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成龙学校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成龙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1.(2024九上·张北月考)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C.化学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D.物体的机械运动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
2.(2024九上·张北月考)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小明的以下家务劳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扫地抹灰 B.摘菜洗菜 C.淘米下锅 D.烧火做饭
3.(2024九上·张北月考)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小明抽取的题目是“给液体加热”。如图所示是小明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取液体 B.加热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清洗试管
4.(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铜丝制作导线 B.汽油用作燃料
C.夏天洒水降温 D.石墨用于做铅笔芯
5.(2024九上·张北月考)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需要“人造空气”供给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可以燃烧
C.该“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低
D.该“人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2024九上·张北月考)小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捡到一些金属矿物样品,存放这些样品应该选择的仪器是
A. B. C. D.
7.(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出现大量气泡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8.(2024九上·张北月考)小亮在厨房中发现一个玻璃瓶中盛有白色固体,他认为该白色固体可能是食盐。就“可能是食盐”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进行实验 C.形成假设 D.得出结论
9.(2024九上·张北月考)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场所。下列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
B.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戴好护目镜
C.为了方便,实验后的废液可直接倒入下水道
D.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须用肥皂等清洗双手
10.(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A.不能确定 B.小于5mL C.等于5mL D.大于5mL
11.(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过程不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的是
A.呼吸作用 B.食物腐烂 C.粮食酿醋 D.木柴燃烧
12.(2024九上·张北月考)“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句中“露为霜”的过程中水分子的
A.体积发生变化 B.质量发生变化
C.间隔发生变化 D.种类发生变化
13.(2024九上·张北月考)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He-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A.He-3是一种新元素
B.He-3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
C.He-3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D.H-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14.(2024九上·张北月考)2024年,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的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镓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C.镓原子的中子数为31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15.(2024九上·张北月考)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利用太空泥制作了许多分子模型。“”模型(其中的“”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可表示的分子是
A.Cl2 B.SO2 C.CO D.CH4
16.(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A.2N-2个氮分子 B.2K-2个钾元素
C.O2-2个氧原子 D.-3个钠离子
17.(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同学设计了化学“消消乐”游戏(如图),点击中间的圆圈,不属于该圆圈中物质类别的相邻物质会自动消失。点击图中圆圈后剩余的物质是
A.清新空气 B.纯牛奶 C.矿泉水 D.冰水共存物
18.(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关于三种微观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同种元素 B.核外电子数相同
C.质量几乎相等 D.化学性质不同
19.(2024九上·张北月考)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铁是由铁分子构成的
B.元素观: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C.应用观:铁的硬度较大可制成铁钉
D.转化观:铁在一定条件下会生锈
20.(2024九上·张北月考)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A.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B.长颈漏斗内液面下降
C.瓶内液体吸入注射器内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21.(2024九上·张北月考)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B.实验中用到电器时,禁止湿手操作
C.直接用手拿取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
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试管口朝向他人
22.(2024九上·张北月考)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不带电,则不带电的微观粒子一定是原子
B.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D.试管、燃烧匙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则烧杯也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23.(2024九上·张北月考)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区分蒸馏水和酒精 闻气味
B 除去锰酸钾中混有的少量高锰酸钾 加热固体混合物
C 检验集气瓶内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 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向盛有50mL冷水和100mL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一粒品红
A.A B.B C.C D.D
24.(2024九上·张北月考)对下图所示实验的分析合理的是
A.甲: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B.乙: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的氧气收集满了
C.丙:①比②中反应速率快,说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D.丁:A烧杯中颜色变为红色,B烧杯中不变色,说明酚酞分子不运动
25.(2024九上·张北月考)小明同学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分析了相关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绘制了下列图像,若开始加热即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6.(2024九上·张北月考)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填充在霓虹灯中,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光的是空气中的 。
(2)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可以防腐,这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 。
(3)在家里用筷子搅拌热的糖水可以加速散热,这里筷子的作用与化学实验中 (填一种实验仪器)的作用相似。
(4)打开包装袋的薯片放置一段时间变得不再酥脆,说明空气中有 (填物质名称)。
(5)食用“加碘食盐”可防治甲状腺肿大,其中的“碘”指的是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
27.(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表是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位于第 周期,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
(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 。
(3)根据锂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由于锂原子和钠原子的 相同,所以锂元素与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排布的规律是 。
(5)门捷列夫依据元素间周期的规律编制出第一张 。
28.(2024九上·张北月考)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在试管口塞橡胶塞的操作。该操作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是 。
(2)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火柴的作用是 ;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以防止 。
(3)丙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红磷熄灭,当 时打开弹簧夹;若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9.(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小组对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进行了知识网络建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和C是无色液体,B是黑色固体,G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③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 ;C ;G 。
(2)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为 。
(3)E的用途之一是 。
(4)A和C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5)反应②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30.(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自制的空气质量监测仪检测不同地方的空气质量,测得某日张家口市中心空气质量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组成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中都含有 (填“氧分子”“氧原子”或“氧元素”)。
(2)根据图中的数据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污染物是 。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可吸入颗粒物 ③氮气 ④一氧化碳
(4)该兴趣小组检测到公园里空气质量优良,公园内空气质量比市中心更好的原因是 。
(5)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当前我省农村工作的重点。尾气达标排放,避免二次污染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当焚烧温度低于800℃时,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为降低尾气中二噁英的排放量,垃圾发电厂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
A.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
B.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
C.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
D.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
