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木质沉船)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古船长约38.1米,宽约9.9米,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已探明有31个舱室2022年11月21日,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超600件水下文物入库清理。古船出水后,将被运往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11月25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奋力轮”和四艘拖轮的护卫下,来到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安家”,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中文名长江口二号古船
清代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东北部横沙浅滩水下
古船介绍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其遗址位于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东北部横沙浅滩水下,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古船长约38.1米,宽约9.9米,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已探明有31个舱室。其中载有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铁锚、棕缆绳、滑轮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书“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打捞工程
普查工作
2011年起,上海市文物局启动了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域里探寻水下文化遗产。
2015年,在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随后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开始打捞
2022年3月2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上海正式开始打捞。同时,“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据悉,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决定选址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充分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来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
2022年4月12日,“奋力”轮船坞铺龙骨合拢。5月26日,下水出坞。虽然遭逢疫情爆发,却仍比预定日期提前近一个月,7月15日正式完工交付,驶抵上海。
2022年6月1日,在国家文物局专业指导和上海海事部门支持下,承担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的主作业船“大力号”经过充分准备,离港开赴作业现场,正式吹响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海上作业复工号角。此次主作业船“大力号”出海作业,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已全面恢复。6月下旬,完成古船多波束精细扫测,明确了弧形梁端板沉放位置并预先挖掘了2条长20米、宽1.3至3米、深度超过3米的端板沉放沟,为后续整体打捞端板沉放施工排除了潜在的障碍。
2022年7月5日,在古船遗址现场,“大力号”高质量完成四根定位桩的沉桩,经定位人员勘测,定位桩垂直度小于0.5%、绝对位置误差小于31厘米,绝对位置和垂直度均达到设计要求。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工作圆满完成。7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完成古船遗址现场预处理阶段工作后返港。7月15日,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定制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在南通制造完工,驶回上海交付。“大力号”和“奋力”轮先后到达回港,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最核心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整体打捞迁移。9月6日,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批经过清理和初步考证的出水文物。这些瓷器多为贸易交流瓷。9月,“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驶离停泊码头,起航前往“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现场,迄今全球规模最大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海上施工。
2022年11月15日,从上海崇明区获悉,根据多方提供的信息,位于横沙岛东北部北港航道水下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即将完成整体打捞迁移。在崇明海事局等部门“保驾护航”下打捞的古船,即将重见天日。
打捞出水
2022年11月21日凌晨,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率先破水而出。在正式迎接古船到来之前,船厂做着一系列准备工作。
入坞仪式
2022年11月25日,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运输设计建造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装载着古船平稳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入坞仪式在杨浦区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毛麻仓库举行。经过近2个小时工作,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地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这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出水文物
绿釉杯
绿釉杯底有“同治年制”篆书款识
景德镇窑于明代宣德年间始烧绿釉瓷器,至清代早期又引入欧洲技术,创烧出一种‘西洋绿色器皿’,釉质上与传统绿釉有所不同,并且是通过吹釉的方法施釉。这件出水绿釉杯因长期受海水腐蚀,微呈褐色。但它自带的上海开埠之初中外文化交流印记,却依然鲜明。绿釉杯底有“同治年制”篆书款识。
二甲传胪图杯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的“二甲传胪图”杯寓意金榜题名
清同治景德镇窑粉彩“二甲传胪图”杯显得格外古色古香。这件粉彩杯,杯身描绘着两只螃蟹张开蟹钳夹着芦苇行走。专家解读称,两只螃蟹,寓意“二甲”;芦苇则谐音“胪”。在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殿试第四名被称为“传胪”,寄托着当时人们对“金榜题名”的殷切祈愿。
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
水下考古队伍还发现了一只体形硕大的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这个瓷瓶高达60厘米,丰肩鼓腹,两侧有双狮耳饰,瓶身上以青花绘有松下高士图。专家解读称,这种款式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多用于陪嫁妆奁,民间俗称“嫁妆瓶”。令人惊喜的是,当考古人员一层层清理和收集瓶身里面厚厚的淤泥,准备用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时,从“嫁妆瓶”里又连续取出了共计50只青花团龙纹杯。
技术设备
打捞技术
由于长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此次水下沉船打捞无法使用“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法。据悉,上海将采用前所未有的创新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该技术特别结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同时,这些技术也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
打捞设备
为确保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全、完整地完成整体打捞迁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创造性地设计出一条全新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并命名为“奋力”轮。2022年3月10日,“奋力”轮在南通开工建造。“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船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这种设计可以直接将古船从海底提升至“奋力”轮中部的月池之中,并运输卸载到上海船厂1号船坞,仅用一条船就可完成原本需要3条船才能完成的提升、运输、进坞三项任务。集提升、运输、进坞、卸载于一体的“奋力”轮,月池开口如同“袋鼠妈妈”的口袋一般呵护古船船体、属具及船载文物,对之后同步进行的考古发掘及文物展示利用工作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为今后同类型整体迁移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树立了整体迁移技术的新模式。
生物考古
一把稻壳锁定古船“年龄” ,生物考古揭秘“长江口二号”。
据了解,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科学家团队正对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壳进行碳十四测年和古植物DNA研究。据此,研究人员可以判断稻壳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验证出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年龄”;并根据稻壳DNA大致推测其产地,结合瓷器的窑口,推测长江口二号的上货港口。这是我国国内首次将分子水平的生物基因研究技术应用于水下考古领域。
2022年11月25日,备受关注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入住位于杨浦滨江的“新家”,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长达数年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任务,才刚刚开始。
价值意义
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将根据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案,围绕古船遗址形成过程、建造技术、航线等课题展开全方位研究,最大程度地发掘古船的科学、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
1. “长江口二号”如何浮出水面?古船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入坞,“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家!·澎湃新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