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计算与图像(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专题6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计算与图像(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第3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计算与图像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学会列“三段式”进行某物质“转化量”“平衡量”“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2.学会分析及应用化学平衡图像。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计算
1.列出一个模型——“三段式”思维模型
一般需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列出起始量、变化量及平衡量,再根据题设信息列方程求解。如mA(g)+nB(g)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mx mol。
注意 ①a、b也可指浓度或气体的体积、压强等。②明确量的关系:各变化量之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掌握四个公式——“三段式”应用
(1)反应物转化率:
A的转化率=×100%。
(2)生成物产率:
C的产率=×100%。
(3)平衡混合物某组分的百分含量=×100%。
(4)平衡混合物某气体组分的体积分数=×100%。
1.在一定密闭容器中加入A、B、C三种气体,保持温度一定,在t1~t4时刻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据此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测定时刻/s t1 t2 t3 t4
c(A)/(mol·L-1) 6 3 2 2
c(B)/(mol·L-1) 5 3.5 3 3
c(C)/(mol·L-1) 1 2.5 3 3
A.在t4时刻,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B.t3时,A的转化率比B的转化率高
C.t1至t2时刻,该反应的速率为3 mol·L-1·s-1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g)+B(g)C(g)
2.恒温恒容下,将2 mol A气体和4 mol B气体通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xC(g)+2D(s),2 min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为1.2 mol,C的浓度为0.8 mol·L-1。
(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x=    。
(3)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    。
(4)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填字母)。
A.压强不再变化
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C.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
3.(2024·天津市重点学校高一期末)完成下列问题。
(1)一定条件下,在5 L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2NO2(g)N2O4(g),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2)/mol 0.040 0.020 0.010 0.005 0.005 0.005
用N2O4表示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mol·L-1·s-1。在第5 s时,NO2的转化率为      ,在第2 s时N2O4的体积分数为      。
(2)已知:2N2O===2N2+O2,不同温度(T)下,N2O分解半衰期随起始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则T1   (填“>”“=”或“<”)T2。当温度为T1、起始压强为p0 kPa,反应至t1 min时,此时体系压强p=    kPa(用p0表示)。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图像分析
“三步法”突破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图像问题
(1)看图像——侧重点、线、面
(2)想规律——联系外界条件对速率和限度的影响
(3)巧判断——联系规律,结合图像,作出判断
1. 如图是足量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和一定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图像,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O→a段v(H2)为零,说明反应未进行
B.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该反应放热
C.a→b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铝片表面的Al2O3薄膜逐渐溶解,加快了反应速率
D.c点之后,产生氢气的速率下降,可能是c(H+)下降导致反应速率下降
2.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30 mol A、0.10 mol 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在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t1=15,则0~t1 s 内反应速率v(C)=0.004 mol·L-1·s-1
B.t1 s时A的转化率为60%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A(g)===2C(g)+B(g)
D.起始B的浓度为0.02 mol·L-1
3.如图所示是425 ℃ 时,在1 L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
B.图①中t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图②中的可逆反应为2HI(g)H2(g)+I2(g)
D.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精析
一、
应用体验
1.C [A对,由表中数据可知,t3~t4时间段,该反应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t4时刻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B对,t3时,A的转化率为×100%≈66.7%,B的转化率为×100%=40%;C错,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指明以哪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D对,达到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浓度改变的量之比为4∶2∶2=2∶1∶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且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g)+B(g)C(g)。]
2.(1) 0.4 mol·L-1·min-1 (2)4 (3)4∶1
(4)ABC
解析 (1)根据2 min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0.8 mol·L-1,可知v(C)==0.4 mol·L-1·min-1。
(2)根据三段式:2A(g)+B(g)xC(g)+2D(s)
起始/mol   2    4   0
转化/mol   0.8   0.4  2×0.8
平衡/mol   1.2   3.6  2×0.8
即Δn(A)∶Δn(C)=0.8 mol∶1.6 mol=2∶x,
解得x=4。
(3)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4∶1。
(4)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当压强不再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反应有固体生成,当气体密度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同,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A和B的消耗速率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由此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3.(1)0.001 5 87.5% 60%
(2)> 
解析 (1)0~2 s时间段Δn(N2O4)= mol=0.015 mol,化学反应速率为v(N2O4)==0.001 5 mol·L-1·s-1;在第5 s时,NO2的转化率为×100%=87.5%;在第2 s时,NO2的物质的量为0.010 mol,N2O4的物质的量为0.015 mol,N2O4的体积分数为 ×100%=60%。
(2)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相同温度下,T1半衰期短,反应速率快,故T1>T2;根据题意可列出三段式:
      2N2O(g) ===  2N2(g) +O2(g)
起始/kPa p0 0   0
转化/kPa   
t1min/kPa   
反应至t1 min时,此时体系压强:p=(++) kPa= kPa。
二、
应用体验
1.A [表面有氧化膜的铝片和稀H2SO4反应,Al2O3和H2SO4首先反应生成Al2(SO4)3和H2O,无氢气生成,故O→a段并不是反应未进行,故A项错误;随着反应进行,Al和H2SO4接触面积增大,而且Al和H2SO4反应放热,故生成氢气的速率逐渐加快,故B、C项正确;c点之后,H+浓度的减小成了影响产生氢气速率的主要因素,故随着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故D项正确。]
2.C [可结合题目信息列出三段式:
