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葬在哪里(霍去病墓石雕)

汉武帝茂陵全景。(兴平市纪委监委供图)

>霍去病墓葬在哪里(霍去病墓石雕)

今年6月,当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文物首次在陕西展出时,汉朝再次成为舆论热点。这是一个强盛帝国冉冉升起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典章制度、治理理念、文化思想,以及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是照亮历史天空耀眼的星辰。

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汉朝的文治武功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他恰如一位崇尚冒险、热爱自由、富有开拓精神的翩翩少年,让人看到了蓬勃奔放的朝气。

霍去病墓葬在哪里(霍去病墓石雕)

汉朝为何拥有如此超凡的魅力?即便是今天,当我们站在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前,仍然能看到那些被汉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少年郎”蓬勃有力的心跳。

汉之立国

“约法三章”赢得民意支持

汉武帝的长眠之地——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境内。陕西11座西汉帝陵,9座都在咸阳,而茂陵是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长、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但这并不是茂陵的光芒所在。在长达53年的建造时间里,茂陵见证了它的主人是如何带领这个庞大的帝国完成第一次崛起的。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驾崩,16岁的太子刘彻即位。次年,茂陵开始修建。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楚汉之争,激战数年,项羽的霸业在垓下结束,刘邦统一了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开国皇帝刘邦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这一典故的主角正是他。刘邦以“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的气魄,为汉朝的建立赢得了民意支持。

虽然汉承秦制,但秦朝历二世而亡也给汉朝留下深刻教训。为此,文帝、景帝在位期间,顺应民意、休养生息,不但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提倡节俭,而且废除了秦朝的严苛法律。

将民本思想视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顺应了汉朝初期的社会治理要求,规范了官员的行为。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民间与朝廷的沟通进入一种良性状态,也让汉朝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繁衍出众多人口。

汉武帝即位时,汉朝开国已60多年。短暂的秦帝国在以法家制度统一文字、钱币和度量衡的时候,却未能统一帝国内部辽阔土地上的文化。汉初的几位皇帝明智地选择了黄老之学和儒家思想,使得一些由法家的严苛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真正将各种意识形态统一起来的是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不仅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所有遗产,而且推行改革,以此为后世开创出长期沿用的治国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设置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同时选拔精通“五经”的学者,在太学里担任教师。

太学里面唯一被批准使用的官方教材是儒家经典。太学生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在学校里接受的是系统的儒学教育,每年都有一次考试,只要其中一部经典的考试合格了,便可以出去做官。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留在皇帝身边,做皇帝的亲信、随从,当时称之为郎官。

至此,儒家思想已经形成庞大的学问体系,甚至作为国家统治者制定方针大略的基本依据。正因为如此,汉朝时,诗歌、绘画、音乐、文学等空前繁荣。中国的文官制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选拔人才时,侧重对才能和德行的考察,将选贤用能作为基本国策。

汉之精神

坚守节操崇尚名节

在茂陵东边的陪葬墓群中,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墓并排而立。二人墓前,便是大名鼎鼎的“马踏匈奴”石雕,这被公认为我国石雕史上纪念碑式的经典之作。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很清楚,汉朝开国初期的艰难阶段虽然过去了,但外患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面对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历史使命,他表现出了足够强大的行动力。

在经过了充分而谨慎的准备后,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达了用武力解决边境冲突的命令。他在国境边上的马邑城(今山西朔州)埋伏下30余万兵力,试图诱敌深入予以全歼。然而,这个部署被匈奴的军臣单于发觉,马邑之战功败垂成,西汉、匈奴的全面战争从此拉开帷幕。

率队出征的卫青、霍去病两位将军,分别是汉武帝卫皇后的弟弟和外甥,与汉武帝有着姻亲关系。据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介绍,从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19年,卫青出击匈奴七战七捷,为大汉收复了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除了战功卓著外,卫青为人仁厚,为臣规矩,谦恭退让,谨慎自律。

