔗糖溶于水前后混合物的质量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5.将16 g纯净物R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R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B]消耗氧气64 g
[C]R中只含碳、氢元素
[D]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3分)
2 1 0 +0.5
16.(2分)“天宫课堂”第四课,航天员演示了蜡烛燃烧的实验。一段蜡烛燃烧前为m g,燃烧一阵后,质量变为n g,同时生成了a g CO2和b g H2O,则生成物的总质量为________ g,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______ g。
5 4 3 2 1 0 +0.5
17.(5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原理及应用。
(1)《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烧制青砖的方法,其中记载有“灌水其上”“水火既济”。相关反应为水蒸气与灼热的碳生成一氧化碳和一种单质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工开物》中写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指的是石灰石经过烈火煅烧后制成生石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诗人王逢的《简任伯温检校(二首)》中“犹比至元无事日,印文铜绿长苔钱”一句体现了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和两种氧化物共同反应生成铜绿[Cu2(OH)2CO3]的过程,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西汉时期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包含的湿法冶铜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磷的最早发现者: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写道:“老槐生火,久血为磷”。描写的是磷燃烧的过程,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5 4 3 2 1 0 +0.5
18.(6分)“知易行难”,下面是某同学试卷上展示的答题记录,请帮他检查,并帮他纠正: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完毕后测定的有关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第1步
H2O2===H2O+O2 第2步
34 g 32 g
x 16 g 第3步
= 第4步
x=17 g 第5步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17 g。
【发现问题】上述板演中有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填步骤序号)。
【交流讨论】有错误的步骤中,其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纠正问题】请你将该题正确的解答过程重新修改填写。
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11分)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是物质属性的精细化表征的方法。
Ⅰ.从定性的角度研究:A是电解水实验,打开活塞,用________分别靠近a、b玻璃尖嘴处,检验产生的气体;实验得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其理论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不变。
Ⅱ.从定量的角度研究: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思路】先确认化学反应已经发生,再比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1)要确认化学反应已经发生,图甲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对甲、乙实验分别进行了两次称量得如下数据,其中一定有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类别 甲实验 甲实验 乙实验 乙实验
反应前称量/g 280 283.5 250.3 255.2
反应后称量/g 280 283 250.9 254.1
(3)为达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小林更换了乙实验中的药品,以下改进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换成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②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③换成白糖和蒸馏水
(4)为达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小郭更换了乙实验的装置,如图丙所示,此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控制气体的总量 ②盛放、添加固体药品 ③调节装置的压强 ④调节装置的容积
改变装置后进行实验,最终发现天平示数变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5 4 3 2 1 0 +0.5
20.(6分)(2024·枣庄中考)某兴趣小组开展模拟工业上从海带中制碘(I2)的实验,主要反应为H2O2+2NaI+H2SO4===Na2SO4+I2+2H2O。实验室中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50 g,需稀释成5%的溶液。
(1)稀释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2)实验中共消耗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34 g,最终可制得碘单质多少克?限时提能训练(五)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1.C [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A正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B正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故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Fe与生成物中铁元素质量相等,D正确。]
2.D [mCu(OH)2·nCuCO3,它由铜(Cu)、氢(H)、氧(O)、碳(C)四种元素组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则,加热分解后的产物也应该由这四种元素组成。D中CuCl2由铜和氯两种元素组成,而蓝铜矿中并不含有氯元素,不可能是加热分解的产物,D符合题意。]
3.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K、Fe、O、H的个数分别是8、4、26、20,生成物中含K、Fe、O、H的个数分别是0、4、18、1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8个K、8个O、8个H,故X的化学式为KOH。]
4.D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气体总质量减少,但不会变为0,氮气等气体不参加反应,A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B错误;氮气不参加反应,质量不变,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质量不变,D正确。]
5.C [反应物是2种,生成物是1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是化合反应,A正确;反应物是氢气和氯气,根据题干“混合气体在强光照射时发生爆炸”可知,反应条件是光照,生成物是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B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比为(1+1)∶2=1∶1,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C错误;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D正确。]
6.C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有甲烷(CH4)和水(H2O),生成物为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其中水和一氧化碳属于氧化物,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氢原子个数不变,B正确;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3,而不是1∶1,C错误;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 CH4、H2O的质量比=(12+1×4)∶(1×2+16)=16∶18=8∶9,D正确。]
7.A [因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错误;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则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B正确;反应前后催化剂ZnO-Zr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C正确;CO2和H2是无机物,CH3OH是有机物,该反应能实现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D正确。]
8.C [反应前:甲的质量分数为17%,乙的质量分数为10%,丙的质量分数为25%,丁的质量分数为48%;反应后:甲的质量分数为19%,乙的质量分数为10%,丙的质量分数为41%,丁的质量分数为30%;甲的质量分数增加,则甲为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没有改变,则乙为催化剂或者为与反应无关的物质;丙的质量分数增加,则丙为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则丁为反应物,由分析可知:四种物质中丁为反应物,甲和丙为生成物,乙为催化剂或者为与反应无关的物质,则由丁分解生成甲和丙,故丁一定是化合物,A正确;分解反应的定义: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由A选项分析可知,该反应为丁分解生成甲和丙,则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正确;生成甲、丙的质量之比=甲、丙的质量分数变化之比,结合分析可知,生成甲的质量分数=19%-17%=2%,生成乙的质量分数=41%-25%=16%,则生成甲、丙的质量之比=2%∶16%=1∶8,C错误;由分析可知,乙为催化剂或者为与反应无关的物质,D正确。]