0~t1 s内v(C)==0.004 mol·L-1·s-1,A不符合题意;t1 s时A的转化率为×100%=60%,B不符合题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g)B(g)+2C(g),为可逆反应,C符合题意;起始B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则浓度为0.02 mol·L-1,D不符合题意。]
3.B [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由于体系恒容,所以三者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A正确;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但t0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仍在变化,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由图②可知,该图表示的反应为2HI(g)H2(g)+I2(g),故C正确;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开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均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共90张PPT)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计算与图像
第3课时
专题6 第一单元
<<<
核心素养
发展目标
1.学会列“三段式”进行某物质“转化量”“平衡量”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学会分析及应用化学平衡图像。
内容索引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图像分析
课时对点练
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计算
>
<

1.列出一个模型——“三段式”思维模型
一般需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列出起始量、变化量及平衡量,再根据题设信息列方程求解。如mA(g)+nB(g) 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mx mol。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计算
注意 ①a、b也可指浓度或气体的体积、压强等。②明确量的关系:各变化量之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掌握四个公式——“三段式”应用
(1)反应物转化率:
A的转化率=×100%。
(2)生成物产率:
C的产率=×100%。
(3)平衡混合物某组分的百分含量=×100%。
(4)平衡混合物某气体组分的体积分数=×100%。
1.在一定密闭容器中加入A、B、C三种气体,保持温度一定,在t1~t4时刻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据此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在t4时刻,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B.t3时,A的转化率比B的转化率高
C.t1至t2时刻,该反应的速率为3 mol·L-1·s-1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g)+B(g)
C(g)
应用体验

测定时刻/s t1 t2 t3 t4
c(A)/(mol·L-1) 6 3 2 2
c(B)/(mol·L-1) 5 3.5 3 3
c(C)/(mol·L-1) 1 2.5 3 3
应用体验
A对,由表中数据可知,t3~t4时间段,该反应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t4时刻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B对,t3时,A的转化率为
测定时刻/s t1 t2 t3 t4
c(A)/(mol·L-1) 6 3 2 2
c(B)/(mol·L-1) 5 3.5 3 3
c(C)/(mol·L-1) 1 2.5 3 3
×100%≈66.7%,B的转化率为×100%=40%;
C错,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指明以哪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
应用体验
D对,达到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浓度改变的量之比为4∶2∶2=2∶1∶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且A、B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g)+B(g)
C(g)。
测定时刻/s t1 t2 t3 t4
c(A)/(mol·L-1) 6 3 2 2
c(B)/(mol·L-1) 5 3.5 3 3
c(C)/(mol·L-1) 1 2.5 3 3
2.恒温恒容下,将2 mol A气体和4 mol B气体通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 xC(g)+2D(s),2 min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为1.2 mol,C的浓度为0.8 mol·L-1。
(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应用体验
0.4 mol·L-1·min-1
应用体验
根据2 min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0.8 mol·L-1,可知v(C)==
0.4 mol·L-1·min-1。
(2)x=  。
应用体验
4
根据三段式:2A(g)+B(g) xC(g)+2D(s)
起始/mol   2   4   0
转化/mol   0.8   0.4   2×0.8
平衡/mol   1.2   3.6   2×0.8
即Δn(A)∶Δn(C)=0.8 mol∶1.6 mol=2∶x,
解得x=4。
(3)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   。
应用体验
4∶1
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4∶1。
(4)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填字母)。
A.压强不再变化
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C.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
应用体验
ABC
应用体验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当压强不再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
反应有固体生成,当气体密度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同,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A和B的消耗速率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由此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3.(2024·天津市重点学校高一期末)完成下列问题。
(1)一定条件下,在5 L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2NO2(g) N2O4(g),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表:
应用体验
时间/s 0 1 2 3 4 5
n(NO2)/mol 0.040 0.020 0.010 0.005 0.005 0.005
用N2O4表示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mol·L-1·s-1。在第5 s时,NO2的转化率为   ,在第2 s时N2O4的体积分数为   。
0.001 5
87.5%
60%
应用体验
0~2 s时间段Δn(N2O4)= mol=0.015 mol,化学反应速率为v(N2O4)==0.001 5 mol·L-1·s-1;在第5 s时,NO2的转化率为×100%=87.5%;在第2 s时,NO2的物质的量为0.010 mol,N2O4的物质的量为0.015 mol,N2O4的体积分数为 ×100%=60%。
(2)已知:2N2O===2N2+O2,不同温度(T)下,N2O分解半衰期随起始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半衰期指任一浓度N2O消耗一半时所需的相应时间),则T1  (填“>”“=”或“<”)
T2。当温度为T1、起始压强为p0 kPa,反应至
t1 min时,此时体系压强p=   kPa(用p0表示)。
应用体验
>
应用体验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相同温度下,T1半衰期短,反应速率快,故T1>T2;根据题意可列出三段式:
      2N2O(g) ===  2N2(g) +O2(g)
起始/kPa  p0       0    0
转化/kPa  
t1min/kPa  
反应至t1 min时,此时体系压强:p=(++) kPa= kPa。
返回
>
<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图像分析
“三步法”突破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图像问题
(1)看图像——侧重点、线、面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图像分析
(2)想规律——联系外界条件对速率和限度的影响
(3)巧判断——联系规律,结合图像,作出判断
1.如图是足量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和一定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图像,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O→a段v(H2)为零,说明反应未进行
B.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该反应放热
C.a→b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可能是铝片表面的Al2O3薄膜逐渐溶解,
加快了反应速率
D.c点之后,产生氢气的速率下降,可能是c(H+)下降导致反应速率下降
应用体验

应用体验
