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简介50字左右(火烧圆明园的简介)

中国四大名园是指中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中国古典园林,它们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7公顷。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余万两。

>圆明园的简介50字左右(火烧圆明园的简介)

圆明园的简介50字左右(火烧圆明园的简介)

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亲王奕动用以北洋水师名义所筹措的经费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并取“颐养冲和”之意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成为离宫。

被英法联军烧毁的颐和园寺庙内的塑像。

清帝逊位后,颐和园成为清室私产,民国三年(1914年)始对外售票开放。民国十三年(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后,颐和园被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1949年后,颐和园被中共中央党校圈占。1953年起,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昆明湖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还有殿堂景区、耕织图景区。重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

颐和园的主要区域可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殿堂景区(是帝后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万寿山景区、昆明湖景区、耕织图景区、长廊景区和中轴景区(起于前山云辉玉宇牌楼,止于后山慈福慧因牌楼)。作为一座知名园林博物馆,拥有丰富制式的园林建筑和景观营造手法,涵盖了中国传统名著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台堂。

昆明湖由一条西堤将大湖一分为二,光绪时建立围墙,修筑起了东堤。

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一共有六座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一座拱桥,桥下原为通往玉泉山的水路。过去清宫帝后由颐和园乘船至玉泉山,便由此桥下通过。其外观与东南的绣漪桥相似。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清漪园时,在大宫门外,修建了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罨秀”,西侧为“涵虚”。这座牌楼被视为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

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光绪夏天住在颐和园中临朝听政,接受恭贺,以及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这里也曾经是光绪颁诏实行变法维新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命名为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时改为现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之意,是听政区主要建筑。

在中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凤就是皇后的象征。按照惯例是龙在上,凤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权之后,就将龙,凤的位置给颠倒,借此来显示出慈禧太后的权威。殿外悬挂着“大圆宝镜”的匾额,意为当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圆宝镜一样,能够洞察一切。殿内高悬“寿协仁符”的金字匾额,意为仁与寿君子兼而有之。

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是乾隆皇帝的书斋。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玉澜”意指湖光潋滟之堂。玉澜堂东配殿为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配殿可到仁寿殿,西配殿可到昆明湖畔的码头,两殿的门内亦可见圈禁光绪帝的围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门前有云辉玉宇牌坊,两侧有十二属相石。排云殿正殿为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一间。

颐和园排云殿地处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一座高台上,重檐歇山,前后由21间房屋组成。殿内有宝座、围屏、鼎炉、宫扇等,平台下对称排列着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铜缸,俗称门海。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面积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中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门外有水木自亲码头,有牌坊,是清宫中最早安装电灯的地方之一。乐寿堂前有明代米万钟遗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兰、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贵”之意。

德和园大戏楼,是颐和园中看戏的地方,原为乾隆时期的怡春堂。楼高21米,三层,结构与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和避暑山庄清音阁相同(与紫禁城畅音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外形是卷棚顶,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戏楼之一,三层舞台间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两层的扮戏楼,北部为看戏用的颐乐殿。

长廊,东起乐寿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长廊长达728米,共273间,长廊上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湖风景、二十四孝、中国古代诗歌和神话故事(如张敞画眉、牛郎织女、张良纳履等)、山水花鸟等图画,共计一万七千余幅。长廊其间点缀以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以及鱼藻轩、对鸥舫两座对称的点景建筑。长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状(取福字谐音),不仅把各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本身也是颐和园中一处最有名的景观。

养云轩是颐和园中现存不多的乾隆时期的建筑,养云轩大门方镌刻石额"川泳云飞"。门边两侧石刻配有乾隆手书的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惺香雨霏微"。前、后檐正中八边形门,四角有卷叶砖雕,两侧石门框,安两扇屏门。门前有莲塘,俗称葫芦湖,上架一孔汉白玉石拱桥。过桥即是长廊。养云轩是随慈禧来园时嫔妃、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

听鹂馆,在万寿山前山西部。内有两层戏楼一座,在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前,这里是慈禧太后听戏的主要场所。馆内古柏参天,馆外有杏树和翠竹。听鹂馆现为听鹂馆饭庄,经营仿清宫廷菜肴,内设贵寿厅、福寿厅、寿膳厅等十个餐厅。

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两层石舫,长96米,上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焚,光绪重建时改为木制仿西洋大理石舱楼,并在石舫两侧加造明轮。石舫西北为小岛,岛上原有西所买卖街,两岸仿扬州瘦西湖景色。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苏州游历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时未修复,1988年复建。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为铁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层楼阁,高41米,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阁内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毁,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东北角,在万寿山东麓,此园是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时,看了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园林之美。谐趣园原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十七孔桥兼有苏州宝带桥与北京卢沟桥的特点,桥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共544只,各石狮威猛凶武,形象生动。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