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练习】遗传进化与内环境稳态错题重做(含解析)

【专项练习】遗传进化与内环境稳态错题重做(含解析)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遗传进化与内环境稳态错题重做
一、单选题
1.(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对流感病毒感染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降低流感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流感病毒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对金刚烷胺的抗药性从2%增加到了9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烷胺决定了流感病毒进化的方向
B.流感病毒抗药性的变化说明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流感病毒抗药性上升是金刚烷胺对流感病毒选择的结果
D.抗金刚烷胺流感病毒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人群中流感的发病率增加
2.(20-21高三·山东·开学考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人与黑猩猩的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比猕猴近
B.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C.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和种群内变异量的增大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16-17高三上·山东威海·期末)据调查,某校学生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36%、64% B.8%、92% C.78%、22% D.92%、8%
4.(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原产于马达加斯加的达尔文兰具有细长的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主要由具有细长口器的天蛾在采蜜中完成传粉。多年后在当地发现另一达尔文兰新品种,与原品种相比,其花距底部花蜜较少,二乙酸甘油酯(一种脂质化合物)有所增加,其传粉者为采油蜂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尔文兰适应性状的形成是其自身遗传变异与传粉昆虫相互作用的结果
B.传粉昆虫种类的改变引起达尔文兰与花距分泌物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
C.隔离是达尔文兰新品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达尔文兰新品种与采油蜂类之间通过种间竞争实现了协同进化
5.(2023·江苏·高考真题)2022年我国科学家发布燕麦基因组,揭示了燕麦的起源与进化,燕麦进化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燕麦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同源六倍体
B.燕麦是由AA和CCDD连续多代杂交形成的
C.燕麦多倍化过程说明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D.燕麦中A和D基因组同源性小,D和C同源性大
6.(21-22高三上·福建·阶段练习)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B.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C.种群某基因频率变小,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
D.能交配产生后代的生物不一定是同一物种
7.(18-19高一下·新疆乌鲁木齐·期中)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
A.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8.(12-13高二上·河北衡水·阶段练习)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在体液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B.稳态主要是机体内的细胞通过复杂、有序的酶促反应来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静止状态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9.(2020·山东枣庄·二模)房水是由睫状体突产生的,充满在眼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房水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B.泪液是房水外排形成的一种液体,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C.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D.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
10.(19-20高三上·山东枣庄·期末)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
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
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中毒浓度与最小有效浓度之间
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
11.(21-22高二下·江苏盐城·期末)如图是小鼠肝脏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甲、乙、丙表示三种细胞,“→”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鼠的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③构成 B.④可为乙直接提供所需的葡萄糖
C.饥饿时,A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处 D.正常情况下,②中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③
12.(2020·山东潍坊·三模)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下列与机体稳态有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在机体保持协调与稳定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B.CO2是机体代谢产物需及时排除体外,不参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C.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系统
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
13.(18-19高一下·新疆乌鲁木齐·期末)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属协助扩散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二、多选题
14.(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该变异是不定向的
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15.(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协同进化,所以害虫和番茄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C.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D.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16.(2020·山东·高考真题)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17.(2021·河北·高考真题)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18.(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为探究家兔血液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甲组 乙组
步骤1 每组取两支试管,记为1号、2号
步骤2 分别滴加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两支试管按甲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步骤3 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加等量的乳酸
步骤4 测量pH并记录
预测结果 1号、2号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 1号、2号试管中pH变化不明显
A.本实验设计严格遵守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B.本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无关变量保证加入的各物质等量即可
C.模拟血浆内能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Na2CO3、乳酸
D.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
三、
19.(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 。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是因为 ;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 。
20.(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或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原因是 ,浓度过高或过低会造成 。
21.(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选择性必修1P10“与社会的联系”]炎炎夏季,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体内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失,会造成中暑。“中暑”的病人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试解释其原因: 。
四、非选择题
22.(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四倍体西瓜植株是不同于二倍体西瓜植株的新物种,理由是 。
(2)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是 。
23.(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某二倍体植物(2n=14)是雌雄同花、闭花受粉的植物,培育杂种非常困难。为简化育种流程,人们采用染色体诱变的方法培育获得三体新品系,其相关染色体及相关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该植株雄蕊的发育受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M基因控制雄蕊的发育与成熟,使植株表现为雄性可育,m基因无此功能,使植株表现为雄性不育。请分析回答问题(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1)若要在该植物的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以获得无子果实,需选用基因型为 个体作为材料,原因是 。
(2)将基因型为Mm的个体连续隔离自交两代,则F2中,雄性可育植株与雄性不育植株的比例为 。