表面有氧化膜的铝片和稀H2SO4反应,Al2O3和H2SO4首先反应生成Al2(SO4)3和H2O,无氢气生成,故O→a段并不是反应未进行,故A项错误;
随着反应进行,Al和H2SO4接触面积增大,而且Al和H2SO4反应放热,故生成氢气的速率逐渐加快,故B、C项正确;
c点之后,H+浓度的减小成了影响产生氢气速率的主要因素,故随着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慢,故D项正确。
2.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30 mol A、0.10 mol 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在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t1=15,则0~t1 s 内反应速率v(C)=0.004 mol·L-1·s-1
B.t1 s时A的转化率为60%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A(g)===2C(g)+B(g)
D.起始B的浓度为0.02 mol·L-1
应用体验

应用体验
可结合题目信息列出三段式:
0~t1 s内v(C)==0.004 mol·L-1·s-1,A不符合题意;
t1 s时A的转化率为×100%=60%,B不符合题意;
应用体验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g) B(g)+
2C(g),为可逆反应,C符合题意;
起始B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则浓度为0.02 mol·L-1,D不符合题意。
3.如图所示是425 ℃ 时,在1 L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
量相同
B.图①中t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图②中的可逆反应为2HI(g) H2(g)+I2(g)
D.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应用体验

应用体验
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
量浓度相等,由于体系恒容,所
以三者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A
正确;
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
量浓度相等,但t0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仍在变化,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应用体验
由图②可知,该图表示的反应为
2HI(g) H2(g)+I2(g),故C正确;
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开始保持
不变,说明反应均达到平衡状态,
故D正确。
返回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C B D C D D
题号 9 10 11
答案 C C A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c 0.015 mol·L-1·s-1 32.5%
(2)abef (3)acd
12.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B+4C 6A+2D
(2)(或0.67或0.667) > 随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3)80%(或0.80)
(4)1.1(或11∶10或1.1∶1)
(5)减小 BD
13.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题组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
1.(2023·山西朔州怀仁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在密闭容器中W与X反应生成Y和Z,其反应速率分别为v(W)、v(X)、v(Y)、v(Z),已知存在如下关系:v(W)=2v(X),v(Y)=2v(X),v(Z)=2v(W),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W+2X===Y+4Z B.W+2X===Y+2Z
C.2W+X===2Y+4Z D.2W+X===2Y+2Z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在密闭容器中W与X反应生成Y和Z,则W、X为反应物,Y、Z是生成
物,已知存在如下关系:=2,=2,=2,则得到v(Z)∶v(W)
∶v(Y)∶v(X)=4∶2∶2∶1,则此反应可表示为2W+X===2Y+4Z,故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 xC(g)+2D(g)。2 min末,测得生成0.8 mol C、0.4 mol D。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2
B.2 min末,A的浓度为1.2 mol·L-1
C.2 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0.3 mol·L-1·min-1
D.2 min内B的浓度的改变量为0.4 mol·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0.8 mol∶0.4 mol=x∶2,解得x=4,A项错误;
列三段式:
        3A(g)+B(g) 4C(g)+2D(g)
起始量/mol   3   1   0   0
变化量/mol   0.6  0.2   0.8  0.4
2 min末/mol   2.4 0.8   0.8  0.4
2 min末,A的浓度为c===1.2 mol·L-1,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 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 v====0.15 mol·L-1·min-1,C项错误;
2 min内B的浓度的改变量为Δc===0.1 mol·L-1,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3.(2023·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期中)某温度下,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充入到1 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B(g) 2C(g)。经2 min后达到平衡时,测得C的物质的量为1.2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70%
B.2 min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2 mol·L-1·min-1
C.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10∶9
D.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少量He(不参与反应),体系压强增大,则反应
速率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三段式分析可知:
2A(g)+B(g) 2C(g)
起始量/mol   4   2    0
转化量/mol   1.2  0.6   1.2
平衡量/mol   2.8  1.4   1.2
由三段式分析可知,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100%=30%,A错误;
2 min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 mol·L-1·min-1,B错误;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恒温恒容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结合三段式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4+2) mol∶(2.8+1.4+1.2) mol=10∶9,C正确;
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少量He(不参与反应),体系压强增大,但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均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答案
题组二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
4.(2024·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为了降低大气中NO的排放量,可在NH3的作用下,通过催化剂将NO转化为无毒无害的N2:2NH3(g)+NO(g)+NO2(g) 2N2(g)+3H2O(g)。向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H3、NO、NO2,测得NH3、N2、H2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B.40 s时,c(H2O)=1.8 mol·L-1
C.a点时,c(NH3)=0.9 mol·L-1
D.0~30 s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 mol·L-1·s-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判断出曲线①表示H2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错误;
40 s内,生成的N2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c(H2O)=×1.2 mol·L-1=1.8 mol·L-1,B正确;
a点时,设转化的c(NH3)=2x mol·L-1,则a点时c(NH3)=(2-2x) mol·L-1,c(N2)=2x mol·L-1,2-2x=2x,x=0.5,因此a点时,c(NH3)=1 mol·L-1,C错误;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0~30 s内,Δc(NO)=×Δc(N2)=0.6 mol·L-1,v(NO)==0.02 mol·L-1·s-1,D错误。
答案
5.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得在不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实验条件,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答案