31.(2024九上·张北月考)蜡烛刚熄灭时,总会出现一缕白烟,化学小组对此现象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①: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猜想②: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查阅资料】水蒸气、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进行实验】
(1)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验证猜想 (填序号)是否成立,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是 。
实验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猜想 (填序号)不成立。
实验3:如图所示,将玻璃弯管一端置于蜡烛火焰中,另一端置于盛有冷水的烧杯中,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水面浮起的物质与石蜡的外观相似,均为 (描述颜色和状态)。
实验4: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白烟燃烧,蜡烛重新被点燃,由此说明白烟具有 性。
【得出结论】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反思交流】
(3)得到正确结论以后,化学小组同学反思了探究过程,发现不用经过实验1和实验2也可以排除这两种猜想,理由是 。
32.(2024九上·张北月考)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标号a仪器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择A装置作发生装置,该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时,再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收集完毕后,应先 ,再熄灭酒精灯;用D装置收集氧气,玻璃导管伸至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选用C装置代替B装置,推测其优点是 (任答一条)。
(4)已知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 (填字母)。
(5)化学小组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二氧化锰、氧化铜)接触,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②对比分析图乙中的 (填字母)两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
③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两个化学反应虽然反应速率不同,但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的气压相同,从催化剂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 物质由元素组成,任何物质都可以称为化学物质,果汁中的水和维生素均属于化学物质,故错误;
B. 用化学方法并不能合成“长生不老”药,故错误;
C. 化学可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如塑料,故正确;
D. 物体的机械运动属于物理研究的内容,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原子、分子及其结构,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利用它制造各种新的物质的一门科学。
2.【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扫地抹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摘菜洗菜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淘米下锅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火做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 倾倒液体时,试管应该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错误;
B. 加热液体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C. 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故错误;
D. 清洗试管时,不能上下振荡,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B、根据给试管里液体加热的操作分析。
C、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D、根据清洗试管的操作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铜丝做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汽油用作燃料是利用汽油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C. 洒水降温,是因为水蒸发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 石墨制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的深灰色和硬度小,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5.【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错误,符合题意;
B. 人造空气中含有20%以上体积的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燃着的蜡烛可以在人造空气中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人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0%,所以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比空气中低,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所以人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B、根据人造空气中含有20%以上体积的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分析。
C、根据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人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0%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保存
【解析】【解答】金属矿物是块状固体,应存放在广口瓶中,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室药品储存方法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A. 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出现大量气泡,故正确;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故错误;
C.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故错误;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在描述物质实验现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小亮认为可能是食盐,是对物质种类的一种猜想,属于猜想与假设,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9.【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戴好护目镜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中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中,故错误,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须用肥皂等清洗双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实验室规则,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事项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mL,仰视读数偏小,液体实际体积大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俯视读数偏大,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15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5mL。
故答案为:D。
【分析】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11.【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呼吸作用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食物腐烂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粮食酿酒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木柴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缓慢作用是指与氧气发生的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的反应,分析判断。
12.【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露转化为霜的过程中,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分子的种类、体积、质量均不变,但分子间的间隔会改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A. He-3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不是一种新元素,不符合题意;
B.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2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C. 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不符合题意;
D. H-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示确定He-3原子的构成,结合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解答。
14.【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 镓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B.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电荷数,则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故正确;
C.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则镓原子的中子数约为70-31=39,故错误;
D.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原子的核电荷数。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 Cl2中只含一种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 CO是由碳、氧两种原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D. 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模型可知,该微粒为一个分子,且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1个分子中含有两个原子,进行分析判断。
16.【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2N表示2个氮原子,故错误;
B. 2K表示2个钾原子,故错误;
C. O2表示氧气,还表示一个氧分子,2个氧原子表示问O,故错误;
D. 3Na+表示3个钠离子,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B、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化学式,在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还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表示一个分子,还表示一个分子是由几个什么原子构成的。
D、离子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离子。
17.【答案】D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 纯牛奶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D. 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18.【答案】B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原子变成离子形成过程中,质子数不变,核外电子发生改变,Mn、Mn2+、Mn4+的质子数相同,而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则它们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Mn2+是由Mn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Mn4+是由Mn失去4个电子形成的,则核外电子数不同,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三种微粒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则质量几乎相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于三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Mn、Mn2+、Mn4+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