9.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催化剂的质量为5 g,故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也为5 g,A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氢气质量为52 g+9 g+34 g-80 g-0 g=15 g,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5 g-9 g=6 g,B正确;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每个氨分子是由 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C错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氮气质量为80 g-52 g=28 g,生成的氨气质量为34 g-0 g=34 g, 由题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为∶=1∶2,D错误。 ]
10.D [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故在此反应中C和D的质量比为22∶18, 当6.4 g 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6 g D,设生成C的质量为x。
A+2B=== C + 2D
22 18
x 3.6 g
A的质量4.4 g+3.6 g-6.4 g=1.6 g,=,x=4.4 g,A和C的质量比为1.6 g∶4.4 g=4∶11。]
11.C [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SO2,A不符合题意;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2HgO2Hg+O2↑,B不符合题意;一氧化碳作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CO+O22CO2,C符合题意;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2H2+O22H2O,D不符合题意。]
12.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TiO2写在等号的上方,属于催化剂,不是反应物,A错误;该反应的质量比为2×18∶2×2∶32×1=9∶1∶8,B错误;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错误;由题意“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可知D正确。]
13.A [反应Ⅰ是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427 ℃下生成碳和四氧化三铁,反应Ⅱ是四氧化三铁在太阳能作用下生成氧气和氧化亚铁。就整个反应过程而言,最终反应为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和氧气,所以Fe3O4和FeO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可循环使用,A正确;反应Ⅰ是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碳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B错误;反应Ⅱ是四氧化三铁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氧化亚铁,氧气逸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减少,C错误;反应Ⅰ是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427 ℃下生成碳和四氧化三铁,反应Ⅱ是四氧化三铁在太阳能作用下生成氧气和氧化亚铁,所以铁的氧化物之间转化的条件不相同,D错误。]
14.C [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为24×2∶32×1∶2×(24+16)=3∶2∶5,A错误;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说明该物质中含有碳、氢元素,不能说明其含有氧元素,因为氧气中也含有氧元素,B错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知X为CO,C正确;蔗糖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错误。]
15.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得R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 g××100%=12 g,氢元素的质量为36 g××100%=4 g,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和等于R的质量,故R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且R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是44 g+36 g-16 g=64 g,B正确;根据A中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和正好等于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即说明物质R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C正确;R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是12 g,则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5%,D错误。]
16.解析:由题意知生成了a g CO2和b g H2O,可以求得生成物的总质量为(a+b) g,蜡烛燃烧是蜡烛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氧气和参加反应蜡烛的质量和应等于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蜡烛的质量为其减少的质量。设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x。
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m-n) x a b
(m-n)+x=a+b
x=(a+b)-(m-n)。
答案:(a+b) (a+b)-(m-n)
17.解析:(1)碳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H2+CO。(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过高温煅烧生成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3)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和两种氧化物共同反应生成铜绿[Cu2(OH)2CO3],即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Cu2(OH)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CO2+O2+H2O===Cu2(OH)2CO3。(4)用铁与“胆水”(含CuSO4)反应获得铜,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答案:(1)C+H2OH2+CO
(2)CaCO3CaO+CO2↑
(3)2Cu+CO2+O2+H2O===Cu2(OH)2CO3
(4)Fe+CuSO4===FeSO4+Cu
(5)4P+5O22P2O5
18.解析:由于化学方程式条件、“↑”未标注,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步骤2错误。步骤3氧气带入质量错误。氧气代入质量错误及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导致步骤4、5代入数据及计算结果错误。所以错误的步骤是2、3、4、5。
纠正问题见答案。
答案:【发现问题】 2、3、4、5
【交流讨论】第2步错的原因是未标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第3步带入的氧气质量错误、第4步比例式书写错误等。
【纠正问题】解: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 g-14.4 g=1.6 g
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1.6 g
= 解得:x=3.4 g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3.4 g。
19.解析:Ⅰ.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Ⅱ.(1)图甲实验中,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现象为发黄光、冒白烟、放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B装置没有密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逸出到空气中,总质量减少,③一定错误,故选:③。
(3)将药品换成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的气体逸出装置,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①不符合题意;将药品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②符合题意;将药品换成白糖和蒸馏水,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③不符合题意。
(4)为达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小郭更换了图乙实验的装置,如题图丙所示,此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①控制气体的总量,气体总量是由反应物决定的,错误;②盛放、添加固体药品,由图可知气球可以承装药品,添加药品,正确;③调节装置的压强,气球可以缓冲压强,正确;④调节装置的容积,气球可以变大变小,调节容积,正确;故选:②③④。改变装置后进行实验,最终发现天平示数变小,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在气球中会产生浮力。
答案:Ⅰ.燃着的木条 元素种类
Ⅱ.(1)发黄光、冒白烟、放热量 4P+5O22P2O5
(2)③ (3)② (4)②③④ 气球膨胀,浮力增大
20.解析:(1)溶液稀释过程,溶质质量不变,设所需要加水的质量为a,则50 g×20%=(50 g+a)×5%,解得a=150 g。
(2)实验中共消耗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34 g,则参与反应的H2O2的质量为34 g×5%,据此可通过化学方程式H2O2+2NaI+H2SO4===Na2SO4+I2+2H2O计算出最终可制得碘单质的质量,详见答案。
答案:(1)150
(2)解:设最终可制得碘单质的质量为x
H2O2+2NaI+H2SO4===Na2SO4+I2+2H2O
34 254
34 g×5% x

x=12.7 g
答:最终可制得碘单质12.7 g。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