A.第4组实验的反应速率最慢
B.第1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大
于2.5 mol·L-1
C.第2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等
于2.5 mol·L-1
D.第3组实验的反应温度低于3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 (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图像可知,1、2、3、4组
实验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只
是反应速率有快慢之分。第4组实验,反应所用时间最长,故反应速率最慢,A正确;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 (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1组实验,反应所用时间
最短,故反应速率最快,根
据控制变量法知盐酸浓度应大于2.5 mol·L-1,B正确;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 (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2组实验,铁是粉末状,
与3、4组块状铁相区别,
根据控制变量法知盐酸的浓度应等于2.5 mol·L-1,C正确;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 (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3、4组实验并结合图像知第3组实验中反应温度应高于30 ℃,D错误。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 (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答案
题组三 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综合计算
6.(2024·湖南怀化高一期末)在2 L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分别加入0.50 mol CH4和1.2 mol NO2发生反应:CH4+2NO2 N2+CO2+2H2O(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态)。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组别 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① T1 n(CH4)/mol 0.50 0.35 0.25 0.10 0.10
② T2 n(CH4)/mol 0.50 0.30 0.18 a 0.15
答案
A.a=0.15
B.T1C.T1温度下,0~20 min内NO2的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min-1
D.T2温度下,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为7.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组别 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① T1 n(CH4)/mol 0.50 0.35 0.25 0.10 0.10
② T2 n(CH4)/mol 0.50 0.30 0.18 a 0.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从表中数据可知,前20 min内,T2温度下反应速率大于T1温度下反应速率,说明T2>T1,则T2温度下反应更快达到平衡,已知T1温度下40 min时反应已达平衡,则T2温度下40 min时反应也已达平衡,a=0.15,A、B正确;
组别 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① T1 n(CH4)/mol 0.50 0.35 0.25 0.10 0.10
② T2 n(CH4)/mol 0.50 0.30 0.18 a 0.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1温度下,0~20 min内CH4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25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0~20 min内NO2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5 mol,则0~20 min内NO2的反应速率为=0.012 5 mol·L-1·min-1,C错误;
组别 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① T1 n(CH4)/mol 0.50 0.35 0.25 0.10 0.10
② T2 n(CH4)/mol 0.50 0.30 0.18 a 0.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2温度下,平衡时消耗CH4 0.35 mol,消耗NO2 0.7 mol,生成N2 0.35 mol,生成CO2 0.35 mol,生成H2O 0.7 mol,则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15+0.5+0.35+0.35+0.7) mol=2.05 mol,平衡时CH4为0.15 mol,CH4的
体积分数为×100%≈7.3%,D正确。
组别 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① T1 n(CH4)/mol 0.50 0.35 0.25 0.10 0.10
② T2 n(CH4)/mol 0.50 0.30 0.18 a 0.15
答案
7.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置于1 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后发生反应:2A(g)+B(g) 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1.2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物质A表示2 s末的反应速率为0.6 mol·L-1·s-1
B.反应后的压强是开始时的1.2倍
C.2 s末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D.此时C的产率为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根据三段式分析:
2A(g)+B(g) 2C(g)
起始/(mol·L-1)     4   2    0
变化/(mol·L-1)     1.2  0.6   1.2
2 s末/(mol·L-1)     2.8  1.4    1.2
2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6 mol·L-1·s-1,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故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恒温恒容时,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等于2.8 mol+ 1.4 mol+1.2 mol=5.4 mol,反应前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4 mol+2 mol=6 mol,反应后的压强是开始时的0.9倍,故B错误;
2 s末A的转化率为×100%=30%,故C错误;
假设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完全反应生成C的物质的量应为4 mol,2 s末物质C的物质的量为1.2 mol,则C的产率为30%,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组四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综合分析
8.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气体和1 mol B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 C(g)+2D(s)。2 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D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
衡状态
B.2 min后,加压会使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变慢
C.反应过程中A和B的转化率之比为3∶1
D.开始到平衡,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3 mol·L-1·min-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生成物D为固体,随反应进行,气体质量减小,容器容积不变,故气体的密度减小,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增大压强,A、B、C的浓度都增大,故正、逆反
应速率都增大,故B错误;
A、B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1反应,且二者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mol,故二者转化率相等,故C错误;
答案
2 min内生成0.8 mol D,则消耗A的物质的量
为0.8 mol×=1.2 mol,故2 min内v(A)==
0.3 mol·L-1·min-1,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9.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t min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反应开始到10 min,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
为0.079 mol·L-1·min-1
C.反应开始到10 min时,Y的转化率为79%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2Y(g) 3Z(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0 min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错误;