(3)该三体新品系的培育利用了 的原理,若用显微镜观察该植株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多可观察到 条染色体。
(4)该三体品系植株减数分裂时,较短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并且含有较短染色体的雄配子无受粉能力。减数分裂后可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是 。
(5)为在开花前区分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植株,人们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花色素合成基因R导入该三体品系,但不确定R基因整合到哪条染色体上。为确定R基因与M、m基因的位置关系,将该转基因植株自交,若子代中出现 的现象,则说明M与R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注:R基因控制红色,无R基因表现为白色)。
24.(2022·河北·高考真题)蓝粒小麦是小麦(2n=42)与其近缘种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的。其细胞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一对4号染色体(均带有蓝色素基因E)代换了小麦的一对4号染色体。小麦5号染色体上的h基因纯合后,可诱导来自小麦的和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交叉互换。某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基因T与等位可育基因t位于4号染色体上。为培育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小麦,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不育小麦的基因型是 ,F1中可育株和不育株的比例是 。
(2)F2与小麦(hh)杂交的目的是 。
(3)F2蓝粒不育株在减数分裂时理论上能形成 个正常的四分体。如果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来自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随机分配,最终能产生 种配子(仅考虑T/t、E基因)。F3中基因型为hh的蓝粒不育株占比是 。
(4)F3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 变异。
(5)F4蓝粒不育株和小麦(HH)杂交后单株留种形成一个株系。若株系中出现:
①蓝粒可育∶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非蓝粒不育=1∶1∶1∶1。说明: ;
②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1∶1。说明 。符合育种要求的是 (填“①”或“②”)。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C D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B B BD ABD ACD ABD ABD
1.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C、金刚烷胺具有选择作用,可选择并保存抗药性强的个体,决定了流感病毒进化的方向,流感病毒抗药性上升是金刚烷胺对流感病毒选择的结果,AC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D、抗金刚烷胺流感病毒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人群中流感的发病率增加,D正确。
故选B。
2.D
【分析】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一般来说,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占有优势,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大。
【详解】A.人与黑猩猩的DNA序列一致性比猕猴高,说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比猕猴近,A正确;
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底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因此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B正确;
C.不同种群之间相互迁入和迁出,加强了基因交流,因此种群间遗传差异会减少,种群内变异量的增大,C正确;
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D。
3.D
【分析】
【详解】B的基因频率=(42.32×2+7.36+46)÷(50×2+50)×100%=92%,所以b为8%,D正确,A、B、C错误。
4.A
【详解】A、达尔文兰适应性状的形成是其自身遗传变异的结果,同时也是传粉昆虫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
B、达尔文兰与花距分泌物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是自发突变或诱发突变,与传粉昆虫无关,B错误;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两种达尔文兰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
D、达尔文兰新品种传粉者为采油蜂类,二者之间通过种间互助实现协同进化 ,D错误。
故选A。
5.C
【分析】1、染色体变异可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3、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
(1)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3)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
【详解】A、根据图示,燕麦是起源于燕麦属,分别进化产生A/D基因组的祖先和C基因组的不同燕麦属生物,进而经过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形成,是异源六倍体,A错误;
B、根据图示,由AA和CCDD连续多代杂交后得到的是ACD,再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了AACCDD的燕麦,B错误;
C、燕麦多倍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异都在进化中保留了下来,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是可遗传的,C正确;
D、根据图示,燕麦中A和D基因组由同一种祖先即A/D基因组祖先进化而来,因此A和D基因组同源性大,D和C同源性小,D错误。
故选C。
6.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进化,A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种群的某基因频率变小,说明生物一定发生进化,C错误;
D、不同的物种交配也能产生后代,只不过是后代不育,D正确。
故选C。
7.D
【分析】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与离子和蛋白质有关,钠离子在细胞内外的分别是外多内少,故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如细胞代谢需要的氧气、葡萄糖等需要经过内环境才能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需要经过内环境才能排出体外,故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
C、正常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以中和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血浆的pH不会发生剧烈变化,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故选D。
8.D
【分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稳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错误;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B错误;
C、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C错误;
D、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不是保持完全不变,而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9.B
【分析】分析试题: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的一种,充满前后房泪液的排出途径:泪腺分泌泪液--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房水循环:睫状体产生的房水--后房--瞳孔--前房--前房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详解】A、房水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房水是虹膜、角膜和晶状体细胞来与生存的体内环境,属于组织液,A正确;
B、泪液是泪腺分泌的,不是房水外排形成的,B错误;
C、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C正确;
D、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D正确。
故选B。
10.A
【分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由于细胞不停地进行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影响,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也不断发生变化。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以及各器官协调配合下,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详解】A、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错误;
B、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在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
C、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
D、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②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甲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乙是组织细胞,丙是毛细血管壁细胞。
【详解】A、据分析可知,小鼠的内环境主要由②③④构成,A错误;
B、④组织液内的葡萄糖可直接提供给乙,B正确;
C、饥饿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入毛细血管,然后经由组织液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A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B处,C错误;
D、正常情况下,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③淋巴,D错误。
故选B。
12.B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在机体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所以神经系统在机体保持协调与稳定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A正确。
B、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调节机体的呼吸频率,B错误;
C、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系统,C正确;
