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米友仁简介)
米芾、米友仁的山水艺术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博士,曾官居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世人称之米南宫、“米癫”。米芾才华高妙,精鉴赏、喜收藏、爱石艺、有洁癖。其书法俊逸豪迈,与蔡襄、苏东坡、黄庭坚并列“宋四家”,尤其是行书被明代鉴赏大家董其昌推崇为“宋朝第一”。宋徽宗对米芾极信赖,“芾常为西园雅集座上宾”府中书画皆由其鉴定真伪。米芾著有《书史》、《画史》等多部文集,其在绘画上体材十分广泛,人物、花鸟、山水、松石皆能,尤其是山水画别开生面,创“米氏云山”,对水墨山水的发展影响巨大,是北宋山水画变革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书画成就照耀古今。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米友仁简介)
米友仁(1086-1165年),字元晖,世称“小米”,米芾长子。官至南宋兵部待郎、敷文阁直学士,居润州。工书善画,承其父法,稍加己意,略有所变,宏扬了“米家山水”画法。在书画上成就斐然,亦精通书画鉴赏。
米芾学识渊博,精于鉴赏,对历代山水画的优劣了然于胸,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峰峦叠嶂的北方山水,对王维、董源的绘画观念极其推崇,追求“平淡天真,不装巧饰”的境界,注重主观情绪的渲泄,强调“借物写心”,善于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以达到新的趣味。他融合王维的“水墨晕染”、王洽的“泼墨法”以及董源、巨然的“淡墨轻岚”,“删其繁复”(董其昌),根据自已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云树掩映、峰岚变幻的景致。突破前人藩篱另辟蹊径,创“落茄皴”的新画法。且绝不以绢作画,只在生宣上创作,以发挥水墨积、渍、泼、破、干、湿相互作用的效果,推动了水墨的综合运用。米芾自谓:“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塵格者,固信笔为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出塵格”是对高雅格调的追求,所以“米氏云山”总是透出一股清雅淡泊的趣味。“信笔为之”是运笔不拘常法,不事绳墨,纵放简逸的笔墨写意。“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是不求对客观对象的精细描绘,惟传达自然山川之意趣、神韵,故而“米氏云山”神似胜于形似,极具特色。米友仁将其父的艺术理念进一步发展,並通过长期的探索将“米家山水”推向更精致的高度,自称为“墨戏”。王克文先生认为这种“墨戏”的画格反映了文人画家以为这种艺术追求高于“格法形式”、“精丽巧整”的画风,不拘成法,欲达到更能反映重意致的抒情气息。明代董其昌称:“山水至米又一变。”意思是说山水画技法到二米带来了突破性的一次变化。孙祖白先生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艺革新思潮的一种反映,米氏水墨渲染的写意画格,对开启后来文人画有相当的影响。
米芾的传世作品不多,有:《春山瑞松图》、《翠微深处图》、《云山寒林图》、《云山图卷》、《云起楼图》。一些作品为明、清人仿制,真伪存疑。但这些作品能反映出米芾作品的面貌。朱友仁传世作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卷》、《郭升归鱼图》、《远岫晴云图》、《云山图卷》、《云山得意图》,真实地反映出“米氏云山”的面貌和水准。
米蒂《春山瑞松图》水墨纸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确信为米芾真迹。
《春山瑞松图》是一幅一尺见方描绘江南丘陵地域的小品。近景一条山野小径穿插在土岗之间,消失于大雾之中,岗上数棵松树昂首挺立,相互顾盼呼应,造型奇拙苍古,远处松林迷幻,松树墨色近浓远淡拉开了空间距离,岗下缓坡空亭静置,前方大片空白显现出云雾奇幻飘渺,远处数峰阵列,峰峦叠翠。主峰左下角若隐若现,将近景与远景牵连起来,画面呈“C”字型构图。我们大约能从这些景物的造型和画面的意境看到米芾那恃才傲物的个性。宋高宗赵构题赞曰:“天钧瑞木,得自嵚岑。枝蟠数万,干不借寻。怒腾龙势,静奏琴音。凌寒郁茂,当暑阴森。封以腴壤,迩以碧浔。越千万年,以慰我心。”
由于米芾真迹较少,我们难以深究米芾画艺的精绝,但可以通过米友仁的作品发掘“米氏云山”的特色和笔墨技巧。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水墨纸本,纵19.7厘米X横289.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奇观图》系米友仁的代表作之一,此卷是典型的“米氏云山”长卷式构图。画面描绘了绵延千里的秀美江南,用淋漓水墨表现出江上云烟变幻的奇境,追求的是烟雨濛霏中自然界幽远的特殊韵致。左起,近处林岸烟树迷濛掩映着房舍,寺塔似隐似现,背后淡墨远山如柔纱遮面,迷离幽远。向左延伸,笔调一转,对岸露出清晰真容,高岗层层,起伏跌宕,沙渚数重,坡脚处丛林迷幻,房舍错落隐藏其间,白云云舒云卷在山间慢慢飘移,映衬出连绵群山,层层叠叠。主峰立于画面中部,周围群山环抱……如此峰峦复峰峦,树丛叠树丛,漫漫长卷随云气、雾气弥漫开来,不断变幻明灭,最后烟云诵动流向天际,展现出无限境界。
米芾《翠微深处图》(传)
米芾《云山图》(传)
米芾《云山寒林图》(传)
米友仁《云山墨戏图》
米友仁《郭升归渔图》
米友仁《远岫晴云图》
“米氏云山”最为典型的技法,就是用“落茄皴”来表现春夏之季雨后、晓霁之时的南方的自然山川云烟升腾的奇幻之景。具体方法是:
1、以淡墨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近景坡石、中景山峦的轮廓和脉络,及点景的桥梁、房舍等景物,树木根据位置的远近用浓淡不同的墨色以没骨法写出树杆和树技(浓蔭树枝要简练,枯枝树技枝头略繁)。完成画面的布局。完全放弃皴、擦的传统步骤。
2、用圆混凝重、墨色变化的横点(也即“落茄点”)错落排布,连点成线,以点代皴,积累成片。但要显现脉络,有叠翠之感,才能在规整中求变化。依据意境的需要,针对虚实变化,运用积、渍、破、泼、干、湿並用的方法处理画面效果。“落茄点”就如画树点叶法中的大混点,先用羊毫或兼毫笔蘸淡墨(水份不宜太多)然后笔尖蘸浓墨略点压,使墨色自然融合,沿山脉依次排点至墨干,再调墨,如此反复为之。要利用笔毫的弹力顺势点开,运笔手腕灵活,沉稳轻松,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排点在山脉和山凹处浓墨提浓,云烟变幻处和山脚处变淡。
3、以中锋淡墨画出勾线云,墨色亦有微妙变化。根据云气升腾变幻之势为之,讲求虚实变化,要有隐现飘渺之态。
4、干笔渍染近景坡石、分出明暗、远近。
5、将画用清水打湿,待将干时晕染并画出远山。干湿的时机不同,虚实的效果也随之变化,根据意境的需要可多次晕染,但注意生宣上画云山,不宜染的次数过多,以免模糊太甚,破坏纸质。多摸索才能精妙。
“米氏云山”作为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革新与创造意义的经典图式,是山水画中的一股清流,在技法上和气韵上都独具特色。自然平淡的画风,使山水画多了一些“文人墨戏”的意味,划时代的确立了文人画的审美视角和情感意境,后世画家高克恭、方从义、黄公望、倪云林、赵孟頫、董其昌及清初的“四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从此文人画常盛近千年,至今遗韵犹存。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