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
19.【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元素组成;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 微观上,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宏观上,铁是由铁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铁的硬度较大可制成铁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铁在一定条件下会生锈,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铁单质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由铁元素组成;结合铁单质的性质分析。
20.【答案】A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用该装置检验气密性时,若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将液体挤压进长颈漏斗,所以可以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当缓慢拉动活塞时,锥形瓶内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大气压强使外部空气进入,所以可以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大气压原理分析装置的气密性。
21.【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故错误;
B. 实验中用到电器时,禁止湿手操作,故正确;
C. 实验室中的药品不能用手触摸,故错误;
D. 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人,以免液体飞溅伤人,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使用者中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22.【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如分子、中子也不带电,故错误;
B. 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正确;
D. 烧杯加热要垫陶土网,使之受热均匀,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不带电的粒子有原子、分子、中子等。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属于物理变化。
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正确;
D、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分析。
23.【答案】A
【知识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 酒精具有酒的特殊芳香气味,水无色无味,现象不同,闻气味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B.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杂质被除去的同时,又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不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故不符合题意;
D. 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温度这一变量,其它条件应保持不变,则水的体积应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酒精具有酒的芳香气味,水无味分析。
B、除杂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除杂的必需条件,即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且反应后不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等分析。
D、根据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只能改变温度这一变量,其它条件应保持不变,则水的体积应相同分析。
24.【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罩的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故正确;
B. 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进行,故错误;
C. 根据实验①与②对比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D. A中酚酞溶液与空气接触,不能排除使酚酞变红的是空气,所以还需在大烧杯外放一盛放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作对比实验,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火焰上方罩的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物质燃烧生成了水分析。
B、根据气体验满操作应该在集气瓶口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D、根据对比实验,结合实验,A中酚酞溶液与空气接触,不能排除使酚酞变红的是空气,分析判断。
25.【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 加热时间为0s时,高锰酸钾未分解,没有氧气生成,生成氧气质量应从0开始,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再变化,故A错误;
B. 加热时间为0s时,高锰酸钾未分解,没有锰酸钾生成,生成锰酸钾质量应从0开始,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再变化,故B错误;
C. 加热时间为0s时,高锰酸钾未分解,没有二氧化锰生成,生成二氧化锰质量应从0开始,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再变化,故C错误;
D.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到一定温度下才反应,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进行分析判断。
26.【答案】(1)稀有气体
(2)不活泼
(3)玻璃棒
(4)水蒸气
(5)元素
(6)沸点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工业制法;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1)稀有气体在通电下会发出不同颜色光,用于填充到霓虹灯中。
(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无毒,可用于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
(3)实验室常常用于搅拌的仪器是玻璃棒。
(4)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薯片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能吸附水分,所以打开包装袋的薯片放置一段时间变得不再酥脆。
(5)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中的碘强调的是组成物质的元素,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或分子、原子。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被首先分离出来,剩余的液体主要成分就是氧气了。
【分析】(1)根据稀有气体在通电下会发出不同颜色光分析。
(2)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无毒分析。
(3)根据实验仪器的用途分析。
(4)根据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薯片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能吸附水分分析。
(5)根据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6)根据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被首先分离出来分析。
(1)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光,用于填充到霓虹灯中;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
(3)实验室用于搅拌的仪器是玻璃棒;
(4)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所以打开包装袋的薯片放置一段时间变得不再酥脆;
(5)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中的碘强调的是组成物质的元素,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或分子、原子;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首先沸腾出来,剩余的液体主要就是氧气了。
27.【答案】(1)二;6
(2)得到;Cl-
(3)最外层电子数
(4)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合理即可)
(5)元素周期表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结合元素周期表,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由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
(2)由图可知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为氯元素,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离子符号为Cl-。
(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锂与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都容易失去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5)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依据元素间周期的规律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分析】(1)根据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
根据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出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分析。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根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5)根据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分析。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由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
(2)由图可知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为氯元素,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离子符号为Cl-;
(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锂与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都容易失去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5)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依据元素间周期的规律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8.【答案】(1)压坏试管
(2)引燃铁丝;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合理即可);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3)白烟;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偏小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1)甲操作中,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2)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中,点燃火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用来引燃铁丝;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更容易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则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以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可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熄灭,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降低,当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若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分析】(1)根据把橡胶塞塞进容器口的操作分析。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1)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故填:压坏试管;