反应进行到10 min时,X、Y均减少了0.79 mol,Z增加了1.58 mol,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0.039 5 mol·L-1·min-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
2Z(g),B、D错误;
反应开始到10 min时,Y的转化率为×100%=79%,C正确。
答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一定温度下,已知反应N2O4(g) 2NO2(g)。现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①恒压条件下,反应正向气体体积增大,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故密度减小,密度是变量,其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②恒压条件下,压强是恒量,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状态的标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③题给反应充入1 mol N2O4,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直到不变,不符合题意;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N2O4的转化率是变量,其不变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1.燃煤烟气的脱硫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反应2CO(g)+SO2(g)
2CO2(g)+S(l)可实现从燃煤烟气中回收硫。向两个体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g)和1 mol SO2(g)发生上述反应,体系的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a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为1.5 mol
B.实验b中,40 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
率为2.0 kPa·min-1
C.与实验a相比,实验b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
D.实验b中SO2的转化率是7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假设达到平衡时,CO转化了x mol,则有如下三段式:
2CO(g)+SO2(g) 2CO2(g)+S(l)
开始/mol    2   1    0
转化/mol    x   0.5x   x
平衡/mol    2-x  1-0.5x   x
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体系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图像有=,则x=1.5,所以实验a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为2 mol-1.5 mol
=0.5 mol,A项错误;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反应2CO(g)+SO2(g) 2CO2(g)+S(l),可
知体系中气体物质的量的减小量等于二氧化硫
的物质的量,又根据恒温恒容下气体压强之比
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40 min内二氧化硫的压
强减小量为40 kPa,则CO的压强减小量为80 kPa,故40 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kPa·min-1=2.0 kPa·min-1,B项正确;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与实验a相比,实验b的速率加快,平衡状态相同,
故实验b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C项正确;
实验b的平衡状态与实验a相同,所以根据A项的分
析,可知达到平衡时二氧化硫转化了0.75 mol,故
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100%=75%,D项正确。
答案
12.在2 L密闭容器内,等物质的量的A和B在600 ℃时发生反应:2A(g)+
B(g) 2C(g)。体系中,n(A)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时间/s 0 1 2 3 4 5
n(A)/mol 0.20 0.10 0.08 0.07 0.07 0.07
(1)如图中表示C的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填字母),用B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达到平衡时,B的转化率α(B)=______。
c
0.015 mol·L-1·s-1
32.5%
答案
初始时,C的物质
的量浓度为0,由
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0.20 mol-0.07 mol=0.13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2A(g)+B(g) 2C(g)可知,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13 mo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0.065 mol·L-1,所以表示
C的浓度变化的曲线是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时间/s 0 1 2 3 4 5
n(A)/mol 0.20 0.10 0.08 0.07 0.07 0.07
答案
0~2 s内,物质A反
应消耗的物质的量
为0.20 mol-0.08 mol=0.12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2A(g)+B(g) 2C(g)可知,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0.06 mol,则用B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0.015 mol·L-1·s-1;平衡时,反应消耗
A的物质的量为0.13 mol,则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
0.065 mol,B的转化率α(B)=×100%=3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时间/s 0 1 2 3 4 5
n(A)/mol 0.20 0.10 0.08 0.07 0.07 0.07
答案
(2)下列状态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下同)。
a.v逆(C)=2v正(B)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时
c.c(A)=c(C)
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
e.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
变化时
f.A与B的浓度之比不再变化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时间/s 0 1 2 3 4 5
n(A)/mol 0.20 0.10 0.08 0.07 0.07 0.07
abef
答案
根据2A(g)+B(g) 2C(g)可知,=,即v正(C)=
2v正(B),当v逆(C)=2v正(B)时,v逆(C)=v正(C),反应
达到化学平衡,a正确;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各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反应达到化学平衡,b正确;
c(A)=c(C),只能说明某一时刻A、C浓度关系,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反应2A(g)+B(g) 2C(g)在2 L的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密度不变,因此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d错误;
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由于反应前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总质量不变,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e正确;
答案
等物质的量的A和B在600 ℃时发生反应,A、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随着反应的进行,A、B的浓度之比逐渐变化,当A与B的浓度之比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f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3)能增大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是  。
a.适当升高温度
b.向容器中充入1 mol Ne
c.增大B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e.及时分离出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时间/s 0 1 2 3 4 5
n(A)/mol 0.20 0.10 0.08 0.07 0.07 0.07
acd
答案
适当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
向容器中充入1 mol Ne,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变,
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
增大B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正确;
选择高效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正确;