D、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B。
13.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分析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为消化系统,Ⅲ为泌尿系统,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详解】A、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葡萄糖进入血浆属主动运输,B错误;
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故选B。
14.BD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A、转基因技术又叫基因工程,能打破种间生殖隔离障碍,能定向改造生物体的性状,其原理为基因重组,能产生定向变异,A错误;
B、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将不同物种的体细胞融合,人为造成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突破了自然生殖隔离的限制,B正确;
C、人工诱变的原理为基因突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能提高突变率,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D正确。
15.ABD
【分析】生物的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随机的,与生物所在的环境无关,环境只起到选择作用,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协同进化,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并不都是捕食关系,A错误;
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由于选择的作用,所以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C正确;
D、由于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土壤中根结线虫可能会出现适应Mi1抗虫基因的个体,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多,D错误。
故选ABD。
16.ACD
【分析】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
【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CD。
【点睛】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17.ABD
【分析】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除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参与水盐平衡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机体可以通过主动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B正确;
C、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量也会增多,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18.ABD
【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
【详解】A、本实验缺乏自来水的空白对照组,没有严格遵守对照原则,A错误;
B、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B错误;
C、在正常的人体内引发血浆pH变化的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碳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两种,因此本实验中以Na2CO3、乳酸两种物质进行模拟,C正确;
D、本实验应设置自来水的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的缓冲物质,D错误。
故选ABD。
19. 组织液 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解析】略
20. 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血浆等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 细胞失水或吸水,从而不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解析】略
21.中暑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导致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进而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解析】略
22.(1)与二倍体植株产生了生殖隔离,四倍体西瓜植株之间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2)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
【解析】略
23.(1) mm 该基因型植株雄性不育,在培育无子果实前无需人工去雄
(2)5∶1
(3) 染色体(数目)变异 30
(4)m和Mm
(5)红花∶白花=1∶1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已知m基因使植株表现为雄性不育,故基因型为mm的植株雄性不育,在培育无子果实前无需人工去雄,若要在该植物的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获得无子果实。
(2)将基因型为Mm的个体连续隔离自交两代,F1中MM∶Mm∶mm=1∶2∶1,由于mm雄性不育,只能做母本,故不能自交,F1能自交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Mm=1∶2,则F2中,雄性不育植株mm出现的概率为2/3×1/4=1/6,故雄性可育植株与雄性不育植株的比例为5∶1。
(3)该三体品系植株(14+1)的培育用到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最多可观察到30条染色体。
(4)该三体品系植株的基因型为Mmm,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较短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在分裂过程中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则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m和Mm,则可育的雄配子的比例为1/2。
(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花色素合成基因R导入到该三体品系中,其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如果M与R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该三体品系基因型为MmmR,产生正常的雄配子为m,产生雌配子为1/2MmR、1/2m,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MmmR)∶白花(mm)=1∶1。
24.(1) TtHH 1:1
(2)获得h基因纯合(hh)的蓝粒不育株,诱导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交叉互换,从而使T基因与E基因交换到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以获得蓝粒和不育性状不分离的小麦
(3) 20 4 1/16
(4) 43 数目
(5) 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 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②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1)分析题意,亲本雄性不育小麦(HH)的不育基因T与等位可育基因t位于4号染色体上,所以其基因型为TtHH,亲本小麦( hh )的基因型为tthh,故F1中可育株(ttHh):不育株(TtHh)=1:1
(2)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TEHH、1/2TEHh,其中T基因和E基因分别来自小麦的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而h基因纯合后,可诱导来自小麦的和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交叉互换,使得T和E基因可以位于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从而获得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个体。
(3)分析题意,蓝粒小麦的染色体条数是42,而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4号染色体一条来自小麦,一条来自长穗偃麦草,其余染色体(42-1-1=40)均来自小麦,为同源染色体,故其减数分裂时理论上能形成20个正常的四分体;不同来源的4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随机分配,仅考虑T/t、E基因,若两条4号染色体移向一极,则同时产生基因型为TE和О(两基因均没有)的两种配子,若两条4号染色体移向两极,则产生基因型为T和E的两种配子,则F2中的蓝粒不育株共产生4种配子;F3中的蓝粒不育株产生TE配子的概率为1/4,产生h配子的概率是1/4,则F3中基因型为hh的蓝粒不育株占比是1/4×1/4=1/16。
(4)由F2中的蓝粒不育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可以确定形成F3中的蓝粒不育株的卵细胞中应含有两条4号染色体,且小麦染色体组成为2n =42,故F3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有43条染色体,多了一条4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5)F3中的蓝粒不育株基因型为TEtHh 和TEthh,含 hh基因的个体可形成T和E交换到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卵细胞,与小麦( ttHH )杂交,F4中的蓝粒不育株基因型为TEtHh,其中T基因和E基因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t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与小麦( ttHH)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1∶1,即F4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F3中关于h的基因型为Hh 的个体与小麦( ttHH)杂交产生的F4中的蓝粒不育株含3个4号染色体,分别携带T基因、E基因及t基因,与小麦( ttHH)杂交,母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和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联会,携带E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E: t: tE= 1:1:1∶1,与小麦( ttHH)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蓝粒可育: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非蓝粒不育=1:1:1∶1,即F4蓝粒不育植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本实验要培育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小麦,故②符合育种要求。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www.21cnjy.com)
试卷第1页,共3页
(www.21cnjy.com)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