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01实验设计与评价(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微类专题专练(全国通用)-01实验设计与评价
一、单选题
1.(2023秋·广东汕头·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D.比较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2.(2023·宁夏银川·校考一模)下列表格中所选药品或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选药品或方法
A 鉴别真假黄金 用火烤后,变黑的是假黄金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用活性炭
C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
D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碳层
A.A B.B C.C D.D
3.(2023春·湖南株洲·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或用途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操作或用途 分析
A 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 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硬的碳酸钙
B 将两朵红色鲜花分别插入稀白醋溶液和石灰水中,每天观察并更换溶液 鲜花中色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能变色
C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静置的水中品红不会扩散
D 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冷碟子底上收集到炭黑 蜡烛燃烧不充分产生炭黑
A.A B.B C.C D.D
4.(2023·四川南充·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校考二模)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加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混合气体点燃
C 鉴别(NH4)2SO4和尿素[CO(NH2)2] 分别向两份样品中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aCl2 加入过量的Na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5.(2023春·甘肃张掖·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物质的鉴别与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比较呼出气体与空气中CO2的含量 用燃着的木条
B 除去铜粉中含有少量木炭粉 放在空气中灼烧
C 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取样,分别加入足量蒸馏水溶解
D 除去氯化钾中含有的少量氯酸钾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
A.A B.B C.C D.D
6.(2023·辽宁营口·校考一模)下面表格中所选药品或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选药品或方法
A 鉴别Fe、CuO、C三种黑色固体粉末 滴加稀硫酸
B 除去MgSO4溶液中的硫酸 加入过量的氧化镁
C 区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抽丝灼烧,闻气味
D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固体混合物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7.(2020秋·陕西西安·九年级校考期中)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人呼出气体的样品中,木条不复燃 人呼出气体中不含O2
B 薄铜片上两端分别放木屑和煤粉,加热薄铜片的中部,木屑燃烧,煤粉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C 将某可燃物置于足量的O2中点燃,充分燃烧后,检测到有H2O和CO2生成 该可燃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
D 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红棕色消失 活性炭与NO2发生了化学反应
A.A B.B C.C D.D
8.(2023·云南曲靖·校联考二模)下列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C 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AgNO3溶液,观察现象
D 检验NaOH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9.(2023春·福建福州·九年级校考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除去CO2气体中的少量CO 点燃
B 鉴别棉纱线和羊毛线 点燃并闻气味
C 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 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 鉴别NH4Cl溶液和NH4NO3溶液 取样,滴加NaOH溶液,加热
A.A B.B C.C D.D
10.(2023·福建福州·校考模拟预测)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硬水与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观察沉淀多少
B 鉴别氯化铵与硝酸钾 取样,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将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
D 除去铜粉中的氧化铜粉末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1.(2023·陕西咸阳·统考二模)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有关
B.制取并测量H 体积
C.证明中和反应放热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2.(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下列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是
A.探究甲烷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B.比较铁、铝金属活动性顺序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A.A B.B C.C D.D
13.(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溶解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B 除去CO2中混有的CO 点燃
C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D 除去NaCl溶液中CaCl2杂质 加过量Na2CO3溶液后过滤
A.A B.B C.C D.D
14.(2023·内蒙古赤峰·校考二模)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C 提纯粗盐(含少量泥沙) 将粗盐加适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验证Mg、Fe、Cu活动性顺序 将铁丝分别插入氯化镁和氯化铜溶液中
A.A B.B C.C D.D
15.(2023·安徽蚌埠·统考一模)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某溶液滴加酸碱指示剂溶液变红 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 硫酸铜溶液中的金属条上有红色物质产生 该金属条一定是铁条
C 常温下,测定某溶液的pH=5 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D 溶液中加稀盐酸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A.A B.B C.C D.D
16.(2023·江西吉安·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探究CO2对铜生锈是否有影响
C.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7.(2023·陕西安康·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选项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C.探究分子的特性 D.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A.A B.B C.C D.D
18.(2023·宁夏吴忠·统考二模)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NaOH( 固体)和硝酸铵 (固体) 鉴别 取样 ,加水溶解
B NaCl溶液(Na2CO3) 除杂 加入适量的 CaCl2溶液 ,过滤
C NaOH与盐酸是否恰好反应 检验 在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酚酞不变色
D CaCl2和 CaCO3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 、过滤 、洗涤干燥 、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9.(2023·宁夏吴忠·统考二模)对比法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之一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反应物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B.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 C.区分硬水和软水 D.验证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A.A B.B C.C D.D
20.(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 CO2能与石蕊反应
B 向某水样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产生大量泡沫 该水样属于硬水
C 分别向盛有20℃ 40mL酒精和60℃ 40mL水的烧杯中各滴入1滴红墨水——红墨水在60℃水中扩散的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把等质量、表面积相同的锌片与铁片同时放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中——锌片与盐酸产生气泡更快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A.A B.B C.C D.D