及时分离出C,生成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e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3.(2023·成都高一期中)一定温度下,向0.5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反应物,反应中各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图中字母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B+4C 6A+2D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减少的是B与C,是反应物,物质的量增大的是A与D,是生成物,5 s后B、C、A、D均不再增加或减少,故为可逆反应,0~5 s内B、C、A、D变化量分别为0.6 mol、0.8 mol、1.2 mol、0.4 mol,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比,故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 6A+2D。
答案
(2)0~1 s内,以B的浓度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
v(B)=      mol·L-1·s-1,1~5 s内,以B的浓度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B),由图可知v(B)  (填“>”“<”或“=”)v'(B),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或0.67或0.667)
>
随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反
应速率减小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0~1 s内B的物质的量由1 mol变为 mol,
v(B)=== mol·L-1·s-1;随
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所以v(B)>v'(B)。
答案
(3)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转化率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0%(或0.80)
由图可知当反应进行到5 s时达到平衡,C由1 mol变为0.2 mol,故C的转化率为×100%=80%。
答案
(4)容器内初始压强用p初表示,平衡时压强用p平表示,则p平∶p初=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或11∶10或1.1∶1)
同温同体积,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p平∶p初=(1.2+0.4+0.4+0.2)
∶(1+1)=11∶10。
答案
(5)某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平衡后,降低温度,逆反应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列情况能说明容器内可逆反应再次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填字母)。
A.v正(B)=v逆(A)
B.气体B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C.容器内气体总质量不再改变
D.气体D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减小
BD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温度降低,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B)∶v逆(A)=系数比,v正(B)=v逆(A)时,正、逆反应速率之比不等于系数比,反应没达到平衡,故不选A;
当气体B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时,说明B的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选B;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因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根据质量守恒,气体总质量是恒量,气体总质量不变,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C;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物质浓度不再改变,生成物D的浓度不再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选D。
返回
答案作业3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计算与图像
(分值:100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6分,10~11题,每小题8分,共70分)
题组一 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
1.(2023·山西朔州怀仁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在密闭容器中W与X反应生成Y和Z,其反应速率分别为v(W)、v(X)、v(Y)、v(Z),已知存在如下关系:v(W)=2v(X),v(Y)=2v(X),v(Z)=2v(W),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A.W+2X===Y+4Z B.W+2X===Y+2Z
C.2W+X===2Y+4Z D.2W+X===2Y+2Z
2.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xC(g)+2D(g)。2 min末,测得生成0.8 mol C、0.4 mol D。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2
B.2 min末,A的浓度为1.2 mol·L-1
C.2 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0.3 mol·L-1·min-1
D.2 min内B的浓度的改变量为0.4 mol·L-1
3.(2023·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期中)某温度下,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充入到1 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B(g)2C(g)。经2 min后达到平衡时,测得C的物质的量为1.2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70%
B.2 min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2 mol·L-1·min-1
C.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10∶9
D.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少量He(不参与反应),体系压强增大,则反应速率增大
题组二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
4.(2024·山东济宁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为了降低大气中NO的排放量,可在NH3的作用下,通过催化剂将NO转化为无毒无害的N2:2NH3(g)+NO(g)+NO2(g)2N2(g)+3H2O(g)。向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H3、NO、NO2,测得NH3、N2、H2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B.40 s时,c(H2O)=1.8 mol·L-1
C.a点时,c(NH3)=0.9 mol·L-1
D.0~30 s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 mol·L-1·s-1
5.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得在不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实验条件,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A.第4组实验的反应速率最慢
B.第1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大于2.5 mol·L-1
C.第2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等于2.5 mol·L-1
D.第3组实验的反应温度低于30 ℃
题组三 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综合计算
6.(2024·湖南怀化高一期末)在2 L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分别加入0.50 mol CH4和1.2 mol NO2发生反应:CH4+2NO2N2+CO2+2H2O(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态)。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温度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① T1 n(CH4)/mol 0.50 0.35 0.25 0.10 0.10
② T2 n(CH4)/mol 0.50 0.30 0.18 a 0.15
A.a=0.15
B.T1C.T1温度下,0~20 min内NO2的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min-1
D.T2温度下,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为7.3%
7.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置于1 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后发生反应:2A(g)+B(g)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1.2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物质A表示2 s末的反应速率为0.6 mol·L-1·s-1
