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南宁二中2024年11月高三月考
生 物
(时间75分钟,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如图所示,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⑥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乙转为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转动转换器→移动标本→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D.在透明纸上写上“p”字,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d”字
2.南极雌帝企鹅产蛋后,由雄帝企鹅负责孵蛋,孵蛋期间不进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帝企鹅蛋的卵清蛋白中 N 元素的含量高于 C 元素
B.帝企鹅的核酸、多糖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产生
C.帝企鹅蛋孵化过程中有 mRNA 和蛋白质种类的变化
D.雄帝企鹅孵蛋期间主要靠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
3.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
A.磷脂和蛋白质
B.多糖和蛋白质
C.胆固醇和多糖
D.胆固醇和蛋白质
4.低温处理下,植物细胞能通过改变细胞液渗透压增强其抗寒性。实验小组为探究植物抗寒机制,将植物体置于常温和低温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放入相同浓度的高渗溶液中,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常温组 低温组
初始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 1分20秒 2分46秒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占比/% 100% 35%
实验结束时原生质体长度与细胞长度的比值/% 41% 80%
A.常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
B.低温通过降低细胞结合水的含量改变其渗透压
C.最终状态下,常温组的细胞液浓度大于低温组
D.细胞可能通过增大细胞液渗透压来增强其抗寒性
5. 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变形虫摄食过程存在吸能反应,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
B.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
C.无氧与有氧条件下,合成ATP的场所不完全相同
D.植物叶肉细胞合成ATP的场所包括叶绿体内膜与线粒体内膜
6. 科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该反应称为希尔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希尔反应过程中加入的铁盐相当于光合作用过程中的NADP+
B.希尔反应不能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氧元素都来自水
C.该实验没有排除叶绿体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也没有直接观察氧元素的转移
D.希尔反应不能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7.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有关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体内所有细胞都可进行这两种形式的细胞分裂
B.减数分裂的两次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
C.有丝分裂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I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
D.有丝分裂的子细胞都是AaBb,减数分裂一定形成AB、Ab、aB、ab型4个子细胞
8.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表现出残翅性状。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B.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
C.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
D.基因A、a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9.百岁兰是一种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两片高度木质化的叶子。百岁兰基因组整体呈现重度甲基化,避免DNA的“有害”突变。在漫长的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下,百岁兰基因组朝着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是细胞内重要的化合物,所以DNA是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故突变无法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
C.百岁兰为了适应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环境,所以定向产生了“低耗能”的变异
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中心法则”反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其中某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存在于a链上的密码子并非都编码氨基酸
B.催化该过程的酶为DNA聚合酶
C.b链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D.该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与转录过程中的相反
11.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中可以发生酶促反应
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一般是相等的
C.组织液、血浆中存在淋巴细胞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12.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全身氧含量最低处往往是组织细胞的线粒体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13. 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合成DNA,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在复制过程中需要RNA引物,下图表示DNA复制过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DNA复制时存在A、U碱基配对现象
