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章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测试卷(B卷)(答案)2024-2025 苏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单元 第5章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测试卷(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4组生物中,细胞的基本结构最为相似的是( )
A.酵母菌、香菇、灵芝 B.烟草、草履虫、乳酸菌
C.噬菌体、绿脓杆菌、海带 D.变形虫、水绵、香菇
2.如图是某些生物结构或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除③外,其他都有细胞结构,都属于真核细胞
B.①进行的是分裂生殖,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②可以用于制面包、酿酒,④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D.①②④是由细胞直接构成生物体,而⑤是构成植物体的最基本单位
3.科学家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冰芯中采集到3万年前的某生物样本。该生物呈二十面体的椭圆形,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该生物主要寄生在变形虫的细胞质中,借助宿主细胞才能大量繁殖。下列生物中在结构上与该生物最相似的是( )
A.乳酸菌 B.流感病毒 C.水螅 D.草履虫
4.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做( )
A.植物病毒 B.动物病毒 C.人体病毒 D.噬菌体
5.人类用细菌病毒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这是利用了( )
A.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里的特性 B.噬菌体个体小的特性
C.噬菌体能借助空气传播的特性 D.噬菌体广泛寄生在生物体内的特性
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用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C.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D.给健康的人接种新冠疫苗
7.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染了人类的( )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循环系统 D.泌尿系统
8.在医疗器械灭菌的过程中,为了能达到灭菌的目的,要彻底破坏细菌的( )
A.荚膜 B.鞭毛 C.芽孢 D.细胞核
9.“超级细菌”是一种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它的产生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有关。“超级细菌”的结构特点是( )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同SARS病毒一样无细胞结构
C.有同真菌一样的细胞结构 D.没有遗传物质
10.我国科研人员将梭菌置于无氧环境下,梭菌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芽孢可以萌发成细菌 B.梭菌可以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C.细菌的体积变大,细胞壁变薄,形成芽孢
D.本研究为合成有机物提供了新途径
11.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间作套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其中的原因是( )
A.豆科植物自身能合成含氮无机盐
B.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C.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合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D.豆科植物自身能合成含氮、磷、钾无机盐
12.下列不能体现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是( )
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D.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使之大量生产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13.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
A.螺旋菌 B.病原菌 C.寄生细菌 D.腐生细菌
14.凤尾菇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蘑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凤尾菇菌褶内分布有大量芽孢,芽孢可发育成新个体
B.凤尾菇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C.凤尾菇与酵母菌细胞结构的差异大于其与细菌的差异
D.凤尾菇有根、茎等器官,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15.每当梅雨季节来临,家里衣物更容易发霉,你认为适宜霉菌生活的环境是( )
A.寒冷、干燥的环境 B.温暖、潮湿的环境
C.寒冷、潮湿的环境 D.温暖、干燥的环境
16.下列生物中与蘑菇的营养方式不同的是( )
A.桃树 B.牛肝菌 C.酵母菌 D.乳酸菌
17.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患病,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真菌引起的( )
A.手癣 B.足癣 C.扁桃体炎 D.小麦叶锈病
18.下列关于细菌、真菌与人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等应用于食品制作 B.青霉等应用于生产抗生素
C.链球菌(细菌)引起人患手癣、足癣 D.一些细菌用于污水处理
19.古代有人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这是由于( )
A.糨糊能够止血 B.“绿毛”是一种霉菌,能止痛
C.“绿毛”产生的物质有杀菌作用 D.糨糊可以防止伤口进水
20.下列关于细菌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菌落大,呈絮状 B.菌落小,表面粗糙干燥或光滑黏稠
C.菌落呈绒毛状或蜘蛛网状 D.菌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21.小明在实验室观察一个菌落,发现该菌落较小,表面光滑黏稠,由此判断该菌落为( )
