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生物学试卷(有答案)

上海市宝山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生物学试卷(有答案)

上海市宝山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生物学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填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题有两个及以上正确答案,编号选填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
4.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班级、学校和准考证号。
一、草地生态系统及生态修复
新疆地处亚洲中部的干旱区,自然植被稀疏,主要以草地和荒漠植被为主。图1为大气CO 浓度和气候事件对新疆草地初级净生产力(NPP)的影响,其中“+”代表正相关关系,“一”代表负相关关系。
1.大气CO 浓度、土壤含水、气候等属于草地生态系统组分的 。
2.植被初级净生产力(NPP)是单位时间和空间内植物群落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下列关于NPP 描述正确的是 。 (单选)
A.是植物群落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B. NPP中的能量即植物群落固定的太阳能
C. NPP 中的全部能量将流入下一营养级
D.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用“+”或“一”表示相关关系对图1进行完善:
① , ② , ③ , ④ 。
4.高温对新疆草地NPP 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其原因可能是 。 (编号选填)
①一定范围内的高温促进NPP 的增加
②超出范围的高温导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③高温可引发降水,促进 NPP 增加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但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区,地貌破坏、土壤缺失、植被损毁,影响了区域生态功能。表1为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的方式及修复效果,其中样点4选自自然未破坏区域,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代表物种越丰富。
表1
修复样点 修复方式 植被密度 (个/m ) 物种多样性指数 土壤有机碳含量 (g/ Kg)
1 土壤种子库修复 85 0.87 25
2 泥浆拌种喷播 40 0.40 13
3 种植黑加仑 17 0.23 12
4 78 0.92 35
5.相较于森林生态系统,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弱的原因是 (编号选填)。
①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路径较多
③自我调节的通道较少
6.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所有来源于生物体的含碳有机物质的总和。新疆地处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对这一现象解释的合理是 (编号选填)。
①干旱使土壤中分解者生物量较少,有机碳来源减少
②干旱使生产者生长受限,土壤获得的植物凋落物较少
③营养结构复杂,营养级传递效率较高,进入土壤的有机碳下降
7.土壤种子库修复是收集当地未破坏区域表层0~2cm的表土及上部残留的枯枝落叶,按每公顷105kg 进行撒播,由此推测该方法修复效果较好的原因是 。 (多选)
A.表土中含有本地生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后增加了植被密度
B.表土中含有本地生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后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指数
C.表土带有的枯枝落叶可提高修复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
D.表土和枯枝落叶为修复区植物提供生长基质
8.若要知道各修复方式是否具有修复效果,实验还需增加的一组数据是 。
二、小球藻光合作用产氢
氢气是清洁能源,工业产氢可大量制备氢气,但容易产生污染。小球藻光合产氢是在光合系统与氢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氢气,其过程如图2所示,PSI和PSⅡ分别为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PQ、PC是电子载体。氢酶遇氧会发生不可逆失活。
9. PSⅡ中叶绿素的作用是 。 (多选)
A.吸收光 B.转化光 C.传递光 D.产H
10.图2中传递的c-直接来自于 。
11.氢酶遇氧发生不可逆失活,可能原因是 (编号选填)。
①氧气改变了细胞的 pH导致氢酶结构发生改变
②氢酶的活性中心被氧气氧化导致失去催化功能
③氧气作为竞争性抑制剂导致氢酶结构发生改变
12.高温胁迫下过剩的光能会使PSⅡ的某蛋白受损,此时电子传递过程I会增强,短时间内ATP/NADPH 的比例变化为 (变大/变小/无法确定) 。
13.自然状态下小球藻产氢效率低,可能原因是 (多选)。
A.白天光照条件下,水光解产生的氧气使氢酶失活
B.白天光照条件下,H 作为反应物参与ATP 的合成
C.夜晚黑暗条件下,PSⅡ无大量H 生成
D.夜晚黑暗条件下,PSII无大量e-生成
