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溶液及其应用练习(含解析)---2024--2025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9.1溶液及其应用 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B.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C.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分子间隔的变化实现的
D.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2.下列图示实验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CO2与NaOH能否发生反应 B.用氯化钠和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D.验证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为化合物,后者为溶液的一组是
A.液氧 双氧水 B.蒸馏水 乙醇
C.氯化氢气体 稀盐酸 D.澄清石灰水 干冰
4.下列家庭中常见的调味品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食盐 C.白醋 D.蔗糖
5.盐酸溶液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取盐酸溶液10.9g,经检测其中含氧元素3.2g,则该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为多少
A.1.6g B.3.6g C.7.3g D.7.1g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C.将溶液加热蒸干一定能得到固体 D.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为纯净物
7.下列鉴别或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水区分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B.高温下,用CO除去Cu中混有的CuO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CO
D.用带火星木条鉴别O2和N2
8.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点燃,观察现象
B.除去铜粉中的铁粉:用磁铁吸引
C.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加水溶解,测温度
D.除去中的: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向充满CO2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变瘪
B.向盛有硝酸铵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胀大
C.向盛有NaOH固体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气球变瘪
D.向盛有二氧化锰的烧瓶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气球变瘪
10.将某物质5g加入20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该物质可能是
A. B. C. D.蔗糖
二、非选择题
11.某小组同学计划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的信息,你认为该组同学假设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有 、 等。
(2)若研究搅拌对冰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选择 (填烧杯编号)与A进行对照。
(3)选择A和C同时进行实验时,小科发现A中冰糖溶解得快,他由此得出结论:块状冰糖比粉末状冰糖溶解得快。你认为他的结论对吗? (选填“对”或“错”)。你的理由是 。
1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发展科学思维。
(1)某些化学实验中常会观察到液体颜色改变的现象,请你从变化角度将下列实验平均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① (填字母序号),分类依据:都是由于② 引起的液体颜色改变。
(2)厕所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盐酸,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两种物质不能混合使用,因两者会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HCl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反应后,生成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氯元素的两种化合价向中间靠拢,这样的反应叫做归中反应。以下两个反应属于归中反应的是① (填字母序号)。
A. B.(浓)
在这类化学反应中,还原剂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会升高,分析并写出所选择反应中的氧化剂是② 。
13.如图是某同学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全过程。
(1)配制上述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图中的错误操作有 处。
(3)改正错误操作后,实验室中有10mL、50mL、100mL等不同规格的量筒,配制上述溶液时,最好选用 mL的量筒。
(4)如果该同学改正错误操作后,在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了凹液面最低处,则最终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此实验的步骤是:计算、称量、 、溶解。
(5)托盘天平的砝码材质一般采用不锈钢,其属于 材料(填“金属”或“合成”),托盘的材质一般为塑料,其具有 (答一点)等优点。
14.实验员王老师要配制80克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供同学们使用,如图表示了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B操作中应称NaCl的质量是 g,称量时若指针偏右,应进行的操作是 。
(2)D操作中仪器③的规格应是 (选填“50mL”或“100mL”)。
(3)E操作中④的作用是 。
(4)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填序号)。
①B操作中砝码与NaCl放颠倒了 ②D操作中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③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④F操作中溶液洒落
(5)配制该溶液的正确步骤应是 (填字母号)。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A D B C A A C
1.C
【详解】A、化肥过量使用会导致氮、磷等元素进入水体,引起富营养化,造成污染,错误;
B、分散形成的液体可能是悬浊液或乳浊液,而溶液需满足均一、稳定且为混合物,错误;
C、水的天然循环(如蒸发、凝结)通过水分子运动及间隔变化(如液态→气态)实现,正确;
D、若溶质为液体或具挥发性(如盐酸),蒸干后无法得到原固体溶质,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对比实验中需要控制单一变量,图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和水体积不相同,不能探究二氧化碳与NaOH能否发生反应,故A错误;
B、用氯化钠和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行的,因为氯化钠和水不发生化学反应,而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故B错误;
C、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错误;
D、图中实验通过观察U形管中红墨水的变化来验证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装置中气体膨胀,压强变大,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液氧是氧气的液态形式,只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双氧水即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不符合题意
B、蒸馏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但它不是溶液,不符合题意;
C、氯化氢气体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符合题意;
D、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A.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故A正确;
