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标】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3节《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课件+分层练习)

【新教材新课标】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3节《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课件+分层练习)

(共39张PPT)
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鲁教版化学(新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3节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了解认识碳酸氢钠、碳酸钠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上产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碳酸钠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能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通过盐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更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钠(Na2CO3)主要是以食盐为原料制得的。
课堂导入
碳酸氢钠
一、
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探究新知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由Na+和HCO3-
(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盐。
1.物理性质
碳酸氢钠是一种
无色、无臭、味
咸的白色粉末状
晶体,可溶于水。
碳酸氢钠性质
2.化学性质
(1)受热
易分解。
碳酸氢钠性质
2NaHCO3 ==
Na2CO3+H2O+CO2↑

2.化学性质
(2)能与酸发
生反应。
(水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钠性质
NaHCO3+HCl
=NaCl+H2O+CO2↑
1.食品工业上,碳酸氢钠与固体酸为主要原料制成发酵粉,用于蒸馒头、焙制糕点,既能消除酸味,还能使馒头、糕点疏松可口。
碳酸氢钠的用途
2.在灭火器里,碳酸氢钠是二氧化碳的发生剂。
3.制造饮料时,碳酸氢钠是常用的原料。
4.医疗上,碳酸氢钠是质量胃酸过多的药剂之一。
二、
碳酸钠在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
碳酸钠
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在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如石油精炼、粗盐精制、硬水软化、
人造纤维及玻璃生产
等均需要大量的纯碱
。碳酸钠还广泛应用
于冶金、造纸、纺织
印染和洗涤剂生产等
领域。
碳酸钠的用途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纯碱工业创始于18世纪。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被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垄断。1921年,正在美国留
学的侯德榜(1890—1974)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邀请
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联
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完成下列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取少量碳酸钠固体,加入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后振荡,观察其溶解情况。再入2~3滴酚酥试液,观察现象。
2.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用稀硫酸代替盐酸,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3.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活动探究8-2
认识碳酸钠
实验序号 实验 现象 结论
与解释
1
碳酸钠固体溶解,酚酞试液有无色变为红色
碳酸钠易溶于水,水溶液现碱性
实验序号 实验 现象 结论
与解释
2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实验序号 实验 现象 结论
与解释
3
产生白色沉淀
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Na2CO3+Ca(OH)2=2NaOH+CaCO3↓
1.盐溶液的酸碱性
有的盐溶液呈中性:如NaCl 、KCl 、CaCl2、NaNO3 、KNO3 、Ca(NO3)2、Na2SO4、K2SO4等盐溶液;有的盐溶液碱呈性:如Na2CO3、K2CO3、NaHCO3等盐溶液 ;有的盐溶液呈酸性:如NaHSO4等盐溶液。
2.盐+酸→新盐+新酸 如:Na2CO3+2HCl=2NaCl+H2O+CO2↑
3.盐+碱→新盐+新碱(注意:参加反应的盐和碱需溶于水)
如:CuSO4+2NaOH=Na2SO4+Cu(OH)2↓ FeCl3+3NaOH=3NaCl+Fe(OH)3↓
4.盐+盐→新盐+新盐(注意:参加反应的两种盐需溶于水)
如:Na2SO4+BaCl2=BaSO4↓+2NaCl NaCl+AgNO3=AgCl↓+NaNO3
盐的化学性质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表达式:AB+CD→AD+CB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CO2↑
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CO2↑
Na2CO3 + Ca(OH)2 = 2NaOH + CaCO3↓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生成物的条件:生成物种至少有沉淀、气体或水中的一种;
(2)反应物的条件:碱和盐反应、盐和盐反应时,反应物都要溶于水。
2.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1)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酸+新盐 (4)碱+盐→新碱+新盐
(5)盐+盐→新盐+新盐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类型
酸、碱、盐之间溶于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它们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课堂达标
1.在我国制碱工业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莫言 B.杨振宁 C.侯德榜 D.屠呦呦
C
课堂达标
2.碳酸钠可用于制造玻璃,其俗称是( )
A.小苏打 B.熟石灰
C.生石灰 D.纯碱
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无水氯化钙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B.小苏打可治疗胃酸过多症
C.氯化钠溶液可用于农业选种
D.生石灰可用作补钙剂
D
课堂达标
课堂达标
4.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①所有的金属常温下都是固体;②天然气和煤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使用乙醇汽油可以防止“温室效应”;④不锈钢和生铁都是合金;
⑤海水经过滤、蒸发可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⑥烧碱和纯碱都是碱。
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⑤⑥ B.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B
课堂达标
5.在以下有关纯碱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纯碱”其实不是碱,属于盐类
B.可用纯碱代替洗涤剂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
C.用纯碱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D.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检验纯碱中是否混入了食盐
D
课堂达标
6.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溶液,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加入适量稀盐酸
B.加入适量石灰水
C.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D.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B
7.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课堂达标
课堂达标
8.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
A.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盐制香肠
B.用碳酸钙做补钙剂
C.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D.用碳酸氢钠做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A
课堂达标
