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新人教版期末综合复习题(一)(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新人教版期末综合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风力发电 C.燃料燃烧 D.海水晒盐
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
A.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 B.用②⑤制取氧气
C.用①④制取二氧化碳 D.用①③制取氧气
3.为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B.实验过程中,固体由红色逐渐变黑
C.拐点至终点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逐渐减少
D.实验过程中,装置内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
4.实验室常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各物理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B.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C.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核外电子相同
D.和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同
6.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图乙是Y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Y一定不属于同种元素 B.图甲、乙中的所有元素可能位于同一周期
C.若Y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则m的值可能为4 D.若硫原子与Y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则n等于6
7.染发时一般要用到对苯二胺,它是有毒的化学药品,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苯二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苯二胺的化学式为C3HN2
B.对苯二胺中氮、氢元素的个数比为1∶4
C.对苯二胺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构成的
D.对苯二胺分子中的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8.如图所示,图1是电解水的装置,图2是甲、乙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N,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应接电源正极
B.气体M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实验前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D.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
9.密闭容器中有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6 2 14 36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 22 13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该物质N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待测数值是14 D.反应中M与Q变化的质量比是4∶7
10.对于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B.磷加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C.每4份质量的磷和5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2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D.31克的磷和32克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63克的五氧化二磷
1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CO2都具有可燃性
B.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D.一氧化碳气体难溶于水
12.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的燃烧时,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预防CO中毒
B.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C.汽车燃料改用压缩天然气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乙醇(C2H5OH)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填空与简答
13.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示意图D中的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 。
14.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钙原子 ;
(2)2个钠离子 ;
(3)氖气 ;
(4)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的微粒是: ;
(5)由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15.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关于水的图1与图2两个变化本质的区别是 。
(2)图2实验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与其相连的是电源的 (填“正极”或“负极”)。
(3)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图所示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反应②点燃氢气前需要检验其纯度
B.反应①②均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整个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
16.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碳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
(2)镁在氧气中燃烧: ;
(3)过氧化氢制氧气 ;
17.“为国育才,五育并举”,美育是五育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美随处可见。
(1)“结构美”:碳的多种结构美轮美奂,图一中的A、B、C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碳单质。
①其中代表金刚石的是 (填“A”“B”或“C”)。
②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不同。
(2)“模型美”: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种新型纳米催化剂可实现二氧化碳到甲醇()的转化,其微观模型示意图如图二所示。
①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序号)。
②反应前后分子个数 (填“不变”或“改变”)。
18.已知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A是一种黑色固体单质,B与C,F与D组成元素分别相同,B、C、E常温常压下均为气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一”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条件已略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 ,F 。
(2)写出下列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A→C ;C→B 。
三、实验题
19.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写出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是 。如果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 发生装置(填序号),但该装置还有一点不足之处是: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混合来制取氧气,如果选择C作气体发生装置,其优点是: 。
(4)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利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5)若用G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应如何进行验满,方法是 。(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20.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保证。
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制取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在装入试剂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
(3)反应原理: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装置选择:用上述原理制取CO2,图1中 (填标号)是适合的气体发生装置,依据是 。
(5)气体收集:若用F收集一瓶CO2,将气体从 (填“a”或“b”)端通入,检验气体集满的操作为 。若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6)性质验证:图2实验中观察到 现象,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结论。
(7)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 B两个烧杯种蜡烛均熄灭,其原因是 ;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是烧杯 (填“A”或“B”)
实验二: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8)图3加湿仓中水的作用是 ,图中“O2通道”相当于下图中的 。
(9)10gNa2O2和10gCaO2固体与水作用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若给鱼池增氧,应选的药品及理由是 。
四、计算题
21.丙氨酸的化学式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由 种元素组成。
(2)丙氨酸中元素的质量比为 。
(3)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4)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2.某实验室测定刚购进的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大理石样品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不溶物(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计算:
(1)该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2)所用稀盐酸的质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C B B D B A A
题号 11 12
答案 D A
13.(1)35.45
(2)8
(3)BC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14.(1)
(2)
(3)
(4)
(5)
15.(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合理即可)
(2) H2 负极
(3)B
16.(1)
(2)
(3)
17.(1) A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 乙 改变
18.(1)
(2)
19.(1) 长颈漏斗 锥形瓶
(2) A 没有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4)D
(5) b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氧气
20.(1)锥形瓶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CaCO3+2HCl=CaCl2+H2O+CO2↑
(4) B 反应物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
(5) a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b导管口,若小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集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湿润石蕊小花变红
(7)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
(8) 湿润氧气并观察氧气产生的速率 B
(9)CaO2能持续较长时间的供氧
21.(1)丙氨酸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2)丙氨酸中C、H、O、N元素的质量比为;
(3)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4)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2.(1)解:根据题意可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则该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答: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2)解:设参与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解得x=73g
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为73g。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