(2)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火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引燃铁丝;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更容易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则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以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故填:引燃铁丝;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合理即可);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可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熄灭,当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若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填:白烟;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偏小。
29.【答案】(1)过氧化氢;水;二氧化碳
(2)
(3)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4)分子构成不同
(5)化合反应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A为过氧化氢、C为水、G为二氧化碳。
(2)反应③为硫燃烧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E为氧气,氧气能供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等,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化工生产等。
(4)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5)反应②为碳燃烧的反应,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G为二氧化碳;
根据A和C是无色液体,B是黑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推断A为过氧化氢、B为二氧化锰、C为水、E为氧气;
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推断D为碳;
根据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所以推断F为硫、H为二氧化硫。把推断出的物质代入转化图,验证正确。
(1)由分析可知,A为过氧化氢、C为水、G为二氧化碳。
(2)反应③为硫燃烧的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E为氧气,氧气能攻击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等,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化工生产等。
(4)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5)反应②为碳燃烧的反应,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0.【答案】(1)氧元素
(2)臭氧
(3)②④
(4)公园内植物多,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合理即可)
(5)B;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中都含有氧元素。(2)由图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臭氧。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氮气和二氧化碳无毒,不是污染物;
故选②④。
(4)公园内植物多,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所以比市中心空气质量好(合理即可)。
(5)A、 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错误;
B.、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正确;
C、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正确;
D、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根据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2)根据图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臭氧。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氮气和二氧化碳无毒,属于空气的成分。
(4)根据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分析。
(5)根据给出的资料,结合垃圾焚烧采用的措施分析。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中都含有氧元素;
(2)由图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臭氧;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氮气和二氧化碳无毒,不是污染物;
故选②④;
(4)公园内植物多,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所以比市中心空气质量好;(合理即可)
(5)A、 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错误;
B.、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正确;
C、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正确;
D、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错误;
故选BC。
31.【答案】①;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可能没完全散去,干扰白烟的检验;②;白色、固态;可燃;石蜡固体小颗粒;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为无色气体(合理即可)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所以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
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可能没完全散去,干扰白烟的检验;
实验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水,猜想②不成立;
实验3: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不溶于水,所以水面浮起的物质与石蜡的外观相似,均为白色、固态;
实验4: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白烟燃烧,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2)实验证明白烟与石蜡都是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为石蜡固体小颗粒。
(3)实验3说明白烟为白色固体,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气体,(实验4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可燃)所以不需要实验1和实验2也可以排除这两种猜想。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根据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会干扰白烟的检验分析。
根据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分析。
根据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分析。
根据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白烟燃烧,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
(2)根据白烟与石蜡都是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分析。
(3)根据实验3说明白烟为白色固体,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气体分析。
32.【答案】(1)铁架台
(2);试管口没放棉花;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从水槽中移出导管;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
(3)可以制取更多氧气(或可以随时添加反应物;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等;任答一条,合理即可)
(4)AE(或AF)
(5);a和c(或b和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体积(合理即可)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a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择A装置作发生装置,该装置试管口没有塞棉花团,会造成加热时,高锰酸钾固体会分解的粉末进入导管,氧气排出不畅;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不能产生气体就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仪器中的空气;
收集完毕后,应先移出水槽中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被倒吸炸裂试管;
用D装置收集氧气,玻璃导管伸至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
(3)选用C装置代替B装置,便于从分液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制取更多氧气(或可以随时添加反应物;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等。(合理即可)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能采用排水法收集,故装置组合为AE或AF。
(5)①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② ac对比说明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不同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不同,bd对比说明相同时间,加入不同催化剂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不同,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种类有关,故填ac或bd;
③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两个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体积相同,最终气压相同。
【分析】(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根据高锰酸钾制取压强的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姐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根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分液漏斗的优点分析。
(4)根据实验室常制取甲烷的分液原理,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
根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选择收集方法。
(5)①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② 根据控制变量法,ac对比说明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不同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不同,bd对比说明相同时间,加入不同催化剂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不同分析。
③ 根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增加生成物质量分析。
(1)由图可知仪器a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择A装置作发生装置,该装置试管口没有塞棉花团,会造成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不能产生气体就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仪器中的空气;
收集完毕后,应先移出水槽中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被倒吸炸裂试管;
用D装置收集氧气,玻璃导管伸至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
(3)选用C装置代替B装置,便于从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能制取到更多的氧气;(合理即可)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能采用排水法收集,故装置组合为AE或AF;
(5)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②ac对比说明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不同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不同,bd对比说明相同时间,加入不同催化剂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不同,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种类有关,故填ac或bd;
