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至七单元)(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至七单元)
(6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C)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B)
A.汽水 B.氢气 C.黄铜 D.空气
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是实验探究的基础。回答3~4题。
3.学校采购了一批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喷雾。你建议在存放处张贴的警示标识是(D)
4.(2023·自贡中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C)
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2个分子的是(B)
A.O2 B.2O3 C.SO2 D.2O
6.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 拉瓦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门捷列夫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C.道尔顿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D.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7.我因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冷热双吸”材料,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钒为金属元素
B.钒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
C.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g
D.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
8.(2023·荆州中考改编)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C)
A.气体可压缩存储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硫酸钠溶液具有导电性——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大小不同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9.(2023·抚顺中考)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C)
A.氨气 B.氮气
C.汞 D.五氧化二磷
10.(2023·吉林中考)水在净化过程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D)
A.沉降 B.过滤
C.用活性炭吸附 D.蒸馏
11.(2023·龙东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各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D)
A.银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造电线
B.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氢气具有可燃性,能作高能燃料
12.(2023·金昌中考)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13.(2023·扬州中考)Y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Y+3O2 2CO2+3H2O。Y的化学式为(D)
A.CH4O B.C2H4 C.C3H8 D.C2H6O
14.(2023·连云港中考)捕集工业废气中的CO2与H2O反应制甲醇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方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反应的CO2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15.(2023秋·汕尾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
实验目的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氢气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 设计
选项 A B
实验目的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实验 设计
选项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2023·广东中考)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
(1)“铜铁”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 氧气 。
(3)“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过滤。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玻璃棒 、 漏斗 、 烧杯 。
(5)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17.(2023·大连中考)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通过沉降、过滤可除去水中的 难溶性 杂质,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实验室通过 蒸馏 可制取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2)a管产生的是 氢气 (填“氢气”或“氧气”)。
(3)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2分) ,该反应可证明水是由 氢、氧(2分) 元素组成的。
18.在实验室里,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有关气体。
(1)图中仪器b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实验室采用如图途径甲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字母),试管口还要放 一团棉花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2分)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若选择H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d (填“c”或“d”)导管出口处,若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4)实验室制取氢气,若要获得平稳的氢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C (填字母)。如要将H中的氢气用水排出来,应从 c (填“c”或“d”)导管进水。
19.(2023秋·惠州期末)2023年的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CO2的吸收、捕捉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 天然气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上升,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
(2)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CD (填字母)。
A.露天焚烧秸秆,增强土壤肥性
B.滥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
D.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3)图1和图2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
①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②对比图1中水下的白磷和图2中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 ;
(4)图3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b点对应物质燃烧时氧气不充分主要得到 c 点对应化合价的氧化物(用a~f中的字母回答)。a所示物质为有机物甲烷(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 。甲烷是优良的燃料,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2分) 。
图4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
(5)从图4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
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该技术能减缓全球温室效应
C.该技术有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20.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碳(C)的化学性质时,了解到高温下C与CuO反应生成CO2,C还能使CO2转变成CO。于是对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CO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C还原CuO时产生的CO2与C进一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是 C+CO2 2CO(2分) 。
【查阅资料】CO不与NaOH、Ca(OH)2及H2SO4反应。
【实验方案】取研细和干燥后的木炭(0.3 g)和CuO(2.0 g),混合均匀并装入试管,连接装置,高温反应,检验气体。
【实验过程】(1)由如图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可检验CO,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几种装置的组合,由另一种明显的现象来进一步确定CO的存在,则装置连接的最佳顺序为 B(2分) →尾气处理(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①
C.①→④→①→③→②
D.③→④→①→②
(2)上述进一步确定CO存在的现象是 装置③前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装置③后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分) (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除外)。
(3)装置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CuO CO2+Cu(2分) 。
(4)写出CO尾气处理的方法: 点燃尾气(合理即可) (一种即可)。
【实验结论】高温下,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有CO。
【延伸应用】冬天,室内用炭火取暖时,应注意 保持室内通风,防止CO中毒(合理即可) 。
21.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常含有少量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小苏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取20 g样品于硬质试管中加热至不再放出气体,固体质量变化及生成气体的质量如图。