9.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Cl Na2CO3 H2SO4
B.CuSO4 KNO3 Na2SO4
C.BaCl2 NaOH Na2CO3
D.HCl Na2SO4 NaOH
B
课堂达标
10.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
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
设计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无色溶液B的溶质只有硝酸钙
B.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
C.原溶液中的杂质只有氯化钙
D.原溶液中杂质可能由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钠组成
D
课堂达标
11.为了将混有硫酸钾、氯化钙、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的氯化钾提纯,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钾溶液,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流程如下:
请根据以上流程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除去碳酸氢铵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④中加过量碳酸钾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设计方案是否严谨?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加热混合固体
除去 Ca2+和 Ba2+
不严谨,理由是:加入的过量的 K2CO3未除去,影响实验
课堂达标
12.及时归纳是学好化学的主要方
法之一。利用图所示的结构图归
纳盐的四个方面的化学性质(图
中编号①-④),归纳有关知识。
(1)在归纳性质②时,选取了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两种物质,它们在溶液中相互反应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性质③中,X代表______类物质。
(3)在归纳性质④时,从“某些盐”中选取了硝酸银,写出与硝酸银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式 。(写一个)
有蓝色沉淀生成
2NaOH+CuSO4=Na2SO4+Cu(OH)2↓

Fe(HCl、NaCl等合理即可)
课堂达标
13.如图是“盐的化学性质”思维导图,
如表是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室温)。
利用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反应①中金属为铝,选用的
盐是______(填化学式)。
(2)若反应②、③发生复分解反应,
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
(3)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CuCl2
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生成
CaCO3+2HCl=CaCl2+H2O+CO2↑
课堂达标
14.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钡、碳酸钠、氢氧化钾、稀硫酸、氢氧化钙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微溶物视为可溶物)。
(1)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___类(填序号字母)
A.酸 B.碱 C.盐
(2)写出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 ____ 。
(3)写出溶液A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C
Na2CO3
H2SO4+Ba(NO3)2=BaSO4↓+2HNO3
课堂达标
15.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 ;当Na2CO3全部转化成 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___。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
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
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
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课堂达标
解:(1)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一开始无气泡产生,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先无明显现象后变浑浊;
(2)设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x
Na2CO3 + HCl = NaCl + NaHCO3
106 36.5
10g×10.6% 7.3%x
106/36.5 = 10g×10.6%/7.3%x
x=5g
答:加入稀盐酸5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完全来自于碳酸钠,故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
知识总结
1.碳酸氢钠
(1)碳酸氢钠的用途 (2)受热易分解、能与酸反应
2.碳酸钠
(1)碳酸钠的用途
(2)盐的化学性质
①盐溶液的酸碱性 ②盐+酸→新盐+新酸
③盐+碱→新盐+新碱 ④盐+盐→新盐+新盐
3.复分解反应
(1)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
特点:双交换 价不变
(2)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它们的离子相互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感受化学魅力
探寻化学之美/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
第三节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A.徐光宪 B.侯德榜
C.张青莲 D.屠呦呦
【答案】B
【解析】A、徐光宪在稀土元素等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错误;
B、侯德榜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正确;
C、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错误;
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错误。
2.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俗名都正确的是
选项 名称 化学式 俗名
A 乙醇 CH3CH2OH 酒精
B 氧化钙 CaO 熟石灰
C 碳酸氢钠 Na2CO3 苏打
D 碳酸钠 NaHCO3 纯碱
【答案】A
【解析】A、乙醇的化学式为CH3CH2OH,俗称酒精,正确;
B、氧化钙俗称生石灰,错误;
C、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俗称小苏打,错误;
D、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俗称小苏打,错误。
3.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其对应的用途描述不相符的是
A.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
B.氢氧化钠可作炉具清洁剂
C.碳酸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答案】C
【解析】A、氯化钠有咸味,是常用的调味品,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碱性,能与油污反应,可作炉具清洁剂、正确;
C、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错误;
D、碳酸钙含有钙元素,所以碳酸钙用作补钙剂,正确。
4. 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对应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显酸性 B.Y一定是水
C.Z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答案】B
【解析】A、X的pH为1,小于7,呈酸性,正确;
B、Y的pH为7,所以呈中性,但呈中性的溶液不一定是水,如氯化钠溶液也是中性的,错误;
C、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而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正确;
D、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因此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正确。
5. 做馒头的面团发酵过度会发酸,要除去酸味,可在面团中加入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碳酸钠 D.氯化钠
【答案】C
【解析】做馒头的面团发酵过度会发酸,要除去酸味,可在面团中加入弱碱性物质
A、氢氧化钠属于强碱,错误;
B、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强碱,错误;
C、碳酸钠属于盐,溶液呈弱碱性,且与酸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使馒头松软可口,正确;