A.细菌 B.病毒 C.霉菌 D.真菌
22.细菌分布广泛,几乎无处不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
A.细菌个体十分微小,能随空气流动到很多地方
B.细菌都有运动器官鞭毛,有助于在液体中游动
C.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D.有些细菌能形成芽孢,可以抵抗不良环境
23.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的个体,真菌是通过孢子繁殖后代的
B.细菌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没有细胞壁、叶绿体
C.细菌的个体虽然十分微小,但是借助放大镜可以观察到单个的细菌
D.细菌和真菌细胞结构相似,食用菌都是单细胞真菌
24.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A.配制培养基 B.高压灭菌 C.接种 D.在恒温箱中培养
25.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 )
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培养 B.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培养
C.接种→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培养 D.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高温灭菌
二.综合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10分)如图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具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 (填字母),它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主要由 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4分)
(2)卫生部发出紧急通告,“封杀”两种美国进口的花生酱,原因是这两种花生酱受到一种病原微生物污染,这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种生物最可能是 (填字母)所示的这类生物,该类生物属于 (选填“原核”或者“真核”)生物。(2分)
(3)我们日常食用的香菇可以与图中的 (填字母)划分为一类,都属于 。(4分)
27.(每空2分,10分)科学家做了如图实验,A、B分别表示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它们侵染作物叶片后所表现的症状分别如C、D所示。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TMV和HRV (填“有”或“没有”)细胞结构,营 生活。
(2)图中E病毒是由TMV的蛋白质外壳和HRV的RNA重新组合而成,当它侵染叶片时,叶片所表现的症状如图所示,说明TMV和HRV的遗传物质是 。
(3)为了验证该结论,科学家可以把 的蛋白质外壳和 的RNA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病毒,让它侵染叶片,并观察症状。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云南省气候温暖、湿润,山峦起伏,云豹是云南特有的动物,云豹一般是夜间活动,善爬树,常从树上跃下捕食鼠、野兔、小鹿等小型动物。云南的野生菌也是其一大特色,松茸、鸡枞、牛肝菌等享誉全国,当地居民发现野生菌一般是“成群”生长在湿润的山土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野生菌都能食用,近些年云南蘑菇中毒事件频发,被网友调侃:“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材料二:目前疫情形式依然严峻,变异病毒奥密克戎传播性很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仍然要注意自我防护,不到人群多的地方聚集,出入公共场所要佩戴好口罩,养成勤洗手、爱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按要求有次序的注射疫苗。
(1)云豹属于哺乳动物,其生殖哺育方式是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后代 ,云豹的牙齿分化,与野兔相比多了 齿。(6分)
(2)松茸、鸡枞、牛肝菌等都属于 (选填“细菌”或“真菌”)。材料中指出:野生菌一般是“成群”生长,主要原因是蘑菇是通过 繁殖后代。(3分)
(3)变异病毒奥密克戎,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 组成,没有细胞结构。(1分)
29.(10分)下图描述了真菌和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腐生细菌和真菌能使动、植物遗体不断地 ,最终使它们消失掉.(1分)
(2)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的
和 ,又是植物 不可缺少的原料.可见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 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6分)
(3)将动物的尸体埋进土里,过一段时间,翻开泥土,发现 ,其原因是 .(3分)
30.(每空2分,10分)一提到细菌、真菌和病毒,人们往往只想到它们的害处,其实它们中有很多是对人类有益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罪魁祸首,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现出“真容”。它的繁殖过程靠图甲中 (填“A”或“B”)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根据寄主细胞的不同,它属于 病毒。
(2)图乙与图丙相比,图乙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成形的 。
(3)图丙能产生青霉素,它是一种 类药物,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4)从图丁中看出,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作用是 。
参考答案
1-5AABDA 6-10 CACAC 11-15 BDDBB 16-20 ACCCB 21-25 ABACA
26.(1)A;蛋白质;(2)B;原核;(3)C、D;真菌。
27.(1)没有;寄生。(2)RNA。(3)HRV;TMV。
28.(1)胎生哺乳;成活率;犬。(2)真菌;孢子。(3)遗传物质。
29. (1)分解(2)二氧化碳;水;光合作用;碳(3)尸体不见了;土壤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将尸体分解了.
30. (1)B;动物;(2)细胞核;(3)抗生素;(4)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