(已知:2NaHCO3 Na2CO3+CO2↑+H2O)
(1)加热样品放出CO2的质量是 4.4(1分) g。
(2)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x(0.5分)
2NaHCO3 Na2CO3+CO2↑+H2O(2分)
168 106 44
x y 4.4 g (2分)
= x=16.8 g (1分)
= y=10.6 g (1分)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100%=84%(1分)
答: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0.5分)
(3)m2的值为 13.8(1分) 。 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至七单元)
(6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汽水 B.氢气 C.黄铜 D.空气
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是实验探究的基础。回答3~4题。
3.学校采购了一批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喷雾。你建议在存放处张贴的警示标识是( )
4.(2023·自贡中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2个分子的是( )
A.O2 B.2O3 C.SO2 D.2O
6.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拉瓦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门捷列夫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C.道尔顿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D.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
7.我因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冷热双吸”材料,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钒为金属元素
B.钒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
C.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g
D.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
8.(2023·荆州中考改编)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气体可压缩存储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硫酸钠溶液具有导电性——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大小不同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9.(2023·抚顺中考)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氨气 B.氮气
C.汞 D.五氧化二磷
10.(2023·吉林中考)水在净化过程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 )
A.沉降 B.过滤
C.用活性炭吸附 D.蒸馏
11.(2023·龙东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各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银有金属光泽,可用于制造电线
B.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氢气具有可燃性,能作高能燃料
12.(2023·金昌中考)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一旦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森林发生火灾,可在大火蔓延的线路上砍掉一片树林设置隔离带来灭火
13.(2023·扬州中考)Y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Y+3O2 2CO2+3H2O。Y的化学式为( )
A.CH4O B.C2H4 C.C3H8 D.C2H6O
14.(2023·连云港中考)捕集工业废气中的CO2与H2O反应制甲醇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方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反应的CO2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15.(2023秋·汕尾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氢气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 设计
选项 A B
实验目的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实验 设计
选项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2023·广东中考)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
(1)“铜铁”属于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 。
(3)“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过滤。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 。
(5)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17.(2023·大连中考)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通过沉降、过滤可除去水中的 杂质,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实验室通过 可制取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2)a管产生的是 (填“氢气”或“氧气”)。
(3)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可证明水是由 元素组成的。
18.在实验室里,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有关气体。
(1)图中仪器b的名称是 。
(2)实验室采用如图途径甲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试管口还要放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选择H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填“c”或“d”)导管出口处,若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4)实验室制取氢气,若要获得平稳的氢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如要将H中的氢气用水排出来,应从 (填“c”或“d”)导管进水。
19.(2023秋·惠州期末)2023年的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CO2的吸收、捕捉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上升,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2)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填字母)。
A.露天焚烧秸秆,增强土壤肥性
B.滥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
D.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
(3)图1和图2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
①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对比图1中水下的白磷和图2中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4)图3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b点对应物质燃烧时氧气不充分主要得到 点对应化合价的氧化物(用a~f中的字母回答)。a所示物质为有机物甲烷(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甲烷的化学式为 。甲烷是优良的燃料,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图4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
(5)从图4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
B.该技术能减缓全球温室效应
C.该技术有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
20.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碳( )的化学性质时,了解到高温下C与CuO反应生成CO2,C还能使CO2转变成CO。于是对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CO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C还原CuO时产生的CO2与C进一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是 。
【查阅资料】CO不与NaOH、Ca(OH)2及H2SO4反应。
【实验方案】取研细和干燥后的木炭(0.3 g)和CuO(2.0 g),混合均匀并装入试管,连接装置,高温反应,检验气体。
【实验过程】(1)由如图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可检验CO,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几种装置的组合,由另一种明显的现象来进一步确定CO的存在,则装置连接的最佳顺序为 →尾气处理(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①
C.①→④→①→③→②
D.③→④→①→②
(2)上述进一步确定CO存在的现象是 (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除外)。
(3)装置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写出CO尾气处理的方法: (一种即可)。
【实验结论】高温下,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有CO。
【延伸应用】冬天,室内用炭火取暖时,应注意 。
21.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常含有少量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小苏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取20 g样品于硬质试管中加热至不再放出气体,固体质量变化及生成气体的质量如图。
(已知:2NaHCO3 Na2CO3+CO2↑+H2O)
(1)加热样品放出CO2的质量是 g。
(2)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m2的值为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