D、氯化钠属于盐,错误。
6. 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A、①为酸碱反应,氢氧化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可以制得氯化锌,正确;
B、酸与金属反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所以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以制得氯化锌,正确;
C、碱与盐的反应,碱为氢氧化锌,本身不易溶于,不能与盐反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锌,错误;
D、盐与金属反应,锌金属活动性强于铜,锌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可以制得氯化锌,正确。
7. 下列物质间能够发生反应,但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是
A. 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
B 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
C. 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
D. 将稀硫酸滴入NaCl溶液中
【答案】B
【解析】A、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有明显的现象,错误。
B、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的现象,正确。
C、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石灰水变浑浊,有明显的现象,错误。
D、将稀硫酸滴入NaCl溶液中不能发生反应,错误。
8. 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溶洞的形成Ca(HCO3)2=CaCO3+H2O+CO2↑ 分解反应
B.酸雨的形成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C.碳与灼热氧化铜反应C+2CuO高温CO2↑+2Cu 还原反应
D.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13 +3H2O 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A、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 + H2O+ CO2↑,错误;
B、酸雨的形成是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错误;
C、碳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2CuO高温CO2↑+2Cu,符合“一换一”的特点,是置换反应,还原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错误;
D、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13 +3H2O,符合“两交换,价不变”的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9. 能将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钾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A.铜丝 B.硝酸钠溶液
C.稀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A、铜丝与碳酸钠、氯化钾两种溶液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法鉴别,错误;
B、硝酸钠溶液与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钾三种溶液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法鉴别,错误;
C、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与氯化钾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正确;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氯化钾两种溶液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法鉴别,错误。
10. 课外实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鸡蛋壳成分的探究过程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A.实验①证明蛋壳成分是CaCO3 B.实验②可证明蛋壳中含钙元素
C.实验③得到的固体能与水反应 D.实验中每步操作都是规范的
【答案】C
【解析】 A、实验①滴加食醋,产生气体,只能证明蛋壳成分可能是碳酸盐,不能证明蛋壳成分是CaCO3,错误;
B、实验②是向碎鸡蛋壳中加入水和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不能证明蛋壳中含钙元素,错误;
C、灼烧蛋壳后的生成物加入水之后,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得到的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实验中不是每步操作都是规范的,错误。
11. (双选)现有一瓶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证明其变质的实验方案是向少量样品中滴加下列药品。你认为正确的是
A.稀盐酸 B. 澄清石灰水 C. 酚酞试液 D. 石蕊试液
【答案】AB
【解析】A、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变质,正确;
B、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变质,正确;
C、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呈碱性,滴加酚酞都变红,错误;
D、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呈碱性,滴加石蕊都变蓝,错误。
12. 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钙 B.该粉末中含有碳酸根,不可能含碳酸氢根离子
C.该粉末一定是一种碱 D.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答案】D
【解析】A、实验中白色粉末溶于水,得到的是无色溶液,而碳酸钙难溶于水,错误;
B、碳酸钠、碳酸氢钠都是碱性的,可以使酚酞变红,并且都能够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C、碱的溶液固然可以使酚酞变红,但并不是说能使酚酞变红的就是碱,因为有的盐溶液呈碱性,同样能使酚酞变红,错误;
D、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都可以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产生实验中的现象,可能其中之一离子,如碳酸钠和盐酸可以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生成CO2气体,而碳酸氢钠也可与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CO2↑+H2O,也可生成CO2气体,正确。
13. 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A.食盐 B.纯碱 C.硫酸铜 D.烧碱 E.熟石灰 F.稀硫酸 G.食醋
(1)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的是 。
(2)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的是 。
(3)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的是 。
(4)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5)一种重要的化工料,常用于金属除锈的是 。
【答案】(1)G (2)D (3)B (4)E (5)F
【解析】(1)食醋有酸味,呈酸性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
(2)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
(3)纯碱能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
(4)氢氧化钙在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5)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料,常用于金属除锈。
14. 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和饼干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
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   性的化合物(填“可溶”或“不溶”);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答案】(1)NaHCO3 (2)可溶 (3)2NaHCO3△Na2CO3+H2O+CO2↑
【解析】(1)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
(2)碳酸氢钠属于钠盐,是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
(3)由题意,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15. 某同学向盛有Ca(OH)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K2CO3溶液到一定量时停止了实验,烧杯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为了探究反应后液体的成分,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过滤后的滤液,继续做以下实验:
