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新华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统练四历史试题(答案)
天津市河西区新华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统练四
历史 学科(共 5 页)答案
Ⅰ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 45分。)
1.西周时,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表达意见时,或遵先王遗训,或引经据典,力求做到婉转以达意。春秋时期,士大夫语言已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不注意语态而“多言”,从个人利益出发赋诗言志,进而断章取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枢决策机制的调整 B.宗法分封秩序的松动
C.诸侯王间矛盾的缓和 D.专制集权权威的削弱
2.《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A.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B.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3.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代扬州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扬州
内容 出处
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 《买药歌送杨山人》
(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街造宅,行旅拥弊 《旧唐书》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纵游淮南》
富商巨贾,动逾百数 《广陵妖乱志》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商业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4.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据其《瀛涯胜览》所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指《大统历》),宣敷文教(如颁赐《烈女传》)”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
C.推动了受访国科技发展 D.巩固了明朝上国地位
5.1867年,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同文馆之设,谣言甚多,有对联云:‘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京师口语藉耕,或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云云。或作对句:‘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观念已成社会共识 B.顽固派坚决反对向西方学习
C.反洋教情绪阻碍近代化进程 D.社会环境制约新式教育发展
6.1907年10月17日,湖南巡抚岑春蓂在《遵旨严缉革党分别科罪片》中说:“奸匪假借革命名词,煽惑人心,希图扰乱治安。”同时,广东西部的龙州、上思等地的民变,也“公然以‘排满革命’煽惑号召”。这从侧面反映出
A.民变与革命彼此独立 B.农民成为革命运动主力
C.革命党起义推动民变 D.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趋势
7.1927年7月,周恩来主持武汉会议,会议决定南昌起义后“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夺取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9月,毛泽东主持文家市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队伍从进攻长沙改为向山区进军。这些决定都是基于
A.八七会议的反思与决策 B.对敌强我弱局势的认识
C.共产国际对革命的指导 D.“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8.下图是米谷于1948年创作的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它反映出
A.国统区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剧 B. 全国各地金融秩序已陷入一片混乱
C.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导致了物价飞涨 D.国民政府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9.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市场”,规定:“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据此可知,上述规定
A.说明中共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B.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10.“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可用于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推动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促使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C.引发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 D.导致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
11.伏尔泰涉猎颇广,他将中国的《赵氏孤儿》改编成戏剧《中国孤儿》,宣扬儒家宽容、谅解、忠义精神。他还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伏尔泰的这些行为意在
A.规范道德秩序发展科技 B.以科技文化推动启蒙运动
C.反对专制倡导理性自由 D.助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2.列宁于1913年5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20世纪初的这场新的革命风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并称之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主要指的是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追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工业
C.亚洲国家进行联合斗争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
13.1922年,列宁在答复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到,“掌握在私人手中、大多数居民所从事的规模很小的生产,提供的利润最多”。他还曾明确指示,“要尽可能慎重,以免因不得当的干涉而妨碍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据此可知,列宁
A.支持经济中出现的新气象 B.利用市场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C.肯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主张把小农引向公有制轨道
14.《凡尔赛和约》不仅把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还对德国进行了苛刻的掠夺。而在雅尔塔会议上,“德国人要吃饭”成为新的口号,而不是一味的打击和宰割战败国。由此可见,相比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A.确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保障了战败国的利益
C.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 D.勾画两极格局的框架
15.1933年,美国极力强化联邦政府的职能,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而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则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 B.经济衰退致使政府的权力下降
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 D.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唐代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叶,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受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两宋 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书院建立者的身份颇为复杂,有各级贵族和官吏,也有学者,此外,以地城为主的乡人公建书院和以血缘为主的族姓公建书院也不胜枚举,几乎遍及各个阶级和阶层,甚至官办书院的数量也迅速增长
明朝 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
