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颂(伯夷颂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伯夷颂(伯夷颂原文及翻译)
【李泽厚】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念过去的仇敌,所以怨恨也就稀少了。”
【钱穆】先生说:“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夜辰心得】
孔夫子对伯夷、叔齐大为赞赏,因为他们都是“薄帝王而不为的人”。对这两个人,记忆里只知道“不食周栗”,结果饿死在首阳山上。今天细查了一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秦皇岛、唐山一带)的王子,父亲活着的时候准备立第三子叔齐为王,因为虽是老三,可是正室所生。父亲死后,大家觉得有违礼制,想推举长子伯夷继位。这哥们一听,觉得这样有违父亲的愿望,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偷跑了。哥哥跑了,那只有尊崇先王的遗愿,让老三当皇帝。老三一听,这怎么行?我当王有违礼,坏了规矩,这事不能干,他也跑了。没办法,最后只能让老二当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兄弟让国”的故事。幸亏老二责任心强,他要也跑了可咋办啊?
伯夷叔齐跑路以后,挺有缘分,又碰到一起。哥俩儿一商量,听说文王那治理得挺好,适合养老,准备一块过去。结果路上听说文王死了,碰到武王征讨纣王,他俩拦住武王,说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尽孝,还跑去以下犯上,这是不孝不仁。卫兵本来准备灭了他俩,姜子牙说这两个是“义人”,扶一边就行了。这一段被称为“扣马谏伐”。
周武王打赢了以后,这哥俩儿觉得这是不义之战,以吃食周朝的饭为耻辱,所以跑到首阳山上采食野菜,最后饿死了。这就是后来的结果“耻食周粟”“饿死首阳”。
儒家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后世的圣贤皆以他俩为楷模,评论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司马迁著《伯夷列传》放在传记首篇,韩愈写有《伯夷颂》,屈原、文天祥等都深受其影响,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座道德丰碑。
这里孔夫子对二人的其他品行有一个评价,“不念旧恶”。有时候觉得,什么话让孔夫子一讲,深进去一思量,立马意境就不一样。这话在老百姓嘴里就是“不记仇”。叶适《习学记言》说:“孔子之称夷齐者,其怨与常情同,其能自乐而无所怨,与常情异。”不念旧恶是什么意思呢?不念旧恶,说明有恶,对是对,错是错,有明确的是非标准,但不咎既往,不放在心里,不整天惦记着报仇。有怨是常情,能不念,反而自乐无怨,这就不是人之常情了。结果怎么样呢?“怨是用希”,怨恨就越来越少了。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别人知道你既往不咎,即使自己以前做得不对,也不用再提防你报复,怨恨自然而然消除了。另一方面,不念旧恶,自己心里放下仇恨,也就清爽自在了。
社会怎么才能和谐?其实就一句话“不念旧恶”,永远向前看。圣人胸襟,难啊!现实里讲究的是“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