(1)向第一支试管的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向第二支试管的滤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后,再蒸干滤液,得到白色固体,该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写一点即可)。
【答案】Ca(OH)2+K2CO3=CaCO3↓+2KOH (1)KOH、K2CO3 (2)作钾肥
【解析】Ca(OH)2溶液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1)向第一支试管的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碳酸钾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滤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钾、碳酸钾,其化学式为KOH、K2CO3;
(2)向第二支试管的滤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再蒸干滤液,得到白色固体,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碳酸钾,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1. 下列有关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别及常见用途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俗称 化学式 类别 常见用途
A 消石灰 Ca(OH)2 碱 用作建筑材料
B 石灰石 CaO 氧化物 用作食品干燥剂
C 小苏打 NaHCO3 酸 用于焙制糕点
D 纯碱 Na2CO3 碱 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答案】A
【解析】A、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是一种碱,可用做建筑材料,正确;B、CaO是氧化钙的化学式,俗称生石灰,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错误;
C、碳酸氢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不属于酸,错误;
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是Na2CO3,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属于碱,错误。
2. 下列有关盐的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 B.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腌渍食品
C.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 D.碳酸钾可用作化学肥料
【答案】B
【解析】 A、在生活中,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正确;
B、亚硝酸钠有毒,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腌渍食品,错误;
C、小苏打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正确;
D、碳酸钾中含有农作物需求量较多的钾元素,所以可用作化学肥料,正确。
3.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作补钙剂
B.浓硫酸有腐蚀性,实验室可用作干燥剂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C
【解析】A、碳酸钙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所以可用作补钙剂,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在实验室中可用作干燥剂,错误;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错误。
4.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只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Fe2O3 →FeCl2 B.KMnO4 → MnO2
C.CO2 → CO D.CuSO4 → Cu(OH)2
【答案】A
【解析】A、由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两交换,价不变”,可知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而非氯化亚铁,错误;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可以转化,正确;
C、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可以转化,正确;
D、硫酸铜和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可以转化,正确。
5. 下列各组固体物质,不能用水鉴别的是
A.KNO3、NaCl B.CaCO3、CaCl2
C.CuSO4、Na2SO4 D.NH4NO3、CaO
【答案】A
【解析】 A、氯化钠、硝酸钾均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且没有明显的热量变化,不能鉴别,正确;
B、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用水可以鉴别,错误;
C、CuSO4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硫酸钠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能出现两种显不同的现象,用水可以鉴别,错误;
D、NH4NO3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用水可以鉴别,错误。
6.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不另加试剂则无法鉴别出来的是
A.H2SO4 NaOH CuSO4 B.HCl NaOH NaCl
C.H2SO4 Ca(OH)2 FeCl3 D.HCl Ca(OH)2 Na2CO3
【答案】B
【解析】A、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错误;
B、三种溶液间两两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正确;
C、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Ca(OH)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错误;
D、组内三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两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OH)2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错误。
7. 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且为无色溶液的是
A.Na+、NO3 、Ag+、Cl B.K+、Na+、NO3 、Cl
C.H+ 、Cl 、Fe3+、K+ D.Cu2+、Na+、OH 、CO32-
【答案】B
【解析】A、Na+、NO3 、Ag+、Cl 中Ag+和Cl 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错误;
B、K+、Na+、NO3 、Cl 中互相不反应,而都为无色,能共存,正确;
C、Fe3+为黄色,错误;
D、Cu2+、+Na+、OH 、CO32-中Cu2+为蓝色,且与OH 、CO32- 都会生成沉淀,不共存,错误。
8. 下列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不可能存在单质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D
A、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反应物可能存在单质,如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为单质,错误;
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生成物中可能有单质,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错误;
C、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一定存在单质,错误;
D、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不可能存在单质,正确。
9.检验某物质中含有CO32-的常用方法是
A.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白色沉淀
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看是否变红
D.加入水,看是否溶解
【答案】A
【解析】检验CO32-离子的方法是:往待测样品中滴入适量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用到的试剂是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10. 硫酸氢钠(NaHSO4)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小明预测其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依据Ba2+与SO42-反应生成BaSO4沉淀,预测NaHSO4能与含Ba2+的盐反应