B.DNA复制是多种酶参与的物质合成过程
C.两条子链延伸的方向都是由5'到3'
D.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的底物相同
14.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听毛细胞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听毛细胞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听毛细胞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15.科学家研究发现突变型棒眼果蝇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有关,突变情况如下表所示。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AAG,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CAA、CAG。将突变型棒眼果蝇与野生型圆眼果蝇杂交,F1均为圆眼果蝇,F1雌雄交配,测得F2中圆眼果蝇有450只,棒眼果蝇有30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突变基因 Ⅰ Ⅱ
蛋白质变化 某个位点的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酰胺 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果蝇的长
A.突变基因Ⅰ的模板链中所发生的碱基变化为A→C
B.导致Ⅱ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
C.突变型棒眼果蝇发生的是隐性突变
D.F2圆眼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6
16.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张翅(A)对正常翅(a)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从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若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的概率为( )
A.9/32
B.9/16
C.2/9
D.1/9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2分)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 。
(2)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E和e,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E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则该种群在 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 。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 (填“是”、“否”或“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
18.(10分)某二倍体昆虫(XY型性别决定,且1号染色体为性染色体)的正常眼和星眼、长翅和短翅分别由等位基因B/b,D/d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一群星眼长翅雄虫和正常眼短翅雌虫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星眼长翅(♀):正常眼长翅(♀):星眼短翅(♂):正常眼短翅(♂)=3:1:3:1,不考虑致死和基因突变的发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翅形的性状中,属于显性的是 。基因D、d位于 染色体上。
(2)亲代雄昆虫的基因型为 。
(3)现F1种群中出现一只表型为星眼的三体雄昆虫(2号染色体有三条),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的一条移向细胞另一极。欲测定眼形基因是否在2号染色体上,将该昆虫与多只正常眼雌昆虫(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杂交,请回答:
①三体雄昆虫的变异类型属于 ;
②若后代星眼:正常眼=1:1,则该眼形基因 (是/不是/不一定)在2号染色体上。
19.(14分)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知水稻是自花传粉植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没有发现良好的雄性不育系之前,对水稻杂交之前需要对母本进行 , 育种环节较复杂,工作量较大;发现了雄性不育品系以后,可将其作为 ,简化了育种环节。
(2)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 。 如果你是一位水稻育种专家,如何利用品种A高产不抗病和品种B低产抗病(都为纯种),较快地培育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提示:高产对低产是显性,抗病对不抗病是显性)

(3)在育种过程中,出现了新品种N具有阔叶优良性状,判断该变异性状是否能够稳定遗传的最为简便的方法是 ;
有人认为新品种N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是基因突变,二是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某同学设计了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进行鉴定,请你写出该实验方案的原理

20.(10分)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产生痒觉的部位是_________。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填“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形式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可能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4分)研究发现基因R能够增加玉米产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编辑基因R,可培育高产玉米品系。
在载体上的限制酶Bsa I切点处插入玉米基因R的向导DNA序列,将载体导入玉米细胞后,其转录产物可
引导核酸酶特异性结合基因组上的目标序列并发挥作用。载体信息、目标基因R部分序列及相关结果等如
图所示。
(1)用PCR技术从玉米基因组DNA中扩增目标基因R时,在允许的范围内,所用的引物越长,克隆出的非特异性片段数量越 。限制酶在切开DNA双链时,形成的单链突出末端为黏性末端。载体信息如图甲所示,经Bsa I酶切后,形成 个片段,其载体上与向导DNA序列模板链相连接的黏性末端序列应为5'- -3'。
(2)氨芐青霉素抗性基因可用于 。重组载体通过农杆菌导入玉米细胞,筛选出成功导入向导DNA序列的植株①-④。为了鉴定基因编辑是否成功,以上述①-④植株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R,部分序列信息及可选用的酶切位点如图乙所示,PCR产物完全酶切后的电泳结果如图丙所示。据图可判断选用的限制酶是 ,其中纯合的突变植株是 (填序号)。
(3)实验中获得1株基因R成功突变的纯合植株,该植株具有抗生素抗性,检测发现其体细胞中只有1条染色体有T-DNA插入。用该植株的自交,通过抗生素检测子代,能否判断T-DNA是否插入R突变所在染色体上?