③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增加生成物质量,所以最终两个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体积相同,最终气压相同。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成龙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1.(2024九上·张北月考)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C.化学可以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D.物体的机械运动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 物质由元素组成,任何物质都可以称为化学物质,果汁中的水和维生素均属于化学物质,故错误;
B. 用化学方法并不能合成“长生不老”药,故错误;
C. 化学可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如塑料,故正确;
D. 物体的机械运动属于物理研究的内容,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原子、分子及其结构,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利用它制造各种新的物质的一门科学。
2.(2024九上·张北月考)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小明的以下家务劳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扫地抹灰 B.摘菜洗菜 C.淘米下锅 D.烧火做饭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扫地抹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摘菜洗菜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淘米下锅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火做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2024九上·张北月考)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小明抽取的题目是“给液体加热”。如图所示是小明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取液体 B.加热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清洗试管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 倾倒液体时,试管应该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错误;
B. 加热液体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C. 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故错误;
D. 清洗试管时,不能上下振荡,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B、根据给试管里液体加热的操作分析。
C、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D、根据清洗试管的操作分析。
4.(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铜丝制作导线 B.汽油用作燃料
C.夏天洒水降温 D.石墨用于做铅笔芯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铜丝做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汽油用作燃料是利用汽油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C. 洒水降温,是因为水蒸发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 石墨制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的深灰色和硬度小,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5.(2024九上·张北月考)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需要“人造空气”供给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可以燃烧
C.该“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低
D.该“人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错误,符合题意;
B. 人造空气中含有20%以上体积的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燃着的蜡烛可以在人造空气中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人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0%,所以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比空气中低,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所以人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B、根据人造空气中含有20%以上体积的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分析。
C、根据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人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0%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6.(2024九上·张北月考)小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捡到一些金属矿物样品,存放这些样品应该选择的仪器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保存
【解析】【解答】金属矿物是块状固体,应存放在广口瓶中,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室药品储存方法分析。
7.(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出现大量气泡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A. 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出现大量气泡,故正确;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故错误;
C.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故错误;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在描述物质实验现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8.(2024九上·张北月考)小亮在厨房中发现一个玻璃瓶中盛有白色固体,他认为该白色固体可能是食盐。就“可能是食盐”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进行实验 C.形成假设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小亮认为可能是食盐,是对物质种类的一种猜想,属于猜想与假设,
故答案为:C。
【分析】化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9.(2024九上·张北月考)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场所。下列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
B.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戴好护目镜
C.为了方便,实验后的废液可直接倒入下水道
D.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须用肥皂等清洗双手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戴好护目镜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中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中,故错误,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须用肥皂等清洗双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实验室规则,做化学实验时要注意事项分析。
10.(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A.不能确定 B.小于5mL C.等于5mL D.大于5mL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mL,仰视读数偏小,液体实际体积大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俯视读数偏大,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15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5mL。
故答案为:D。
【分析】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11.(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过程不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的是
A.呼吸作用 B.食物腐烂 C.粮食酿醋 D.木柴燃烧
【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呼吸作用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食物腐烂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粮食酿酒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木柴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缓慢作用是指与氧气发生的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的反应,分析判断。
12.(2024九上·张北月考)“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句中“露为霜”的过程中水分子的
A.体积发生变化 B.质量发生变化
C.间隔发生变化 D.种类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露转化为霜的过程中,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分子的种类、体积、质量均不变,但分子间的间隔会改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分析。
13.(2024九上·张北月考)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He-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A.He-3是一种新元素
B.He-3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
C.He-3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D.H-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A. He-3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不是一种新元素,不符合题意;
B.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2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C. 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不符合题意;
D. H-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示确定He-3原子的构成,结合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解答。
14.(2024九上·张北月考)2024年,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的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镓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C.镓原子的中子数为31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 镓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B.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电荷数,则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故正确;
C.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则镓原子的中子数约为70-31=39,故错误;
D.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原子的核电荷数。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分析。
15.(2024九上·张北月考)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利用太空泥制作了许多分子模型。“”模型(其中的“”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可表示的分子是
A.Cl2 B.SO2 C.CO D.CH4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 Cl2中只含一种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 CO是由碳、氧两种原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D. 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模型可知,该微粒为一个分子,且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1个分子中含有两个原子,进行分析判断。
16.(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A.2N-2个氮分子 B.2K-2个钾元素