B.向NaHSO4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NaHSO4能与含Ba2+的盐反应
C.向少量NaOH溶液中滴入NaHSO4溶液,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NaHSO4与碱反应的预测是否正确
D.向NaHSO4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有气泡产生,证明NaHSO4溶液呈酸性
【答案】C
【解析】A、硫酸氢钠能解离出氯离子,能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正确;
B、硫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证明NaHSO4能与含Ba2+的盐反应,正确;
C、NaOH溶液中滴入NaHSO4溶液反应,溶液颜色没有变化,错误;
D、向NaHSO4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氢离子会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正确。
11. 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C.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钾
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4.2g
【答案】C
【解析】A、由分析可知,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不可能有硫酸钡,错误;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发生的反应有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错误;
C、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一定没有硫酸,可能含有硝酸钾,正确;
D、到达 b 点时产生的沉淀质量为9.8g,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Ba(OH)2 + CuCl2 = Cu(OH)2↓ + BaCl2
171 98
x 19.6g
171/98 = x/19.6g
x = 34.2g
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4.2g,但还有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所以到达 b 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必然大于34.2g,错误。
12. 碳酸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将试管3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A。
(提出问题)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活动探究)
①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______。
②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①碳酸钠溶液呈______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②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还应考虑______。
【答案】溶液变红 Ca(OH)2+Na2CO3=CaCO3↓+2NaOH (猜想与假设)NaOH、Ca(OH)2 (活动探究)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二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与评价)碱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试管1中可观察到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红;
试管3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猜想与假设:若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A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滤液A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若氢氧化钙过量,则滤液A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化学式为NaOH、Ca(OH)2
活动探究:
①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②甲: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实验结论为猜想二成立;
乙: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碳酸钠与Ba(NO3)2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与评价:①由上述的实验可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②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还应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3. 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方能走完。
【答案】(1)①蓝 ②Na2CO3+H2O+CO2=2NaHCO3 ③Na2CO3+Ca(OH)2=CaCO3↓+2NaOH(或其他合理答案)
(2)①Fe+2HCl=FeCl2+H2↑(或其他合理答案) ②CuO(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Fe+2HCl=FeCl2+H2↑;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将二氧化碳更换为金属的氧化物“稀盐酸”列车方能走完。
14. 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稀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生成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
(3)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图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沉淀A的化学式是   。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   改成   。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答案】(1)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酚酞试液 (3)[设计方案]BaSO4 BaCl2溶液
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经过步骤1后溶液中有硝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解析】(1)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所以可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加稀硫酸,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
(3)[设计方案]因为氯化镁与硫酸不反应,加入氯化钡溶液时,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因为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过量的,所以硫酸完全反应;但该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对原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检验产生了干扰,所以需要将氯化钡溶液改为硝酸钡溶液,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成氯化银白色沉淀,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经过步骤Ⅰ后所得溶液中有硝酸,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硝酸发生中和反应,当硝酸被完全中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与氯化镁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15. 碳酸氢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
(1)NaHCO3可称为钠盐或碳酸氢盐,它是由Na+和_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医疗上能用于治疗胃酸(含有盐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制取少量 NaHCO3
(查阅资料)
材料一:候氏制碱的原理: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H2O+CO2↑。
材料二:研究发现,NaHC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2CO3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实验制备)根据候氏制碱原理设计如题图-1所示装置制取NaHCO3。
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