并说明原因
。南宁二中2024年11月高三月考
生 物-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B D C D C B D B D D D A C A
1.D
【解析】A、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在图甲中,目镜①的放大倍数比目镜②放大倍数小;物镜③的放大倍数比物镜④的放大倍数大;镜头⑤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比镜头⑥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小,说明物镜⑤的放大倍数大。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A错误;
B、物镜③的放大倍数比物镜④的放大倍数大,图乙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图丙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所示的高倍物镜,在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但不能提升镜筒,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正确调节顺序是: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然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因高倍镜下的视野较暗,要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同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即从乙转为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显微镜成像,二次颠倒,D正确。
2.A 【详解】A、帝企鹅蛋的卵清蛋白中 N 元素的含量低于 C 元素,A 错误;
B、核酸、糖原、蛋白质的合成都经历了“脱水缩合”过程,故都有水的产生,B 正确;
C、帝企鹅蛋孵化过程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帝企鹅蛋孵化过程有 mRNA 和蛋白质种类的变化,C 正确;
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雄帝企鹅孵蛋期间不进食,主要靠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D 正确。
3.B
【解析】A、细胞膜上的磷脂没有识别的功能,A错误;
B、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在一起构成的糖蛋白(糖被)具有识别功能,因此被镶嵌的物质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质,B正确;
C、胆固醇和多糖都不具有识别功能,C错误;
D、细胞膜上的胆固醇没有识别功能,D错误。
4.D
【解析】A、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中央大液泡,因此不适合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A错误;
B、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的含量增加,从而改变细胞的渗透压,B错误;
C、最终状态下,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相等,因此比较最终状态下外界溶液浓度即可;
常温组质壁分离程度较低温组大,失水更多,既常温组外界溶液获得更多的水,浓度低,因此,常温组的细胞液浓度小于低温组,C错误;
D、据表可知,低温条件下细胞更难以发生质壁分离,因此低温可能通过增大细胞液渗透压来增强植物的抗寒性,D正确。
5.C【详解】
变形虫摄取有机物的过程存在胞吞,属于吸能反应,需要消耗能量,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A错;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B错;植物叶肉细胞合成ATP的场所包括基粒类囊体薄膜,与叶绿体内膜无关,D错
6.D
7.C
【解析】生殖器官中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但体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减数分裂只在第一次分裂前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B错误;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C正确;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因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减数分裂实际只能得到两种类型(AB、ab或Ab、aB)的子细胞,D错误。
8.B
【解析】有一只残翅雄果蝇(aa或A_),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aa)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或Aa,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错误。
9.D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错误;
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突变可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环境选择了小且“低耗能”的百岁兰,C错误;
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起到了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因而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9.D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错误;
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突变可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环境选择了小且“低耗能”的百岁兰,C错误;
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起到了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因而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0.B
【解析】A.密码子中只有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故存在于a链上的密码子并非都编码氨基酸,A正确;
B.图示为逆转录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为逆转录酶,B错误;
C.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b为单链DNA,相邻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正确;
D.逆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从RNA向DNA传递,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向RNA传递;题图过程属于逆转录过程,该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与转录过程中的相反,D正确。
11.D
12.D
【解析】乳酸与NaHCO3发生反应。
13.D
【解析】A.由于复制过程中需要RNA引物,所以在复制时存在A、U碱基配对现象,A正确;