B.反应后的压强是开始时的1.2倍
C.2 s末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D.此时C的产率为30%
题组四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综合分析
8.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气体和1 mol B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C(g)+2D(s)。2 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D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B.2 min后,加压会使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变慢
C.反应过程中A和B的转化率之比为3∶1
D.开始到平衡,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3 mol·L-1·min-1
9.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t min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反应开始到10 min,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79 mol·L-1·min-1
C.反应开始到10 min时,Y的转化率为79%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2Y(g)3Z(g)
10.一定温度下,已知反应N2O4(g)2NO2(g)。现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燃煤烟气的脱硫技术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反应2CO(g)+SO2(g)2CO2(g)+S(l)可实现从燃煤烟气中回收硫。向两个体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g)和1 mol SO2(g)发生上述反应,体系的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a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为1.5 mol
B.实验b中,40 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0 kPa·min-1
C.与实验a相比,实验b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
D.实验b中SO2的转化率是75%
12.(12分)在2 L密闭容器内,等物质的量的A和B在600 ℃时发生反应:2A(g)+B(g)2C(g)。体系中,n(A)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A)/mol 0.20 0.10 0.08 0.07 0.07 0.07
(1)如图中表示C的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填字母),用B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达到平衡时,B的转化率α(B)=    。
(2)下列状态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下同)。
a.v逆(C)=2v正(B)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时
c.c(A)=c(C)
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
e.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
f.A与B的浓度之比不再变化时
(3)能增大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是    。
a.适当升高温度
b.向容器中充入1 mol Ne
c.增大B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e.及时分离出C
13.(18分)(2023·成都高一期中)一定温度下,向0.5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反应物,反应中各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图中字母表示)。
(2)0~1 s内,以B的浓度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v(B)=      mol·L-1·s-1,1~5 s内,以B的浓度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B),由图可知v(B)    (填“>”“<”或“=”)v'(B),其原因是     。
(3)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转化率为     。
(4)容器内初始压强用p初表示,平衡时压强用p平表示,则p平∶p初=       。
(5)某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平衡后,降低温度,逆反应速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列情况能说明容器内可逆反应再次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填字母)。
A.v正(B)=v逆(A)
B.气体B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C.容器内气体总质量不再改变
D.气体D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答案精析
1.C [在密闭容器中W与X反应生成Y和Z,则W、X为反应物,Y、Z是生成物,已知存在如下关系:=2,=2,=2,则得到v(Z)∶v(W)∶v(Y)∶v(X)=4∶2∶2∶1,则此反应可表示为2W+X===2Y+4Z,故C正确。]
2.B [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0.8 mol∶0.4 mol=x∶2,解得x=4,A项错误;列三段式:
      3A(g)+B(g)4C(g)+2D(g)
起始量/mol 3 1 0 0
变化量/mol 0.6 0.2 0.8 0.4
2 min末/mol 2.4 0.8 0.8 0.4
2 min末,A的浓度为c===1.2 mol·L-1,B项正确;2 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 v====0.15 mol·L-1·min-1,C项错误;2 min内B的浓度的改变量为Δc===0.1 mol·L-1,D项错误。]
3.C [由三段式分析可知:
      2A(g)+B(g)2C(g)
起始量/mol 4 2 0
转化量/mol 1.2 0.6 1.2
平衡量/mol 2.8 1.4 1.2
由三段式分析可知,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100%=30%,A错误;2 min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 mol·L-1·min-1,B错误;根据恒温恒容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结合三段式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4+2) mol∶(2.8+1.4+1.2) mol=10∶9,C正确;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少量He(不参与反应),体系压强增大,但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均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4.B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判断出曲线①表示H2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错误;40 s内,生成的N2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c(H2O)=×1.2 mol·L-1=1.8 mol·L-1,B正确;a点时,设转化的c(NH3)=2x mol·L-1,则a点时c(NH3)=(2-2x) mol·L-1,c(N2)=2x mol·L-1,2-2x=2x,x=0.5,因此a点时,c(NH3)=1 mol·L-1,C错误;0~30 s内,Δc(NO)=×Δc(N2)=0.6 mol·L-1,v(NO)==0.02 mol·L-1·s-1,D错误。]
5.D [由图像可知,1、2、3、4组实验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只是反应速率有快慢之分。第4组实验,反应所用时间最长,故反应速率最慢,A正确;第1组实验,反应所用时间最短,故反应速率最快,根据控制变量法知盐酸浓度应大于2.5 mol·L-1,B正确;第2组实验,铁是粉末状,与3、4组块状铁相区别,根据控制变量法知盐酸的浓度应等于2.5 mol·L-1,C正确;由3、4组实验并结合图像知第3组实验中反应温度应高于30 ℃,D错误。]
6.C [从表中数据可知,前20 min内,T2温度下反应速率大于T1温度下反应速率,说明T2>T1,则T2温度下反应更快达到平衡,已知T1温度下40 min时反应已达平衡,则T2温度下40 min时反应也已达平衡,a=0.15,A、B正确;T1温度下,0~20 min内CH4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25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0~20 min内NO2物质的量变化量为0.5 mol,则0~20 min内NO2的反应速率为=0.012 5 mol·L-1·min-1,C错误;T2温度下,平衡时消耗CH4 0.35 mol,消耗NO2 0.7 mol,生成N2 0.35 mol,生成CO2 0.35 mol,生成H2O 0.7 mol,则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15+0.5+0.35+0.35+0.7) mol=2.05 mol,平衡时CH4为0.15 mol,CH4的体积分数为×100%≈7.3%,D正确。]
7.D [根据三段式分析:
       2A(g)+B(g)2C(g)
起始/(mol·L-1) 4 2 0
变化/(mol·L-1) 1.2 0.6 1.2