(2)烧杯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_。
(3)能进一步确认该白色固体是NaHCO3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须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试管、温度计、水)。
(4)题图-2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性质探究)
常温下,取一定量的 NaHCO3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变为6.68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如题图-3所示。
(查阅资料)
材料三:NaHCO3溶于水后,少量的HCO3-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
变化①:HCO3-+H2O → H2CO3+OH-;
变化②:HCO3- → CO32-+H+。
材料四: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H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
(交流反思)
(5)NaHCO3溶液显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结合材料三、四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_______。
(6)根据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A.pH<6.68时生成的无色气体为CO2
b.从0-30s,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不断增大
c.不能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答案】(1)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2)降低NaHCO3的溶解度以利于其结晶析出 (3)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所得溶液温度,若低于室温则该白色固体为NaHCO3 (4)60℃时溶液中的 NaHCO3受热分解 (5)碱 NaHCO3溶于水后,发生变化①的HCO3-数目比发生变化②的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比H+的数目多 (6)c
【解析】(1)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2)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碳酸氢钠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冰水可以降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有利于析出晶体;
(3)NaHC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而Na2CO3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故可以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所得溶液温度,若低于室温则该白色固体为NaHCO3;
(4)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发生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
(5)分析图像可知,碳酸氢钠溶液的 pH>7,溶液显碱性,说明此时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即NaHCO3溶于水后,发生变化①的HCO3-数目比发生变化②的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比H+的数目多;
(6)a. pH<6.68时说明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氢离子,氢离子会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生成无色的CO2气体,此选项表述正确;
b.分析图像可知从0-30s的过程中,pH逐渐减小。已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H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故该过程中,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不断增大,此选项表述正确;
c.已知常温下,向 NaHCO3溶液中持续滴加CaCl2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变为6.68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向碳酸钠溶液中持续滴加氯化钙溶液时,只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可以利用氯化钙溶液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此选项表述错误。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化学学科
第三节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A.徐光宪 B.侯德榜
C.张青莲 D.屠呦呦
2.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俗名都正确的是
选项 名称 化学式 俗名
A 乙醇 CH3CH2OH 酒精
B 氧化钙 CaO 熟石灰
C 碳酸氢钠 Na2CO3 苏打
D 碳酸钠 NaHCO3 纯碱
3.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其对应的用途描述不相符的是
A.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
B.氢氧化钠可作炉具清洁剂
C.碳酸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4. 如图是X、Y、Z三种液体的对应近似pH,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显酸性 B.Y一定是水
C.Z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5. 做馒头的面团发酵过度会发酸,要除去酸味,可在面团中加入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碳酸钠 D.氯化钠
6. 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 下列物质间能够发生反应,但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是
A. 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
B 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
C. 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
D. 将稀硫酸滴入NaCl溶液中
8. 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溶洞的形成Ca(HCO3)2=CaCO3+H2O+CO2↑ 分解反应
B.酸雨的形成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C.碳与灼热氧化铜反应C+2CuO高温CO2↑+2Cu 还原反应
D.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13 +3H2O 复分解反应
9. 能将硝酸银、碳酸钠、氯化钾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A.铜丝 B.硝酸钠溶液
C.稀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
10. 课外实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鸡蛋壳成分的探究过程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A.实验①证明蛋壳成分是CaCO3 B.实验②可证明蛋壳中含钙元素
C.实验③得到的固体能与水反应 D.实验中每步操作都是规范的
11. (双选)现有一瓶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证明其变质的实验方案是向少量样品中滴加下列药品。你认为正确的是
A.稀盐酸 B. 澄清石灰水 C. 酚酞试液 D. 石蕊试液
12. 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钙 B.该粉末中含有碳酸根,不可能含碳酸氢根离子
C.该粉末一定是一种碱 D.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13. 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A.食盐 B.纯碱 C.硫酸铜 D.烧碱 E.熟石灰 F.稀硫酸 G.食醋
(1)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的是 。
(2)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的是 。
(3)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的是 。
(4)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5)一种重要的化工料,常用于金属除锈的是 。
14. 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和饼干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中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