C.O2-2个氧原子 D.-3个钠离子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 2N表示2个氮原子,故错误;
B. 2K表示2个钾原子,故错误;
C. O2表示氧气,还表示一个氧分子,2个氧原子表示问O,故错误;
D. 3Na+表示3个钠离子,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B、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化学式,在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还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表示一个分子,还表示一个分子是由几个什么原子构成的。
D、离子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离子。
17.(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同学设计了化学“消消乐”游戏(如图),点击中间的圆圈,不属于该圆圈中物质类别的相邻物质会自动消失。点击图中圆圈后剩余的物质是
A.清新空气 B.纯牛奶 C.矿泉水 D.冰水共存物
【答案】D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 纯牛奶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D. 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18.(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列关于三种微观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同种元素 B.核外电子数相同
C.质量几乎相等 D.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A.原子变成离子形成过程中,质子数不变,核外电子发生改变,Mn、Mn2+、Mn4+的质子数相同,而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则它们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Mn2+是由Mn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Mn4+是由Mn失去4个电子形成的,则核外电子数不同,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三种微粒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则质量几乎相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于三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Mn、Mn2+、Mn4+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
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
19.(2024九上·张北月考)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铁是由铁分子构成的
B.元素观: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C.应用观:铁的硬度较大可制成铁钉
D.转化观:铁在一定条件下会生锈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元素组成;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 微观上,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宏观上,铁是由铁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铁的硬度较大可制成铁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铁在一定条件下会生锈,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铁单质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由铁元素组成;结合铁单质的性质分析。
20.(2024九上·张北月考)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A.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B.长颈漏斗内液面下降
C.瓶内液体吸入注射器内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答案】A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用该装置检验气密性时,若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将液体挤压进长颈漏斗,所以可以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当缓慢拉动活塞时,锥形瓶内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大气压强使外部空气进入,所以可以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大气压原理分析装置的气密性。
21.(2024九上·张北月考)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B.实验中用到电器时,禁止湿手操作
C.直接用手拿取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
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试管口朝向他人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故错误;
B. 实验中用到电器时,禁止湿手操作,故正确;
C. 实验室中的药品不能用手触摸,故错误;
D. 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人,以免液体飞溅伤人,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使用者中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22.(2024九上·张北月考)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原子不带电,则不带电的微观粒子一定是原子
B.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D.试管、燃烧匙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则烧杯也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元素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如分子、中子也不带电,故错误;
B. 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但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正确;
D. 烧杯加热要垫陶土网,使之受热均匀,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不带电的粒子有原子、分子、中子等。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属于物理变化。
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正确;
D、根据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分析。
23.(2024九上·张北月考)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区分蒸馏水和酒精 闻气味
B 除去锰酸钾中混有的少量高锰酸钾 加热固体混合物
C 检验集气瓶内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 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向盛有50mL冷水和100mL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一粒品红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 酒精具有酒的特殊芳香气味,水无色无味,现象不同,闻气味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B.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杂质被除去的同时,又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不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故不符合题意;
D. 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温度这一变量,其它条件应保持不变,则水的体积应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酒精具有酒的芳香气味,水无味分析。
B、除杂问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除杂的必需条件,即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而且反应后不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等分析。
D、根据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只能改变温度这一变量,其它条件应保持不变,则水的体积应相同分析。
24.(2024九上·张北月考)对下图所示实验的分析合理的是
A.甲: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B.乙: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的氧气收集满了
C.丙:①比②中反应速率快,说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D.丁:A烧杯中颜色变为红色,B烧杯中不变色,说明酚酞分子不运动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罩的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故正确;
B. 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进行,故错误;
C. 根据实验①与②对比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要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D. A中酚酞溶液与空气接触,不能排除使酚酞变红的是空气,所以还需在大烧杯外放一盛放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作对比实验,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火焰上方罩的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物质燃烧生成了水分析。
B、根据气体验满操作应该在集气瓶口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D、根据对比实验,结合实验,A中酚酞溶液与空气接触,不能排除使酚酞变红的是空气,分析判断。
25.(2024九上·张北月考)小明同学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分析了相关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绘制了下列图像,若开始加热即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 加热时间为0s时,高锰酸钾未分解,没有氧气生成,生成氧气质量应从0开始,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再变化,故A错误;
B. 加热时间为0s时,高锰酸钾未分解,没有锰酸钾生成,生成锰酸钾质量应从0开始,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再变化,故B错误;
C. 加热时间为0s时,高锰酸钾未分解,没有二氧化锰生成,生成二氧化锰质量应从0开始,逐渐增大,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再变化,故C错误;
D.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到一定温度下才反应,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进行分析判断。
26.(2024九上·张北月考)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填充在霓虹灯中,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光的是空气中的 。
(2)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可以防腐,这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 。
(3)在家里用筷子搅拌热的糖水可以加速散热,这里筷子的作用与化学实验中 (填一种实验仪器)的作用相似。
(4)打开包装袋的薯片放置一段时间变得不再酥脆,说明空气中有 (填物质名称)。
(5)食用“加碘食盐”可防治甲状腺肿大,其中的“碘”指的是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
【答案】(1)稀有气体
(2)不活泼
(3)玻璃棒
(4)水蒸气
(5)元素
(6)沸点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工业制法;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1)稀有气体在通电下会发出不同颜色光,用于填充到霓虹灯中。
(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无毒,可用于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
(3)实验室常常用于搅拌的仪器是玻璃棒。
(4)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薯片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能吸附水分,所以打开包装袋的薯片放置一段时间变得不再酥脆。
(5)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中的碘强调的是组成物质的元素,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或分子、原子。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被首先分离出来,剩余的液体主要成分就是氧气了。
