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忆秦娥娄山关原文朗读视频)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忆秦娥娄山关原文朗读视频)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写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忆秦娥娄山关原文朗读视频)

这首词写的是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后,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娄山关介绍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原名娄珊关、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义董酒厂。作为黔北第一要塞,娄山关景色秀丽,峭壁绝立,是众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毛泽东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关声色。

历史背景及人物介绍

娄山关的第二次战斗发生在1935年2月。二渡赤水后,红军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红军长征史》记载,这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所取得的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特别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气焰。

在红军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即兴填词《忆秦娥·娄山关》。但实际上,数十万敌军仍然尾随其后。前方还有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在等着红军。后来毛泽东在这首词的自注中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也是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形象地寄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和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

他的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他的诗词凝结着无穷的中国力量,包括:人民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真理的力量,道路的力量。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它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磅礴力量。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