B.食盐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误;
C.白醋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误;
D.蔗糖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盐酸溶液中含有水和氯化氢,其中氧元素质量为3.2g,只有水中含有氧元素,则水的质量为,则其中氯化氢的质量为10.9g-3.6g=7.3g,其中氯元素的质量为,故选D。
6.B
【详解】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选项错误;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选项正确;
C、将溶液加热蒸干不一定能得到固体,溶质为气体或液体的溶液蒸干后不能得到固体,选项错误;
D、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其中含有两种物质,为混合物,选项错误,故选B。
7.C
【详解】A、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则能鉴别,该选项方法正确;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既能除去杂质,也不引入新杂质,该选项方法正确;
C、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则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氮气不能,则能鉴别,该选项方法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不能鉴别,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能被磁铁吸引,该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氯化钠溶解时温度几乎不变,硝酸铵溶解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能鉴别,该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既能除去杂质,也不能引入新杂质,该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9.A
【详解】A、向充满二氧化碳烧瓶中滴加蒸馏水,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会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小,压强减小,则可观察到气球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向盛有硝酸铵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则气球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向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瓶中滴加蒸馏水,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压强增大,则气球变瘪,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盛有二氧化锰的烧瓶中滴加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装置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则气球变瘪,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0.C
【详解】由图可知,该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所以该物质溶于水吸热;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符合题意;
D、蔗糖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1) 温度 是否搅拌
(2)E
(3) 错误 水的温度没有控制相同
【详解】(1)根据题中图示,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温度;固体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故填:温度;是否搅拌。(合理即可)
(2)若研究搅拌对冰糖溶解快慢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择E与A对比,原因是颗粒大小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A搅拌,E不搅拌,则可以研究搅拌对冰糖溶解快慢的影响;故填:E。
(3)选择 A 和 C 同时进行实验时,由于A和C温度不同,固体颗粒大小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两个变量无法比较。故填:错;水的温度没有控制相同。
12.(1) AC(或BD) 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2) B 浓硫酸(或浓)
【详解】(1)某些化学实验中常会观察到液体颜色改变的现象,实验中 AC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液体颜色改变,而BD为物理变化引起的液体颜色改变;
(2)Cl2 + H2O = HCl +HClO中反应物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生成物氯化氢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次氯酸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所以该反应不属于归中反应;H2S + 3H2SO4(浓) =4SO2+4H2O中反应前硫化氢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硫酸中硫元素化合价为+6,反应后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为+4,所以该反应属于归中反应,故选B;在这类化学反应中,还原剂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会升高,氧化剂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会降低,所以H2S + 3H2SO4(浓) =4SO2 + 4H2O中的氧化剂是H2SO4。
13.(1)2.5
(2)2
(3)50
(4) 偏小 量取
(5) 金属 密度小或耐腐蚀
【详解】(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2)图中的错误操作有瓶塞未倒放,氯化钠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图中的错误操作2处;
(3)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47.5g,水的体积为 47.5g÷1.0g/mL =47.5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配制上述溶液时,最好选用50mL的量筒;
(4)在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了凹液面最低处,导致所取水的体积偏大,则最终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5)托盘天平的砝码材质一般采用不锈钢,不锈钢是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托盘的材质一般为塑料,其具有密度小的优点。
14.(1) 8 继续加入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2)100mL
(3)搅拌,加速溶解
(4)①②
(5)ABCDEF
【详解】(1)氯化钠质量=80g×10%=8g;
称量时若指针偏右,依据左物右码可知,氯化钠偏少,应进行的操作是增加左盘中的NaCl;
(2)量筒使用时,应采用就近原则,水的质量为80g-8g=72g,量筒量程的选取方法是比所量液体体积大,并最接近的,所以D操作中仪器③的规格应为100mL;
(3)E中的玻璃棒用于搅拌、加快NaCl溶解速率;
(4)①由图可知B操作用到了游码,若砝码与NaCl放颠倒了,会使氯化钠质量减少,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②D操作中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读数偏小,量取出液体的实际体积偏大,水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③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是水质量较少,溶液质量分数偏大;
④F操作中溶液洒落,溶液具有均一性,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①②;
(5)称量食盐的质量首先打开广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将取得的食盐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将称得的食盐放到烧杯中,再将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配制该溶液的正确步骤应是ABCDEF。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