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生物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练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易错点1 不能正确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
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需注意以下两点
(1)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原始苔藓植物
原始藻类植物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被子植物
(2)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①无脊椎动物: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
②脊椎动物: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
【易错训练】
1.小暖按照路线在植物园参加研学活动,她依次见到的植物可能是( )
A.葫芦藓、珙桐、银杉、石松
B.葫芦藓、石松、珙桐、银杉
C.珙桐、葫芦醇、石松、银杉
D.葫芦藓、石松、银杉、珙桐
2.下图为脊椎动物类群的进化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在该进化历程中最低等 B.②代表的类群是哺乳类
C.①代表的类群结构比鸟类简单 D.①、②代表的类群都生活在陆地上
3.下面是各生物类群的进化关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
B.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C.软体动物→两栖类→节肢动物→爬行类→鸟类
D.鱼类→两栖类→
4.如图表示几个生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晚出现的生物类群可能是丁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D.丁的结构比丙的复杂
5.如图表示几种动物类群的进化关系,结合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丁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是甲 D.丙的结构比戊的复杂
易错点2 不能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时需注意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是生物本身就存在的。当生物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产生有利变异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易错训练】
6.善于夜晚出来捕食的眼镜猴,眼睛又大又圆;而在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活动的鼹鼠眼睛非常小,几乎失去视力。对这两种动物眼睛进化的解释,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器官越使用越发达,不使用则退化
B.生物自身发生定向变异造成的
C.为了适应环境,眼睛产生了变异
D.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而被选择下来
7.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发现抗生素的效果越来越差。从达尔文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
A.抗生素浓度增加使病原体抗药性也增加
B.抗菌对病原体逐代选择的结果
C.病原体由于接触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D.抗生素引起的病原体的抗药性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
8.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为了摄取高处的树叶不断伸长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运动形式是爬行
D.草原上的狼和兔子越跑越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9.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见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C.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更强的抗药性变异
10.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遗传和变异 B.人工选择 C.不适应的结果 D.自然选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是较为原始的植物类群,出现在较早的地质时期。石松则属于蕨类植物,其出现时间晚于苔藓植物,但早于种子植物。银杉则是裸子植物的一种,裸子植物的出现时间早于被子植物。珙桐是被子植物的一种,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最繁茂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因此其出现时间较晚。
小暖在植物园参加研学活动时,依次见到的植物可能是按照从原始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因此,她首先见到的应该是葫芦藓(苔藓植物),然后是石松(蕨类植物),接着是银杉(裸子植物),最后是珙桐(被子植物),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A.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因此鱼类在该进化历程中最低等,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②代表的类群是哺乳类,故B正确。
C.①代表类群的结构为两栖类动物,两栖类比鸟类简单,故C正确。
D.①代表两栖类动物,有的水陆两栖如青蛙,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如大鲵;②代表类群哺乳类,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如鲸鱼,故D错误。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植物的进化历程是:,A错误。
B、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B错误。
CD、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D正确。
故选:D。
4.答案:C
解析: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的藻类植物甲,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乙和蕨类植物丙,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丁和被子植物戊。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上可知,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原始的藻类植物,多是水生植物,乙原始的苔藓植物和丙原始的蕨类植物都是由甲原始的藻类植物进化来的,丁原始的裸子植物和戊原始的被子植物是由丙原始的藤类植物进化来的,丁原始的裸子植物和戊原始的被子植物较高等,多是陆生生物。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B
解析:A.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戊比甲丙高等,因此戊最有可能是陆生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故B正确。
C.最先出现的类群是甲,是最低等的动物类群,故C错误。
D.由丙进化为戊,因此戊的结构比丙的复杂,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D
解析:A.“器官越使用越发达,不使用则退化”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对生物进化提出的“用进废退”的观点,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A错误。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在不断适应和变化的过程中进化的,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生物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可见“眼镜猴的眼睛又大又圆,鼹鼠眼睛非常小、几乎失去视力”都是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而被选择下来的实例,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生物自身内在的需求而形成的,C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A、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不是抗生素浓度增加使病原体抗药性也增加,A错误; B、病原体本身就具有抗药性,并不是抗生素使病原体产生了变异的结果,B错误; C、病原体本身就具有抗药性,并不是病原体由于接触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C错误; D、病原体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原体,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杀死,抗药性强的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大多是抗药性强的,由于抗生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病原体的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错误; B、细菌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抗生素使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错误; C、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错误。D、草原上的狼和兔子越跑越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故选:D。
9.答案:D
解析:A.杀虫剂Ⅰ、Ⅱ都对害虫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正确。B.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强的个体,正确。C.曲线回升是通过抗药性强的害虫不断繁殖实现的,正确。D.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杀虫剂Ⅰ、Ⅱ不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错误。故选D。
10.答案:D
解析: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因此,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自然选择。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