清朝 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大学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不断从教皇和世俗政权手中取得各种特权,维特大学的独立性,使大学自治成为可能。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科基础通常是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同时分设四科:法学、医学、文学、神学。除此之外,还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几何学、探索自然界和人体奥秘为内容的学科等。中世纪大学最通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和辩论,辩论是讲授的必要补充,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学位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教授”学位。作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它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开创性意义。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并概括两者的根本区别。(12分)
特点:古代中国书院办学主体多元化,且逐渐为官府控制;教育体制完备;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具备社会教化职能;重视实用性的职业教育;逐步衰落被近代新式学堂取代。
中世纪大学独立性和自治性较强;课程内容既兼顾了神学又重科学和实用;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一点2分,中国、欧洲各2点,共8分)
根本区别:中国古代书院思想的日渐相对单一、僵化,西方中世纪大学思想呈现多元化与独立性;前者与封建纲常伦理结合,成为束缚人心维护统治的手段,后者丰富了各派思想内涵,激发了多元思想创新,带动了社会风气自由开放。(4分,1点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者命运不同的原因。(8分)
原因: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求有限(2分)而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急需实用人才;中国古代高度专制和集权,书院缺乏自主权而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大学相对独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控制思想,而西欧受到各带民主政治和人文主义影响;中国古代教育服务于专制统治和科举考试,而中世纪西欧的学术氛围相对宽松、自由。(一点4分,任意2点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如果说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君宪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与认同感的话,那孙中山则强调以暴力方式打碎旧的王朝国家制度和文化观念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主共和国家,并要求人们形成对民主式民族国家的真正自觉。……辛亥革命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国家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人民,民主共和的国家观念广为国人接受,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对王朝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开始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使法语地位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并分析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形成的原因。(12分)
贡献:梁启超培养了国民意识以及近代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并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增强了国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一点3分,共6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进步人士的努力。(6分,任答3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地位的变化及影响。(8分)
变化:地位不断上升,由下层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变成官方语言。(2分)
影响:增强了英国的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英国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点2分,共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过渡有广狭二义,就狭义言之,常有过渡与停顿二时代。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而今则为停顿时代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过渡时代者,希望之涌泉也。抑过渡时代,又恐怖时代也。(19世纪)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钿之根据地,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是不经营惨淡,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老朽者)死守故垒,为过渡之大敌,然被有形无形之逼迫,而不得不涕泣以就过渡之途者也;(青年者)为过渡之先锋,然受外界内界之刺激,而未得实把握以开过渡之路者也。
——摘编自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作)
围绕材料中的“过渡”,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孕育着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希望。
阐释:19世纪末,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面临着巨额战争赔款的压力,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行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这一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探索与努力,大力进行思想宣传,推动了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华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青年人积极投身救亡图存斗争,为中国转向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孕育着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希望,但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却是任重道远的。天津市河西区新华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统练四
历史 学科
Ⅰ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 45分。)
1.西周时,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表达意见时,或遵先王遗训,或引经据典,力求做到婉转以达意。春秋时期,士大夫语言已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不注意语态而“多言”,从个人利益出发赋诗言志,进而断章取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枢决策机制的调整 B.宗法分封秩序的松动
C.诸侯王间矛盾的缓和 D.专制集权权威的削弱
2.《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A.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B.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3.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代扬州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扬州
内容 出处
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 《买药歌送杨山人》
(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街造宅,行旅拥弊 《旧唐书》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纵游淮南》
富商巨贾,动逾百数 《广陵妖乱志》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商业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4.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据其《瀛涯胜览》所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指《大统历》),宣敷文教(如颁赐《烈女传》)”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
C.推动了受访国科技发展 D.巩固了明朝上国地位
5.1867年,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同文馆之设,谣言甚多,有对联云:‘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京师口语藉耕,或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云云。或作对句:‘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观念已成社会共识 B.顽固派坚决反对向西方学习
C.反洋教情绪阻碍近代化进程 D.社会环境制约新式教育发展
6.1907年10月17日,湖南巡抚岑春蓂在《遵旨严缉革党分别科罪片》中说:“奸匪假借革命名词,煽惑人心,希图扰乱治安。”同时,广东西部的龙州、上思等地的民变,也“公然以‘排满革命’煽惑号召”。这从侧面反映出
A.民变与革命彼此独立 B.农民成为革命运动主力
C.革命党起义推动民变 D.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趋势