21.(2023·江苏·统考二模)某地区学生探究水样的 pH 及溶解氧浓度对钢铁腐蚀速率的影响。如图装置,在三颈烧瓶中放入 3.5 g 生铁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加入 10 mL 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关闭分液漏斗活塞,迅速塞紧传感器,重复实验采集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盐酸pH 压强P/kPa 溶解氧(DO)/mg·L-1
P反应前 P反应后 DO反应前 DO反应后 开始降低所需时间/s
① 2.0 90.8 91.8 5.2 4.3 131
② 3.0 90.8 91.5 5.0 3.7 68
③ 4.0 90.8 90.3 4.9 3.4 24
④ 5.0 90.8 90.5 4.9 3.7 9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溶解氧浓度均下降是因为铁生锈需要消耗氧气
B.实验①和实验②都生成了氢气
C.实验③能观察到气泡,可能产生了氢气并消耗了更多体积的氧气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 越小,铁生锈速率越快
22.(2023春·吉林·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顶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验证CO2能与H2O反应 向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体积的水,密封振荡
B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C 鉴别CO和甲烷 点燃,火焰上罩上冷而干燥的烧杯
D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将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二、多选题
23.(2023春·广东梅州·九年级校考竞赛)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MnO2固体中的KCl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鉴别化肥NH4Cl和NH4NO3 取少量化肥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C 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 称取3.0 g NaCl,加入50.0mL水使之溶解
D 鉴定本地雨水是否为酸雨 用pH计测定雨水的pH
A.A B.B C.C D.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能促进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快,可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目的,不符合题意;
B、用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图中玻璃管接了小气球,形成密闭装置,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目的,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不会流入集气瓶中,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符合题意;
D、图中实验,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可用于比较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假黄金是铜锌合金,铜能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而黄金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也与氧气不反应,故用火烤后,变黑的是假黄金,不符合题意;
B、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能用活性炭,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氧气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氧气,不符合题意;
D、通过灼热的碳层,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熟石灰为氢氧化钙的俗称,石灰浆中的主要成分也为氢氧化钙,墙面变硬的过程中,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选项分析正确;
B、白醋溶液显酸性,石灰水为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将鲜花分别插入稀白醋溶液和石灰水中,鲜花中色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能变色,该选项分析正确;
C、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则静置的水中品红也会扩散,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冷碟子底上收集到炭黑,是因为蜡烛燃烧不充分产生炭黑,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C。
4.C
【详解】A、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过量的稀盐酸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会影响对原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A错误;
B、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在大量二氧化碳存在的环境中无法被点燃,B错误;
C、氨态氮肥与熟石灰研磨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分别向两份样品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是硫酸铵,无明显现象的是尿素,C正确;
D、加入的硫酸钠是过量的,虽然除去了氯化钡,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A、比较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应使用澄清石灰水,使用燃着的木条熄灭或继续燃烧说明的是氧气含量的不同,错误;
B、放在空气中灼烧,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将要保留的物质除去,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下降。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取样,分别加入足量蒸馏水溶解可以鉴别,正确;
D、加入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但是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引入新杂质,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冒出,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碳与硫酸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氧化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取样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纤维,可以鉴别,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分离出碳酸钙,还需对滤液蒸发结晶分离出氯化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7.C
【详解】A、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也不能复燃,故不能说明人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不符合题意;
B、木屑燃烧,煤粉不燃烧是因为木屑着火点低于煤粉,两者均是可燃物,故结论应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后有C、H、O三种元素,反应前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氧气中有氧元素,故可燃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符合题意;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了二氧化氮,此过程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A、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过滤,除去碳酸钙,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C、取样,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硝酸银和盐酸、氯化钠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B、棉纱线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C、碳酸根离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固体不一定含碳酸根离子,如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铵和硝酸铵均属于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均能与氢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产生刺激性气味,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取样,加入肥皂水,观察浮渣较多泡沫少的为硬水,浮渣少泡沫多的为软水,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正确;
B、取样,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时,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氯化铵,不能够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硝酸钾,可以得到实验目的,正确;
C、CO2和HCl都能和NaOH反应,故该方法把主要物质和杂质都除去了,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D、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故该方法能除去铜粉中的氧化铜粉末,正确。
故选C。
11.C
【详解】A、该实验的变量是可燃物的种类,两者均与氧气充分接触,氧气不是变量,不能探究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有关,不符合题意;
B、生成的氢气“长进短出”进入集气瓶中后,又经导管进入量筒中,然后逸散到空气中,不能测量出氢气体积,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中和反应放热,使得石灰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下降,石灰水变浑浊,故可证明中和反应放热,符合题意;
