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高州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 )
A.“天人合一”思想 B.“无为而治”主张
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
2.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
名称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此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 D.依然服务于门阀士族
3.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 )
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
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4.明朝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朝代。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体现了机构之间的互相制衡。下列史料能为第二位学者提供支持的是( )
A.“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给之寺人”
B.“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
C.“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D.“(文渊阁)吏人无敢至其地,阁中趋侍使令惟厨役耳,防漏泄也”
5.“公揭”是明朝中后期乡绅的连名文书,地方重要公事,有时需要地方乡绅出具文书为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有官员提请增北直隶翰林院馆选名数,朝廷“竟以无公揭中止”。“公揭”制度的实施( )
A.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 B.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C.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D.开创了集体议政的先河
6.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元时尚为一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明弘治、嘉靖年间已有千余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居民达二三千家。这反映了( )
A.城市化进程开始 B.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C.集镇经济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7.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8.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9.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大大方便,于是手表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器;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人们乘坐高铁出行更方便,高铁进站只有15分钟,而对购票和乘车的时间观念要求高,于是,手机不仅代替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还作为购票的工具,因为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这表明( )
A.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B.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整体
C.城市交通线路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 D.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0.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11.美洲独有的一些物种传播到东半球。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以及非洲等地,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B.引起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12.18世纪中期以来,在英国的普通家庭中,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逐渐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英国家庭关系的转变源于( )
A.大机器生产的影响 B.父权制逐渐衰弱
C.家庭亲情日趋淡化 D.妇女地位的提高
13.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 )
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
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
14.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根据大会决议,一致确认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所包含的国际法原则,即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上述国际法原则的确认( )
A.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 B.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C.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D.避免了地区间的武装冲突
15.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
A.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主要标志 B.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
C.始终伴随着殖民扩张与原始积累 D.呈现出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16.以汉语为母语的新加坡华人在其使用英语过程,衍变出了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表达方式。新加坡英语中有“Lar”“Mah”“Leh"“lor”的等语气词,他们可以表达强调、不耐烦、不快、赞同和反对等涵义。例如:A.NoLah(不啦);B.Ifyoudon'tdothework,thenyoudie(你不干活,就死定喽!)。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新加坡( )
A.政府推崇文化多元 B.殖民文化的遗留
C.移民文化交流碰撞 D.工商业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加坡和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1955年,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中央公积金法令》和中央公积金制度,公积金制度在法令的规范下有条不紊地施行,成功解决了国民养老、住房、医疗等社会难题,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种迥异于福利国家模式和传统社会保险模式的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要求国民充分履行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鼓励家庭成员集合资源照顾子女和奉养父母,互助共济。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积金制度中。
日本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亚洲国家中保障制度比较完备、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涉及诸如雇佣失业保险、劳动者灾害保险、儿童福祉、障碍者福祉、母子福祉、老人福祉等40多项内容。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保险法》使日本在1961年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目标。日本国宪法规定,直系血统、兄弟姐妹、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这一思想和原则也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中。
——摘编自郭伟伟《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1)据材料,概括新加坡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共同原因。(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不同的社会背景。(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详解】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D排除。
2.C
【详解】从表格信息可能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都有占比,但是仍然以士族子弟最多,因此反映出当时的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还不完善,C项正确;从寒素子弟、小姓子弟的占比可以看出,已经较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有所改变,且D表达不完整,故排除A,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的范围,排除B。
3.B
【详解】从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吕氏乡约》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有体现儒家重德,没有体现道家思想特点,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A项排除;《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不能得出成熟结论。C项排除;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是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D项排除。
4.A
【详解】根据“明朝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体现了机构之间的互相制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和内监之间的权力分散是机构之间互相制衡的表现,故选A;BCD反映的都是废丞相,设内阁,是君权强化的表现,只能证明第一位学者的观点,排除。
5.C
【详解】根据材料“地方重要公事,有时需要地方乡绅出具文书为凭”可知,地方乡绅参与地方重要公务,其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是有利于地方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治理效能,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震泽镇从仅有数十家住户的村落,发展拥有居民千余家甚至二三千余家的大镇,反映出明清时期集镇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震泽镇一地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始”,排除A项;仅从震泽镇居民的增多和城镇规模的扩大,不能说明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排除B项;直到近代,重农抑商政策才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 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全面建立”不符合建国初期的史实,排除D项。
8.D
【详解】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材料可知,在计划经济时期,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即销售由国家统一管理,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要按照市场需求自己负责生产和销售,而不适应此种变化的企业必会出现“茫然”的表现,故选D。我国早在1984年就已经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放宽对企业的限制,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已经到了20世纪90年代,早已不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方式,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达仁堂与其分号脱钩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中期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故排除C。
9.D
【详解】材料强调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时间观念也在变化,因此现代社会交通便捷的背景下,现代时间观念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D项正确;A项中的“打乱”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时间观念而非交通线路的扩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在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莎草纸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并没涉及莎草纸的交易活动,排除B项;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的物种传播到其它地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贸易中心转移,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早期对外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中期以来,在英国的普通家庭中,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逐渐减弱”可知,工业革命之后,妇女、儿童可进入工厂凭借自己的劳动能力获得经济来源,因此对男性的依赖性减少,A项正确;设问问的是父权制衰弱的原因,而B项是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说“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C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C项;材料不仅反映了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还有儿童,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教士活动仅仅是利用儒家思想来减少在华传教阻力,而非深入学习,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没有宗教改革,A项错误;C项“天主教中国化”与史实不符。
14.B
【详解】依据材料“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可以看出国际法原则强调对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并规定了违反国际法罪行的多种类型,这就有利于打击国际犯罪,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B项正确;集体安全制度在之前就已经建立,排除A项;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并没有因为国际法原则的确认而改变,排除C项;“避免了”的说法夸大了国际法原则确认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金融中心转移的背后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佛罗伦萨成为金融中心;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路与贸易中心发生转移,荷兰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成为金融中心;工业革命后,18世纪的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心,建立了“日不落帝国”,伦敦成为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纽约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因此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B项正确;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与世界贸易和生产力水平正相关,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与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华人移民新加坡,创造出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英语表达方式,反映出新加坡特色英语的形成,是移民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C项正确;新加坡政府推崇文化多元并非特色语言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殖民文化的遗留与“带有浓厚中国特点”不符,排除B项;工商业经济发展并非新加坡英语带浓厚中国特点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1)特点:立法保障;重视家庭的作用;成效显著。(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借鉴欧美经验;立足国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积极作用: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6分)
19.(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4分,任答两点即可)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任答三点即可,但须涉及到中西两方面)
20.示例:论题:“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阐述:“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大陆间物种的双向交流,不仅改变了交流地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交流地经济的发展。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后,既缓解了粮食危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正是由于农作物物种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交流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但“哥伦布大交换”也给交流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影响了交流地的生态系统,如番薯、玉米在中国的广泛种植,导致了干旱地区的过度开垦,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
综上所述,“哥伦布大交换”对交流地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有益的一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辩证地看待该“大交换”。(1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