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分层练习(答案) 生物学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
10.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练习题
【基础训练】
人眼有黑色、蓝色等,与人的眼色有关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虹膜 D.脉络膜
乘车的旅客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感觉到汽车的颠簸,人耳中感受这种刺激的结构是( )
鼓膜和鼓室 B.前庭和半规管
前庭和耳蜗 D.耳蜗和半规管
眼、耳是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器官。下列关于保护眼、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或鼓膜受损 B.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容易引发近视
遇到巨大声响时,可张嘴并堵耳,以保护鼓膜 D.已经近视的人,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矫正视力
下列关于皮肤的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真皮富含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人在剧烈活动后,会大量出汗,说明皮肤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皮肤在受伤后能自愈,因为真皮的细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耳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眼中的视觉感受器、耳中的听觉感受器分别位于( )
晶状体 鼓膜 B.视网膜 听小骨
晶状体 耳蜗 D.视网膜 耳蜗
调香师能从蔷薇花香中分辨出多种成分的气味来,依靠的是( )
A.视觉 B.味觉 C.嗅觉 D.痛觉
“睛”彩世界,眼见为实。用眼不当,会造成近视,下列行为容易导致近视的是( )
看书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 B.认真做眼保健操
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D.读书时眼与书的距离约33厘米
听觉在内耳产生。( )
皮肤属于感觉器官,它能感知冷觉、热觉、痛觉和触压感( )
皮肤上的汗腺排汗时,只具备排泄的功能。( )
【能力提升】
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定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相同
环境温度越低冷觉感受器越敏感
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近年来,由于手机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使得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居世界前列。下图能正确表示近视成像与矫正方法的是( )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小李在学习了眼球的结构后,利用凸透镜和圆底烧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凸透镜模拟的是玻璃体
该模型中只有凸透镜具有折射作用
该模型可模拟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要使物像形成的位置后移,可在凸透镜前再加一个凹透镜
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爱科学实践小组开展了制作耳模型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如下:
【任务一】制作耳的结构模型
小梅同学利用喇叭、泡沫屑、橡皮膜制作了耳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人对着喇叭口说话时,可以观察到泡沫屑跳动的现象。我们用此模型来类比人的耳朵。在此过程中,外界声波由收集声波的喇叭口所模拟的耳郭经喇叭管模拟的 传至橡皮膜时,橡皮膜会产生振动,从而引起泡沫屑跳动,橡皮膜可用来模拟 。声波的可视化呈现是该装置的最大优势。
【任务二】模型建构
小青同学制作了听觉的形成过程模型(如图):
图中的④是 ,⑤是 。大脑皮层上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叫作 ,如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内有大量的神经细胞。
【任务三】验证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能缓解水杨酸钠引发的耳鸣
有研究指出,水杨酸钠(一种药物)会引发耳鸣,而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能缓解水杨酸钠引发的耳鸣。为了验证此结论,爱科学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表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一:选取发育水平相似、听力正常的雄性小鼠24只,随机均分成3组,每组8只小鼠,然后给3组小鼠注射不同针剂(生理盐水、水杨酸钠、水杨酸钠+HSYA混合剂) 步骤二:对各组小鼠注射相应针剂后,用16000 Hz的噪声测试小鼠的听觉惊跳反应,听觉惊跳反应越强表示耳鸣越严重,结果如图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在步骤一中给乙组小鼠注射的针剂成分是 ,实验验证成功。
根据上图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验证成功。
通过制作耳的结构模型及探究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听觉对人体适应复杂环境非常重要。为了保护耳,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填序号)。
经常用尖锐的物体掏挖耳屎,以保证外耳道清洁
大量使用耳毒性药物来防治中耳炎
为防止外界干扰,学习时戴耳机听音乐
做耳部保健操
【拓展延伸】
2023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11亿青年因长时间佩戴耳机而存在噪音性听力损伤(听损)隐患。
佩戴耳机听音乐时,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图1中【⑤】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经听觉神经传导,最终在 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为了解耳机噪声造成的听损情况,科研团队对某大学31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图2可以看出佩戴 式耳机占比最多。图3是被调查学生在环境嘈杂时是否提高耳机音量与听损情况的统计,据此研究人员提出“在嘈杂环境中不建议提高耳机音量”的倡议,他们的依据是 。
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起始听耳机年龄的人暴露在噪音下引起的听损风险情况,结果如图4。据图可知,起始听耳机年龄约为 岁时,听损风险开始降为可接受风险。
综合上述结果,请写出一条生活中保护听力的措施: 。
上学习逐渐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进行线上学习时,信息是如何被人体接受和处理的呢?请据图回答问题。
同学们在进行线上学习时,视觉形成的过程大致为:光线→[1] →瞳孔→[3] →玻璃体→视网膜形成图像信息,再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教师要求同学们使用电子产品1小时后休息一会儿,以防眼睛近视。如果眼睛近视,成像的位置就会落在视网膜的 (填“前方”或“后方”),可以佩戴 (填“凹透镜”或“凸透镜”)加以矫正。
在同学们聆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声音引起[6] 的振动,并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刺激[8]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最终形成听觉。
线上学习时,教师进行提问,某同学听到点名后迅速应答,与语言有关的神经中枢位于 。但因为题目有难度,该同学微微有些紧张,心跳加速,是因为体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由此可知,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到 调节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答案:C
解析:虹膜中含有色素,不同人种的虹膜颜色不同,从而使人的眼睛呈现出黑色、蓝色等不同颜色。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巩膜是白色坚韧的,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它们都与人的眼色无关。
答案:B