D、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得体系质量减少,涉及气体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在封闭体系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详解】A、应用澄清石灰水验证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得知甲烷中是否含有碳元素,A选项错误;
B、两支试管中均发生反应,有气泡生产,但铁片和铝粉与稀硫酸的接触面积不同,没有控制变量,无法比较铁、铝金属活动性顺序,B选项错误;
C、两支试管中铁钉均不生锈,无法探究铁生锈的条件,C选项错误;
D、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选项正确。
故选:D。
13.A
【详解】A、将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加入水,不能溶解的是CaCO3,能溶解放出大量热的是NaOH,能溶解温度基本不变的是NaCl,能溶解温度降低的是NH4NO3,现象不同,可以鉴别,选项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点燃,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变质是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选项错误;
D、加过量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可除去氯化钙杂质,但是引入新杂质碳酸钠,选项错误。
故选A。
14.B
【详解】A、肥皂水可用于鉴别硬水和软水,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会产生较多的浮渣,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会产生较多的泡沫,根据现象不同,可以鉴别,A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导致原物质被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粗盐中的泥沙不溶于水,溶解、过滤后可除去泥沙,再将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不含泥沙的粗盐,C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铁丝插入氯化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小于镁,将铁丝插入氯化铜溶液中,能观察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铁>铜,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5.C
【详解】A、没有指出具体的酸碱指示剂,无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故A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溶液中的金属条上有红色物质产生,则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强,该金属条可能是铁条,故B不符合题意;
C、酸性溶液的pH<7,测定某溶液的pH=5,则该溶液一定呈酸性,故C符合题意;
D、溶液中加稀盐酸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该溶液可能是碳酸钠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详解】A、过程中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A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过程中含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铜生锈,不含二氧化碳试管中铜不生锈,说明CO2对铜生锈有影响。B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过程中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试管外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C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过程中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没有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MnO2能加快H2O2的分解,D能够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综上所述:选择C。
17.A
【详解】A、稀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B、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水同时接触,左侧试管内铁和氧气、水同时接触生锈,与中间试管铁和水接触与氧气不接触不生锈比较可得出铁生锈需要氧气,与右侧铁和氧接触和水不接触不生锈可得出铁生锈需要水,正确;
C、浓氨水不与酚酞溶液直接接触。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进入酚酞溶液中与水结合成为氨水,氨水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可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正确;
D、试管内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与试管内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比较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与水中白磷与氧气不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燃烧比较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和氧气接触,可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正确;
故选A。
18.C
【详解】A、鉴别NaOH和NaCl(固体),取样,分别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因为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故可通过触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热的是NaOH,无明显变化的是NaCl,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混合物加入适量的 CaCl2溶液 ,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氢氧化钠呈碱性遇酚酞变红,遇酸不变色,氢氧化钠和盐酸正好反应,溶液呈中性,酚酞不不变色,盐酸过量,酚酞也不变色,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CaCl2能溶于水,CaCO3不溶于水,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得到CaCO3;蒸发滤液得到CaCl2固体,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9.B
【详解】A、变量只有过氧化氢的浓度,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B、所用酸的种类、金属种类不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
C、加入 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D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两者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A不符合题意;
B、肥皂水遇到硬水,振荡易起浮渣,而不是产生大量泡沫,B不符合题意;
C、分别向盛有20℃40mL酒精和60℃40mL水的烧杯中各滴入1滴红墨水,由于存在温度和溶剂两个变量,不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C不符合题意;
D、把等质量、相同的锌片与铁片同时放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中,锌片与盐酸产生气体更快,因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D符合题意。
故选D。
21.D
【详解】A、铁生锈消耗氧气,故实验中溶解氧浓度均下降,不符合题意;
B、实验①和实验②中铁生锈消耗了氧气,但是反应后,压强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且生成的氢气比消耗的氧气多,不符合题意;
C、实验③能观察到气泡,是因为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反应后,压强减小,是因为生成的氢气比消耗的氧气少,不符合题意;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4.0时,此时溶解氧浓度开始降低所需时间最短,说明此时铁生锈速率最快,不是pH 越小,铁生锈速率越快,符合题意。
故选D。
22.C
【详解】A、验证CO2能与H2O反应:向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体积的水,密封振荡,软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无法验证CO2能与H2O反应,不符合题意;
B、除去CO2中的CO: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无法点燃,不符合题意;
C、鉴别CO和甲烷:点燃,火焰上罩上冷而干燥的烧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甲烷(CH4)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二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D、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将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铜和银金属活动性均在氢之后,都不与稀盐酸反应,均没有气泡产生(无明显现象),现象相同,无法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BC
【详解】A、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以采用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除去氯化钾得到二氧化锰固体,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NH4Cl、NH4NO3都能与熟石灰粉末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无法通过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称取3.0g NaCl,加入50.0mL(50.0g)水使之溶解,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用pH计测定雨水的pH,可以鉴定雨水是否为酸雨,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