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   性的化合物(填“可溶”或“不溶”);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15. 某同学向盛有Ca(OH)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K2CO3溶液到一定量时停止了实验,烧杯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为了探究反应后液体的成分,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过滤后的滤液,继续做以下实验:
(1)向第一支试管的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向第二支试管的滤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后,再蒸干滤液,得到白色固体,该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写一点即可)。
1. 下列有关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别及常见用途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俗称 化学式 类别 常见用途
A 消石灰 Ca(OH)2 碱 用作建筑材料
B 石灰石 CaO 氧化物 用作食品干燥剂
C 小苏打 NaHCO3 酸 用于焙制糕点
D 纯碱 Na2CO3 碱 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2. 下列有关盐的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 B.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腌渍食品
C.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 D.碳酸钾可用作化学肥料
3.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作补钙剂
B.浓硫酸有腐蚀性,实验室可用作干燥剂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4.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只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Fe2O3 →FeCl2 B.KMnO4 → MnO2
C.CO2 → CO D.CuSO4 → Cu(OH)2
5. 下列各组固体物质,不能用水鉴别的是
A.KNO3、NaCl B.CaCO3、CaCl2
C.CuSO4、Na2SO4 D.NH4NO3、CaO
6.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不另加试剂则无法鉴别出来的是
A.H2SO4 NaOH CuSO4 B.HCl NaOH NaCl
C.H2SO4 Ca(OH)2 FeCl3 D.HCl Ca(OH)2 Na2CO3
7. 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且为无色溶液的是
A.Na+、NO3 、Ag+、Cl B.K+、Na+、NO3 、Cl
C.H+ 、Cl 、Fe3+、K+ D.Cu2+、Na+、OH 、CO32-
8. 下列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不可能存在单质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9.检验某物质中含有CO32-的常用方法是
A.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白色沉淀
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看是否变红
D.加入水,看是否溶解
10. 硫酸氢钠(NaHSO4)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小明预测其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依据Ba2+与SO42-反应生成BaSO4沉淀,预测NaHSO4能与含Ba2+的盐反应
B.向NaHSO4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NaHSO4能与含Ba2+的盐反应
C.向少量NaOH溶液中滴入NaHSO4溶液,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验证NaHSO4与碱反应的预测是否正确
D.向NaHSO4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有气泡产生,证明NaHSO4溶液呈酸性
11. 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C.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钾
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4.2g
12. 碳酸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一步探究:小组同学将试管3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A。
(提出问题)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活动探究)
①小组讨论:有同学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______。
②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反思与评价)①碳酸钠溶液呈______性,可以和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钡等物质发生反应。
②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考虑生成物,还应考虑______。
13. 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方能走完。
14. 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稀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生成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
(3)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图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沉淀A的化学式是   。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   改成   。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15. 碳酸氢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
(1)NaHCO3可称为钠盐或碳酸氢盐,它是由Na+和_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医疗上能用于治疗胃酸(含有盐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制取少量 NaHCO3
(查阅资料)
材料一:候氏制碱的原理: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Na2CO3+H2O+CO2↑。
材料二:研究发现,NaHC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2CO3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实验制备)根据候氏制碱原理设计如题图-1所示装置制取NaHCO3。
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
(2)烧杯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_。
(3)能进一步确认该白色固体是NaHCO3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须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试管、温度计、水)。
(4)题图-2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性质探究)
常温下,取一定量的 NaHCO3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变为6.68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如题图-3所示。
(查阅资料)
材料三:NaHCO3溶于水后,少量的HCO3-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
变化①:HCO3-+H2O → H2CO3+OH-;
变化②:HCO3- → CO32-+H+。
材料四: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H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
(交流反思)
(5)NaHCO3溶液显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结合材料三、四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_______。
(6)根据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A.pH<6.68时生成的无色气体为CO2
b.从0-30s,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不断增大
c.不能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