B.DNA复制是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参与的物质合成过程,B正确;
C.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子链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的,其合成方向是从子链5'端向3'端延伸,C正确;
D.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的底物不同,前者作用于单个脱氧核苷酸与核苷酸片段之间,而后者作用于DNA片段之间,D错误。
14.A
【详解】A、由题知,受一定刺激时听毛细胞膜是通过K+内流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K+内流为不消耗能量的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听毛细胞膜外的K+浓度应高于膜内,A错误;B正确。C正确:略。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正确。
15.C
【解析】A、根据题文和题表,突变基因Ⅰ的某个位点的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酰胺,说明mRNA上的密码子中的A替换为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模板链中所发生的碱基变化为T→G,A错误;
B、导致Ⅱ中蛋白质长度变长的原因可能是突变基因Ⅱ的终止子延后出现,从而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B错误;
C、由F2果蝇中圆眼:棒眼=450:30=15:1,可知基因Ⅰ、Ⅱ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只有隐性纯合子才能表现为棒眼,突变型棒眼果蝇发生的是隐性突变,C正确;
D、F2圆眼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5=1/5,D错误。
16.A
【解析】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推知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基因型为AaXbXb,红眼正常翅基因型为aaXBY,子一代群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1:1:1:1,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aa与Aa随机交配获得aa的概率为:3/4×3/4=9/16,XBXb与XbY随机交配得到XBY和XBXb的概率为:1×1/2=1/2,因此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9/16×1/2=9/32,A正确,BCD错误。
二、非选择题答案
17.(12分)
(1)地理隔离
(2)Y1—Y3 这期间种群中E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18% 不确定
(3)物种
【解析】(1)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由图可知在Y1﹣Y3时间段内该种群中E基因的基因频率改变,说明此时间段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E基因的频率为0.9,则e的基因频率为0.1,Ee的基因型频率=2×0.9×0.1×100%=18%。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
(3)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两湖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18.(10分)
(1) 长翅 X (2) BBXDY、BbXDY
(3) 染色体数目变异 不一定
【详解】(1)可用假说-演绎法原理设计实验,探究变异类型。长翅雄虫和短翅雌虫杂交,F1是长翅(♀):短翅(♂)=1:1,子代性状和性别相关联,可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短翅是隐性,长翅是显性。
(2)星眼雄虫和正常眼雌虫杂交,F1是星眼:正常眼=3:1,且和性别无关,可知星眼对正常眼是显性,由常染色体基因控制,则亲本是一群个体,则亲代星眼长翅雄昆虫基因型是BBXDY或BbXDY。
(3)①三体雄昆虫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亲本雄虫是BB或Bb,亲本雌虫是bb,F1种群中出现一只表型为星眼的三体雄昆虫。若眼形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则该三体雄昆虫是BBb或Bbb,若眼形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则该三体雄昆虫Bb。若是BBb,其配子是1/6BB、1/3Bb、1/3B、1/6b,与多只正常眼雌昆虫(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杂交,子代是星眼:正常眼=5:1;若是Bbb,其配子是1/3Bb、1/3b、1/6bb、1/6B,与多只正常眼雌昆虫(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杂交,子代是星眼:正常眼=1:1。若眼形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则该三体雄昆虫Bb,与多只正常眼雌昆虫(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杂交,子代是星眼:正常眼=1:1。
19.(14分)
(1)去雄 母本
(2)基因重组 利用品种A和品种B杂交,得到F1高产抗病个体,对其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选择高产抗病个体即为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子(4分)
(3)自交 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的到
20.(10分)
(1)大脑皮层(1分) 电信号(1分) 单向(1分)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2分)
抑制 (1分)
(3)减弱(2分) 促进痒觉的产生 (2分)
【解析】(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由于只能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可能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21.(14分)
(1)少 2 CAAT
(2)筛选导入重组载体的农杆菌 Sac Ⅰ ③
(3)不能,不论T-DNA是否与R突变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子代抗生素抗性与敏感比值都是3:1
【解析】(2)重组载体先导入农杆菌,再通过农杆菌的T-DNA片段导入玉米细胞当中。氨芐青霉素抗性基因可用于筛选导入重组载体的农杆菌。根据图甲可知,目标基因R的目标序列跟突变序列之间的差异只有在Sac Ⅰ酶切位点上存在差异,BamH Ⅰ和EcoR Ⅰ这两个酶切位点完全相同。限制酶Sac Ⅰ在突变序列存在酶切位点,但是目标序列没有,因此经过该酶酶切后突变序列的电泳条带会出现两条(上起第2、3条),目标序列是一条带(上起第1条),根据图丙结果可知,只有③为纯和突变的植株。
(3)R突变基因用R’表示,该植株为纯合(R’R’)自交后代都为R’R’。其体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有T-DNA插入,携带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用K表示),同源染色体上没有(用0表示)。无论K与R’ 是否在同一对染色体,该植株基因型为R’R’K0,自交子代抗性:敏感=3:1。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