【分析】(1)根据稀有气体在通电下会发出不同颜色光分析。
(2)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无毒分析。
(3)根据实验仪器的用途分析。
(4)根据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薯片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能吸附水分分析。
(5)根据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6)根据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被首先分离出来分析。
(1)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光,用于填充到霓虹灯中;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充入食品包装中防腐;
(3)实验室用于搅拌的仪器是玻璃棒;
(4)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所以打开包装袋的薯片放置一段时间变得不再酥脆;
(5)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中的碘强调的是组成物质的元素,而不是具体的物质或分子、原子;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的沸点低,首先沸腾出来,剩余的液体主要就是氧气了。
27.(2024九上·张北月考)下表是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位于第 周期,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
(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 。
(3)根据锂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由于锂原子和钠原子的 相同,所以锂元素与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排布的规律是 。
(5)门捷列夫依据元素间周期的规律编制出第一张 。
【答案】(1)二;6
(2)得到;Cl-
(3)最外层电子数
(4)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合理即可)
(5)元素周期表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结合元素周期表,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由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
(2)由图可知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为氯元素,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离子符号为Cl-。
(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锂与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都容易失去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5)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依据元素间周期的规律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分析】(1)根据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
根据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出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分析。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4)根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5)根据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分析。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由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
(2)由图可知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为氯元素,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离子符号为Cl-;
(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锂与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都容易失去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质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5)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依据元素间周期的规律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8.(2024九上·张北月考)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在试管口塞橡胶塞的操作。该操作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是 。
(2)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火柴的作用是 ;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以防止 。
(3)丙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红磷熄灭,当 时打开弹簧夹;若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压坏试管
(2)引燃铁丝;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合理即可);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3)白烟;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偏小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1)甲操作中,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2)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中,点燃火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用来引燃铁丝;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更容易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则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以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可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熄灭,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降低,当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若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分析】(1)根据把橡胶塞塞进容器口的操作分析。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1)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故填:压坏试管;
(2)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火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引燃铁丝;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更容易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则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以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故填:引燃铁丝;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合理即可);生成的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可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熄灭,当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若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充分消耗装置内的氧气,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填:白烟;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偏小。
29.(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小组对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进行了知识网络建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和C是无色液体,B是黑色固体,G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③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 ;C ;G 。
(2)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为 。
(3)E的用途之一是 。
(4)A和C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5)反应②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答案】(1)过氧化氢;水;二氧化碳
(2)
(3)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4)分子构成不同
(5)化合反应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A为过氧化氢、C为水、G为二氧化碳。
(2)反应③为硫燃烧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E为氧气,氧气能供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等,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化工生产等。
(4)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5)反应②为碳燃烧的反应,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G为二氧化碳;
根据A和C是无色液体,B是黑色固体,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推断A为过氧化氢、B为二氧化锰、C为水、E为氧气;
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推断D为碳;
根据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所以推断F为硫、H为二氧化硫。把推断出的物质代入转化图,验证正确。
(1)由分析可知,A为过氧化氢、C为水、G为二氧化碳。
(2)反应③为硫燃烧的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E为氧气,氧气能攻击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等,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化工生产等。
(4)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5)反应②为碳燃烧的反应,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0.(2024九上·张北月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自制的空气质量监测仪检测不同地方的空气质量,测得某日张家口市中心空气质量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组成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中都含有 (填“氧分子”“氧原子”或“氧元素”)。
(2)根据图中的数据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污染物是 。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可吸入颗粒物 ③氮气 ④一氧化碳
(4)该兴趣小组检测到公园里空气质量优良,公园内空气质量比市中心更好的原因是 。
(5)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当前我省农村工作的重点。尾气达标排放,避免二次污染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当焚烧温度低于800℃时,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为降低尾气中二噁英的排放量,垃圾发电厂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
A.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
B.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
C.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
D.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
【答案】(1)氧元素
(2)臭氧
(3)②④
(4)公园内植物多,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合理即可)