14.以下措施可能提高小球藻光合产氢效率的是 (多选)。
A.调控培养条件提高小球藻光合效率
B.定点突变改造氢酶分子结构
C.基因工程构建小球藻耗氧酶体系
D.降低 PQ、PC 传递e 的效率
硫酸亚铁常用于絮集水体中的藻类,研究人员用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诱导游离的小球藻絮集在一起形成球形聚集体,测量聚集体的产氢量,实验结果如图3。 (Fe 浓度代表硫酸亚铁浓度)
15.诱导形成聚集体后,聚集体内部的小球藻主要因 不足,光合作用速率有所降低,但 仍在进行,使得内部小球藻处于低氧环境,一定程度保持了氢酶的活性而产氢量增加。
16.对于该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 Fe '浓度越高,小球藻聚集体的产氢量越多
B.用浓度为200mg/LFc 诱导形成的聚集体36h后氢酶活性达到最高
C.持续产氢时间最长的是300 mg/L 和400mg/LFe 诱导处理组
D.400mg/LFe 诱导处理组可能在36h后因小球藻繁殖,聚集体崩裂影响了产氢
三、络氨酸激酶与炎症反应
一些细胞因子主要依赖酪氨酸激酶JAKI促进过敏性炎症,JAK1可在多种细胞和组织中进行信号传导。研究发现JAK1经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并激活后,在皮肤过敏性炎症中会引起瘙痒,而在肺部过敏性炎症中却能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稳态。相关机制如图4。
17.细胞因子受体和神经肽受体功能差异是因二者的编码基因 。 (编号选填)
① 存在于不同细胞 ② 甲基化程度不同
③ 空间结构不同 ④ 碱基序列不同
18.图4中属于内环境的物质或结构有 。 (编号选填)
①JAK1 ②JAK1受体 ③ 神经肽
④ 神经肽受体 ⑤ 淋巴细胞 ⑥ 细胞因子
19. JAK1激活后,皮肤的神经元局部产生电信号是因为 (编号选填),而电信号的传导是因为 (编号选填)。
①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② 钾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③ 钠离子内流产生静息电位 ④ 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
⑤ 电流刺激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 ⑥ 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
20.据图4分析,下列关于皮肤过敏性炎症中的JAK1 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 JAK1 和细胞因子竞争细胞因子受体
B. JAKI的激活依赖于结合了细胞因子的受体
C. JAKI信号传导可引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JAKI信号传导最终产生瘙痒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21.为验证JAKI在皮肤过敏性炎症中促进信号转导的作用进行如表2所示实验,其中JAK1G F为JAKI功能增强突变小鼠。 完成表格: ①处 ,②处 , ③处较为合理的数据应为 (16/23/35) 。
表2
组别 处理和记录 ① JAK1GoF.小鼠
过敏源 接触处理 _____②____
平均每天搔抓次数 22 _____③____
22.除了图示作用外,细胞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还有 。 (多选)
A.裂解肿瘤细胞
B.促进B 淋巴细胞活化
C.促进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D.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
23.乌帕替尼是一种JAK 抑制剂,可有效抑制JAK1的信号传导,请推测乌帕替尼在治疗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肺炎疗效方面有何差异,并阐明理由。
四、肝豆状核变性与遗传变异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ATP7B基因发生改变导致,该基因表达合成铜转运P型ATP酶,酶缺陷会导致铜无法排出而蓄积在肝脏或脑,引起病变。有一患者家系该基因检测的结果如表3,该基因正常编码链碱基序列用…CGG…CAG…,显示的碱基部分分别决定酶的第778和第1078位氨基酸。
表3
个体 表型 ATP7B基因测序结果
父亲 正常 已故未知
母亲 正常 …CTG…CAG…
患者(女性) 患病 …CTG…CAG… …CGG…CAA…
妹妹 患病 …CTG…CAG… …CGG…CAA…
儿子 正常 …CGG…CAA…
女儿 正常 …CGG…CAA…
注:测序结果只给一条链代表同源染色体上只一个ATP7B基因发生改变,另一ATP7B基因未发生碱基序列改变;给两条链代表两个基因碱基序列都改变。
24.由表信息推测,该家系HLD 的遗传方式为 (常/X)染色体 (显/隐)性遗传。
25.由表信息推测, 已故父亲ATP7B 基因的编码链序列应该有 。 (编号选填)
① …CGG…CAG… ②…CTG…CAG… ③…CGG…CAA…
26.已知密码子CGG 决定精氨酸,CUG决定亮氨酸,CAA和CAG决定谷氨酸,理论上与患者铜转运P型ATP酶分子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的家系个体应是 。 (编号选填)
①父亲 ② 母亲 ③ 妹妹 ④ 儿子 ⑤ 女儿
以上结论与家系个体的表型有冲突,为进一步确定患者患病的原因,对其转录后形成的mRNA 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如图5。
27.结合图5可进一步判断,患者体内的铜转运P型ATP酶的类型有 (编号选填),母亲体内该酶的类型有 (编号选填)。
①结构和功能正常