2 s末/(mol·L-1) 2.8 1.4 1.2
2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6 mol·L-1·s-1,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故A错误;恒温恒容时,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等于2.8 mol+ 1.4 mol+1.2 mol=5.4 mol,反应前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4 mol+2 mol=6 mol,反应后的压强是开始时的0.9倍,故B错误;2 s末A的转化率为×100%=30%,故C错误;假设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完全反应生成C的物质的量应为4 mol,2 s末物质C的物质的量为1.2 mol,则C的产率为30%,故D正确。]
8.D [生成物D为固体,随反应进行,气体质量减小,容器容积不变,故气体的密度减小,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错误;增大压强,A、B、C的浓度都增大,故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B错误;A、B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1反应,且二者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mol,故二者转化率相等,故C错误;2 min内生成0.8 mol D,则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0.8 mol×=1.2 mol,故2 min内v(A)==0.3 mol·L-1·min-1,故D正确。]
9.C [10 min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错误;反应进行到10 min时,X、Y均减少了0.79 mol,Z增加了1.58 mol,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39 5 mol·L-1·min-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B、D错误;反应开始到10 min时,Y的转化率为×100%=79%,C正确。]
10.C [①恒压条件下,反应正向气体体积增大,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故密度减小,密度是变量,其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恒压条件下,压强是恒量,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状态的标志;③题给反应充入1 mol N2O4,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直到不变,不符合题意;④随着反应的进行,N2O4的转化率是变量,其不变证明达到平衡状态。]
11.A [假设达到平衡时,CO转化了x mol,则有如下三段式:
      2CO(g)+SO2(g)2CO2(g)+S(l)
开始/mol  2 1   0
转化/mol  x 0.5x   x
平衡/mol  2-x 1-0.5x   x
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体系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图像有=,则x=1.5,所以实验a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为2 mol-1.5 mol=0.5 mol,A项错误;根据反应2CO(g)+SO2(g)2CO2(g)+S(l),可知体系中气体物质的量的减小量等于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又根据恒温恒容下气体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40 min内二氧化硫的压强减小量为40 kPa,则CO的压强减小量为80 kPa,故40 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kPa·min-1=2.0 kPa·min-1,B项正确;与实验a相比,实验b的速率加快,平衡状态相同,故实验b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C项正确;实验b的平衡状态与实验a相同,所以根据A项的分析,可知达到平衡时二氧化硫转化了0.75 mol,故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100%=75%,D项正确。]
12.(1)c 0.015 mol·L-1·s-1 32.5%
(2)abef (3)acd
解析 (1)初始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0.20 mol-0.07 mol=0.13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2A(g)+B(g)2C(g)可知,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13 mo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0.065 mol·L-1,所以表示C的浓度变化的曲线是c;0~2 s内,物质A反应消耗的物质的量为0.20 mol-0.08 mol=0.12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2A(g)+B(g)2C(g)可知,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0.06 mol,则用B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0.015 mol·L-1·s-1;平衡时,反应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0.13 mol,则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0.065 mol,B的转化率α(B)=×100%=32.5%。(2)根据2A(g)+B(g)2C(g)可知,=,即v正(C)=2v正(B),当v逆(C)=2v正(B)时,v逆(C)=v正(C),反应达到化学平衡,a正确;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各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反应达到化学平衡,b正确;c(A)=c(C),只能说明某一时刻A、C浓度关系,不能证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c错误;反应2A(g)+B(g)2C(g)在2 L的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密度不变,因此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d错误;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由于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e正确;等物质的量的A和B在600 ℃时发生反应,A、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随着反应的进行,A、B的浓度之比逐渐变化,当A与B的浓度之比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f正确。(3)适当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向容器中充入1 mol Ne,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增大B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正确;选择高效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d正确;及时分离出C,生成物浓度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e错误。
13.(1)3B+4C6A+2D
(2)(或0.67或0.667) > 随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3)80%(或0.80)
(4)1.1(或11∶10或1.1∶1)
(5)减小 BD
解析 (1)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减少的是B与C,是反应物,物质的量增大的是A与D,是生成物,5 s后B、C、A、D均不再增加或减少,故为可逆反应,0~5 s内B、C、A、D变化量分别为0.6 mol、0.8 mol、1.2 mol、0.4 mol,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比,故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2D。(2)0~1 s内B的物质的量由1 mol变为 mol,v(B)=== mol·L-1·s-1;随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所以v(B)>v'(B)。(3)由图可知当反应进行到5 s时达到平衡,C由1 mol变为0.2 mol,故C的转化率为×100%=80%。(4)同温同体积,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p平∶p初=(1.2+0.4+0.4+0.2)∶(1+1)=11∶10。(5)温度降低,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B)∶v逆(A)=系数比,v正(B)=v逆(A)时,正、逆反应速率之比不等于系数比,反应没达到平衡,故不选A;当气体B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时,说明B的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选B;因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根据质量守恒,气体总质量是恒量,气体总质量不变,反应不一定平衡,故不选C;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物质浓度不再改变,生成物D的浓度不再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选D。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