和卫青一样,霍去病也是一战成名。他一生中六击匈奴,六战六捷,带兵斩杀敌军11万多人,为汉朝设立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河西四郡立下汗马功劳,使得中原文化进入了中亚地区。大汉的威信在西域建立起来。

“河西四郡一带原来是匈奴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地方,汉武帝使之与内地联系起来,以后基本再也没分开过。”在魏乾涛看来,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那么,汉朝则形成了中国疆域的基本雏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这是汉朝的另一个伟大之处。

汉武帝特别器重霍去病,可惜天妒英才,这位青年英雄年仅24岁时就因病去世。汉武帝非常痛惜,下令其陪葬茂陵。

与匈奴开战的背后,是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雄心。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开启了前往西域的“凿空之旅”。虽然这本是一次带有明显军事动机的行为,但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

在汉朝,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责任感。为国效力甚至捐躯,成为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后被匈奴扣押,为了逼迫苏武叛汉投降,匈奴单于想尽了各种办法,后来将他流放到北海牧羊。漫漫十九载,苏武始终不为威胁利诱所惑,以报国之大义,名垂青史,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崇高人格。

从卫青、霍去病,到张骞、苏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的这些文臣武将、功勋贵族,让汉朝拥有了雄浑而强大的力量。他们坚守节操、崇尚名节的精神,胸怀天下、精忠报国的品质,筑起了大汉王朝的精神高地。

汉之创举

监察行政分离保证官员廉洁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的汉代四神纹玉辅首。宋雨摄

紧挨着茂陵的,是当时会聚天下豪强的茂陵邑。茂陵邑中曾居住有布衣大侠郭解、大儒董仲舒、大文豪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这些汉朝初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在2000多年前齐聚于此,不断引发后人感慨抒怀。

汉朝非常重视官员队伍的管理。汉武帝采用了很多方法加强监察,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了新的监察系统。他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每个区域由中央派出一个监察长官——刺史,每年出去巡视,回来后向朝廷报告在这个区域之内各级官吏的政绩如何、政声如何。刺史在监察诸侯王、打击犯罪、平反冤狱、治理贪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监察与行政相分离的制度设计,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固定与巡视相结合的立体监察制度。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监察指向明确,监察官地位尊崇,选用慎重,进善退恶,是官员队伍廉洁的重要保障。

为了提升监察效果,汉武帝确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监察范围,被称为“六条问事”。六条中有一条是针对地方豪强规定的,其他五条全是针对地方官员及其家属的违法行为订立的。汉武帝还规定,刺史到了地方行使监察权必须在六条之内,如果超出六条范围,干预地方行政长官正常事务则视为越权,地方长官可以反过来弹劾刺史。这样的规定也是为了防止监察官的权力太大,影响地方正常政务运行。

汉武帝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官职——司隶校尉,专门负责京城的监察工作,从皇后、太子到百官公卿,均可进行监督。为了让担任这一职务的官员握有实权,汉武帝赋予其许多特殊权力,比如可以“持节”、可以自称“使者”,以此提升对京城范围高官巨贾的监察效力。

此外,创立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要求地方和中央的高级官员必须定期、定额向朝廷举荐人才。举荐人才有各种名目,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孝廉(其本义是“孝子”“廉吏”)。举荐孝廉可以从社会底层争取大量人才,这是汉武帝时期能够创造出盛世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每次漫步茂陵,都如同开启一场时间之旅。汉朝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和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常忆常新。”兴平市纪委副书记张选明说,作为茂陵的所在地,兴平市将全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建成了廉洁文化主题公园,以此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好我国古代廉洁文化的优良基因,发挥好廉洁文化在实现“三不”一体推进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躬身自省,再次让人看到一位杰出政治家海纳百川的气魄。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的汉武帝魂归茂陵。

也是从那一刻起,茂陵的生命力就已经超出其本身。那高大如金字塔般的封土冢,诉说着汉武帝不朽的功业和传奇的一生。

来源:党风与廉政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