7.1927年7月,周恩来主持武汉会议,会议决定南昌起义后“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夺取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9月,毛泽东主持文家市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队伍从进攻长沙改为向山区进军。这些决定都是基于
A.八七会议的反思与决策 B.对敌强我弱局势的认识
C.共产国际对革命的指导 D.“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8.下图是米谷于1948年创作的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它反映出
A.国统区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剧 B. 全国各地金融秩序已陷入一片混乱
C.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导致了物价飞涨 D.国民政府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9.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市场”,规定:“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据此可知,上述规定
A.说明中共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B.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10.“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可用于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推动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促使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C.引发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 D.导致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
11.伏尔泰涉猎颇广,他将中国的《赵氏孤儿》改编成戏剧《中国孤儿》,宣扬儒家宽容、谅解、忠义精神。他还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伏尔泰的这些行为意在
A.规范道德秩序发展科技 B.以科技文化推动启蒙运动
C.反对专制倡导理性自由 D.助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2.列宁于1913年5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20世纪初的这场新的革命风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并称之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主要指的是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追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工业
C.亚洲国家进行联合斗争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
13.1922年,列宁在答复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到,“掌握在私人手中、大多数居民所从事的规模很小的生产,提供的利润最多”。他还曾明确指示,“要尽可能慎重,以免因不得当的干涉而妨碍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据此可知,列宁
A.支持经济中出现的新气象 B.利用市场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C.肯定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主张把小农引向公有制轨道
14.《凡尔赛和约》不仅把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还对德国进行了苛刻的掠夺。而在雅尔塔会议上,“德国人要吃饭”成为新的口号,而不是一味的打击和宰割战败国。由此可见,相比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A.确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保障了战败国的利益
C.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 D.勾画两极格局的框架
15.1933年,美国极力强化联邦政府的职能,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而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则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 B.经济衰退致使政府的权力下降
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 D.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唐代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叶,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受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两宋 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书院建立者的身份颇为复杂,有各级贵族和官吏,也有学者,此外,以地城为主的乡人公建书院和以血缘为主的族姓公建书院也不胜枚举,几乎遍及各个阶级和阶层,甚至官办书院的数量也迅速增长
明朝 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
清朝 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大学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不断从教皇和世俗政权手中取得各种特权,维特大学的独立性,使大学自治成为可能。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科基础通常是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同时分设四科:法学、医学、文学、神学。除此之外,还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几何学、探索自然界和人体奥秘为内容的学科等。中世纪大学最通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和辩论,辩论是讲授的必要补充,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学位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教授”学位。作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它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开创性意义。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并概括两者的根本区别。(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者命运不同的原因。(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如果说梁启超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君宪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与认同感的话,那孙中山则强调以暴力方式打碎旧的王朝国家制度和文化观念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主共和国家,并要求人们形成对民主式民族国家的真正自觉。……辛亥革命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国家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人民,民主共和的国家观念广为国人接受,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对王朝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开始转向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使法语地位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和孙中山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并分析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形成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地位的变化及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过渡有广狭二义,就狭义言之,常有过渡与停顿二时代。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而今则为停顿时代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过渡时代者,希望之涌泉也。抑过渡时代,又恐怖时代也。(19世纪)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钿之根据地,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是不经营惨淡,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老朽者)死守故垒,为过渡之大敌,然被有形无形之逼迫,而不得不涕泣以就过渡之途者也;(青年者)为过渡之先锋,然受外界内界之刺激,而未得实把握以开过渡之路者也。
——摘编自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作)
围绕材料中的“过渡”,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