1.解析: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和旋转变速运动等刺激,乘车时旅客能感觉到汽车的颠簸就是靠前庭和半规管来感受的。鼓膜和鼓室主要与声音的传导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在部位,与听觉形成有关。
答案:C
1.解析:遇到巨大声响时,应张嘴不堵耳或闭嘴堵耳,这样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保护鼓膜。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或鼓膜;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会使晶状体曲度变大,容易引发近视;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视力。
答案:D
1.解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真皮富含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人在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汗液排出能带走热量,调节体温,同时也能排出代谢废物,说明皮肤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在受伤后能自愈,是因为表皮的生发层细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而不是真皮的细胞。
答案:D
1.解析: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线的刺激,形成物像,是视觉感受器所在部位;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眼中的视觉感受器、耳中的听觉感受器分别位于视网膜和耳蜗。晶状体主要起折射光线的作用,鼓膜和听小骨主要与声音的传导有关。
答案:C
1.解析:调香师能从蔷薇花香中分辨出多种成分的气味,依靠的是嗅觉。嗅觉是通过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来感受气味分子的刺激,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形成的。视觉是感受光线刺激形成的,味觉是感受食物等物质在口腔内的味道形成的,痛觉是感受伤害性刺激形成的。
答案:C
1.解析: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光线过强,会使眼睛的睫状体持续处于收缩状态,晶状体曲度增大,长期这样容易导致近视。看书 1 小时后远眺几分钟、认真做眼保健操、读书时眼与书的距离约 33 厘米等都是正确的用眼习惯,有助于预防近视。
答案:错误
1.解析: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内耳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在部位,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但神经冲动还需要经过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
答案:正确
1.解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能感知冷觉、热觉、痛觉和触压感等多种感觉。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热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等能分别感受不同的刺激,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答案:错误
1.解析:皮肤的汗腺排汗时,不仅具有排泄功能,还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汗液排出时能带走热量,从而调节体温,同时汗液中也含有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通过排汗可以排出这些废物。
能力提升
1.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不同;环境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时冷觉感受器敏感程度增加,但不是温度越低越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因为在这个温度下,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相对平衡。
答案:A
1.解析: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①图能正确表示近视成像情况;矫正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后再经晶状体折射,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③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的矫正方法。②图表示远视成像情况,④图表示远视的矫正方法。
答案:D
1.解析:凸透镜模拟的是晶状体;该模型中凸透镜和圆底烧瓶内的液体都具有折射作用;该模型中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可模拟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要使物像形成的位置后移,可在凸透镜前再加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延迟会聚,从而使物像后移。
4.
1.(1) 答案:外耳道;鼓膜
解析:耳郭收集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所以喇叭口模拟耳郭,喇叭管模拟外耳道,橡皮膜模拟鼓膜。
(2) 答案:耳蜗;听觉神经;神经中枢
1.解析:听觉形成过程中,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的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所以④是耳蜗,⑤是听觉神经,大脑皮层上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叫作神经中枢。
(3) 答案:水杨酸钠
1.解析:甲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丙组注射水杨酸钠 + HSYA 混合剂,根据实验目的验证羟基红花黄色素 A(HSYA)能缓解水杨酸钠引发的耳鸣,那么乙组应注射水杨酸钠,观察其对小鼠听觉惊跳反应的影响。
(4) 答案:羟基红花黄色素 A(HSYA)能缓解水杨酸钠引发的耳鸣
1.解析:从实验结果图中可以看出,乙组小鼠听觉惊跳反应最强,说明耳鸣最严重,丙组小鼠听觉惊跳反应比乙组弱,说明羟基红花黄色素 A(HSYA)能缓解水杨酸钠引发的耳鸣。
(5) 答案:①②③
1.解析:经常用尖锐的物体掏挖耳屎容易损伤外耳道和鼓膜;大量使用耳毒性药物会损伤听力;学习时戴耳机听音乐,耳机音量若过大或长时间佩戴会损伤听力。做耳部保健操有利于保护耳。
拓展延伸
1.
答案:耳蜗;大脑皮层
解析:佩戴耳机听音乐时,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经听觉神经传导,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 答案:头戴;在嘈杂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听损人数比例明显增加
1.解析:从图 2 可以看出佩戴头戴式耳机占比最多。从图 3 可以看出,在嘈杂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听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不提高耳机音量的,所以研究人员提出 “在嘈杂环境中不建议提高耳机音量” 的倡议。
(3) 答案:18
1.解析:据图 4 可知,起始听耳机年龄约为 18 岁时,听损风险开始降为可接受风险。
(4) 答案: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使用耳机时控制音量等(合理即可)
2.
1.(1) 答案:角膜;晶状体
解析:视觉形成过程中,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信息,再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所以 1 是角膜,3 是晶状体。
(2) 答案:前方;凹透镜
1.解析: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可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3) 答案:鼓膜;耳蜗
1.解析:在聆听教师讲解过程中,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并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刺激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最终形成听觉。所以 6 是鼓膜,8 是耳蜗。
(4) 答案:大脑皮层;激素
1.解析:与语言有关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如紧张时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使心跳加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