(5)B;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中都含有氧元素。(2)由图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臭氧。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氮气和二氧化碳无毒,不是污染物;
故选②④。
(4)公园内植物多,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所以比市中心空气质量好(合理即可)。
(5)A、 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错误;
B.、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正确;
C、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正确;
D、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故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1)根据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2)根据图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臭氧。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氮气和二氧化碳无毒,属于空气的成分。
(4)根据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分析。
(5)根据给出的资料,结合垃圾焚烧采用的措施分析。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中都含有氧元素;
(2)由图可知,该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臭氧;
(3)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除了SO2、NO2、O3,还有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氮气和二氧化碳无毒,不是污染物;
故选②④;
(4)公园内植物多,植物会吸收部分有害气体,所以比市中心空气质量好;(合理即可)
(5)A、 减少通入焚烧炉内的空气量,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错误;
B.、焚烧过程中要不断搅动垃圾,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正确;
C、升高垃圾焚烧炉内的温度,含氯垃圾完全燃烧,不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正确;
D、减少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停留时间,造成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有毒物质二噁英。错误;
故选BC。
31.(2024九上·张北月考)蜡烛刚熄灭时,总会出现一缕白烟,化学小组对此现象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①: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猜想②: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查阅资料】水蒸气、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进行实验】
(1)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验证猜想 (填序号)是否成立,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是 。
实验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猜想 (填序号)不成立。
实验3:如图所示,将玻璃弯管一端置于蜡烛火焰中,另一端置于盛有冷水的烧杯中,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水面浮起的物质与石蜡的外观相似,均为 (描述颜色和状态)。
实验4: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白烟燃烧,蜡烛重新被点燃,由此说明白烟具有 性。
【得出结论】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反思交流】
(3)得到正确结论以后,化学小组同学反思了探究过程,发现不用经过实验1和实验2也可以排除这两种猜想,理由是 。
【答案】①;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可能没完全散去,干扰白烟的检验;②;白色、固态;可燃;石蜡固体小颗粒;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为无色气体(合理即可)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所以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
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可能没完全散去,干扰白烟的检验;
实验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水,猜想②不成立;
实验3: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不溶于水,所以水面浮起的物质与石蜡的外观相似,均为白色、固态;
实验4: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白烟燃烧,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2)实验证明白烟与石蜡都是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为石蜡固体小颗粒。
(3)实验3说明白烟为白色固体,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气体,(实验4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可燃)所以不需要实验1和实验2也可以排除这两种猜想。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根据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会干扰白烟的检验分析。
根据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分析。
根据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分析。
根据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白烟燃烧,蜡烛重新被点燃分析。
(2)根据白烟与石蜡都是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分析。
(3)根据实验3说明白烟为白色固体,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气体分析。
32.(2024九上·张北月考)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标号a仪器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择A装置作发生装置,该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时,再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收集完毕后,应先 ,再熄灭酒精灯;用D装置收集氧气,玻璃导管伸至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选用C装置代替B装置,推测其优点是 (任答一条)。
(4)已知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 (填字母)。
(5)化学小组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二氧化锰、氧化铜)接触,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②对比分析图乙中的 (填字母)两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
③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两个化学反应虽然反应速率不同,但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的气压相同,从催化剂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答案】(1)铁架台
(2);试管口没放棉花;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从水槽中移出导管;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
(3)可以制取更多氧气(或可以随时添加反应物;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等;任答一条,合理即可)
(4)AE(或AF)
(5);a和c(或b和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体积(合理即可)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a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择A装置作发生装置,该装置试管口没有塞棉花团,会造成加热时,高锰酸钾固体会分解的粉末进入导管,氧气排出不畅;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不能产生气体就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仪器中的空气;
收集完毕后,应先移出水槽中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被倒吸炸裂试管;
用D装置收集氧气,玻璃导管伸至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
(3)选用C装置代替B装置,便于从分液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制取更多氧气(或可以随时添加反应物;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等。(合理即可)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能采用排水法收集,故装置组合为AE或AF。
(5)①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② ac对比说明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不同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不同,bd对比说明相同时间,加入不同催化剂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不同,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种类有关,故填ac或bd;
③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两个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体积相同,最终气压相同。
【分析】(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根据高锰酸钾制取压强的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姐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根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分液漏斗的优点分析。
(4)根据实验室常制取甲烷的分液原理,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
根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选择收集方法。
(5)①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② 根据控制变量法,ac对比说明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不同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不同,bd对比说明相同时间,加入不同催化剂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不同分析。
③ 根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增加生成物质量分析。
(1)由图可知仪器a为铁架台;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选择A装置作发生装置,该装置试管口没有塞棉花团,会造成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不能产生气体就立即收集,因为开始排出的气体主要是仪器中的空气;
收集完毕后,应先移出水槽中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被倒吸炸裂试管;
用D装置收集氧气,玻璃导管伸至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净集气瓶内的空气;
(3)选用C装置代替B装置,便于从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能制取到更多的氧气;(合理即可)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应选用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能采用排水法收集,故装置组合为AE或AF;
(5)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②ac对比说明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加入不同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不同,bd对比说明相同时间,加入不同催化剂产生的氧气的体积不同,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种类有关,故填ac或bd;
③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增加生成物质量,所以最终两个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体积相同,最终气压相同。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