②第778号精氨酸被亮氨酸取代,功能发生变化
③氨基酸数目减少,功能发生变化
28.由以上结果可知,导致患者患病的根本原因是 (基因突变/表观遗传)。
29.以下措施可以缓解或治疗HLD 的是 。 (多选)
A.饮食控制铜的摄入 B.使用铜螯合药物,促进铜随尿液排出
C.口服铜转运 P型 ATP酶 D.改变mRNA 前体的剪切位点
五、PA 荧光探针与生物工程
磷脂酸(PA)既是一种结构膜脂,也是植物的一个关键信号分子,为验证盐碱胁迫下植物的PA响应,研究人员构建PA荧光探针:将特异性PA结合蛋白结合域(PABD)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FD)基因通过无缝克隆技术连接构建重组DNA,导入拟南芥。DNA无缝连接的原理如图6(a),重组DNA的构建过程如图6(b),P -P 为引物。
30.磷脂酸是合成磷脂和三酰甘油等的原料,据此推测细胞中游离的磷脂酸聚集较多的场所是 。 (单选)
A.线粒体 B.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内质网
31.关于图6(a)中T5核酸外切酶描述合理的是 。 (多选)
A.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B.可使 DNA 分子形成单链末端
C.可将DNA 分子切割为多个片段 D.与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活性中心相同
32.图6中①处需使用的酶为 (编号选填),②处需使用的酶应为 (编号选填)。
①RNA 聚合酶 ②DNA解旋酶 ③DNA 连接酶
④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⑤核酸外切酶
33.图6(b)中引物P 的碱基序列也会存在于引物 。 (编号选填)。
①P ②P ③P
34.以下是在拟南芥受体细胞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所添加的物质,这些物质中不属于营养成分的有 (编号选填)。
①琼脂 ②生长素 ③硝酸铵
④草铵膦 ⑤甘氨酸 ⑥氯化钙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色团受到光子辐射后吸收能量从低能级状态跃迁到高能级状,高能级状态不稳定,再跃迁至低能级状态过程中发出绿色荧光,原理如图7 (a)。在等量光子辐射和相同盐碱胁迫下,与仅转入GFD基因的拟南芥相比,转入 PABD-GFD融合基因的拟南芥发出的绿色荧光明显增强。 (已知PABD 不影响GFD的荧光强度)
注: (b)为仅转入GFD基因的拟南芥根尖荧光显微图像。
(c) 、 (d) 、 (e) 、 (f)分别为转入 PABD-GFD 融合基因的拟南芥同部位,在胁迫处理5、10、 15、20min后的荧光显微图像。 用“+”表示荧光强度, “+”越多代表荧光越强。
图7
35.等量光子辐射下,转入PABD-GFD融合基因的拟南芥绿色荧光增强是因为在高能级向低能级状态跃迁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更多/更少)用于非辐射能量的损耗。
36.若实验结果说明盐碱胁迫下植物PA发生了响应。尝试解释:为什么转入 PABD-GFD融合基因的拟南芥经上述处理后,绿色荧光较仅转入GFD基因的拟南芥增强,且随处理时间增加荧光强度会发生如图7变化
参考答案
一、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修复 (19分)
1.(2分)无机环境/非生物因素
2.(2分) D
3. (4分) + + +
4.(2分) ①②
5.(2分) ①③
6.(2分) ①②
7.(3分) ABCD
8.(2分)样点修复前植被密度、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数据。
二 、小球藻光合产氢(19分)
9. (2分) ABC
10. (2分) 叶绿素a
11. (2分)②
12. (2分)变大
13. (3分) ACD
14. (2分) BC
15. (4分)光照 细胞呼吸(或有氧呼吸)
16. (2分) CD
三、络氨酸激酶与炎症反应(26分)
17. (2分)④
18. (2分)③⑥
19. (4分) ①④⑥
20. (3分) BC
21. (6分)JAK1功能正常小鼠(或野生型小鼠) 接触处理 35
22. (3分)BD
23.(6分)乌帕替尼对过敏性皮炎治疗效果应较好,对过敏性肺炎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接触过敏源后,淋巴细胞释放依赖JAK1 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后可激活JAK1信号传导,使得神经元产生电信号引起瘙痒,而JAK1被乌帕替尼抑制后,瘙痒症状缓解达到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但对于肺部组织中的神经元,JAK1 被激活后会释放神经肽,神经肽作用于淋巴细胞抑制其产生细胞因子维持免疫稳态,若JAK1 被乌帕替尼抑制,则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增加,肺部炎症反应得不到缓解。
四、肝豆状核变性与遗传变异 (15分)
24. (2分) 常 隐
25. (2分) ①③
26. (3分) ②③
27. (4分) ②③ ①②
28. (2分) 基因突变
29. (2分) ABD
五、PA 荧光探针与生物工程(21分)
30. (2分)D
31. (3分) AB
32. (4分)③ ③⑤
33. (3分)③
34. (3分) ①②④
35. (2分)更少
36.(4分)与仅转入GFD基因的拟南芥相比,转入融合基因的拟南芥表达出的融合蛋白因有PABD可结合PA,改变了分子的结构,使得荧光蛋白的发色团从高能级状态跃迁到低能级状态释放的能量更多转化为辐射能量,荧光增强。随着处理时间增加,更多的融合蛋白结合PA,所以荧光先增强,一段时间后,结合的PA 可能被降解或转移,融合蛋白发出的荧光强度下降。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