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九年是哪一年(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则徐抵达广东)
▓冯德祥
邓旭,万竹园邓氏第一人
康熙九年(1670),甘肃洮岷地区大灾,正在那里任洮岷道副使的金陵人邓旭,勉力投身荒政(勘灾和赈灾),救人无数,深受百姓拥戴。但邓旭却深感官场之累,荒政结束,决然辞官还乡,回到门西万竹园。
>道光十九年是哪一年(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则徐抵达广东)
万竹园原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五世孙徐天赐所建,后传给三子徐继勋(也有说是徐达七世孙徐邦宁的庶子所建)。万竹园最早时规模浩大,仅竹子就有万株,面积达到两三顷。明正德到万历年间,徐氏家族的园林处于鼎盛时期,万历以后至明末,徐氏家业逐渐颓败,园林也开始倾圮,万竹园也陆续被分割、易主,于是又派生出一些新的园墅。
万历年间迁徙门西、在万竹园附近筑遁园隐居的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提到:“万竹园,在城西隅,地大,皆种竹,今为王计部、张太守、许鸿胪分有之”,说的是万竹园在万历时已被分成三块:曾任南京户部尚书的王尧封的佚园、曾任台州知府的张文晖的辉园、曾任南京太常少卿的许长卿的新园。进入清代,徐达后人彻底失去爵位,园林更加频繁地易主,邓旭的这处园子,就是几经辗转变更后的万竹园。
清末《金陵城西南隅街道图》中的万竹园(陈作霖《凤麓小志》)
邓旭(1609—1683),祖籍福建,远祖邓肃(1091—1132)是北宋名臣,太学生。邓肃直言敢谏。宋徽宗时,邓肃反对朝廷从民间搜刮奇花异石,以诗谏阻花石纲,又对徽宗大兴土木、广建楼台殿宇发表不同意见,遭到徽宗斥责,被清出太学院。靖康之变后,邓肃扈送宋高宗南渡到临安,终因“屡陈时政,与执政牾”,“乃罢归”,迁居到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
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
明初,邓肃一支后人从明月湾迁到安徽寿州(今寿春)。明崇祯末,邓旭又作为寿州邓氏中一支迁到南京,卜居在万竹园。顺治四年,邓旭考取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顺治八年,任江西省乡试正考官,后来任甘肃洮岷道副使。
邓旭回到万竹园,重归读书课子、诗书传家的生活。邓旭好游历,喜读书,好诗文,诗多名胜题咏,写有《林屋诗集》。邓旭有书万卷,他在万竹园里建起青藜阁,作为藏书楼。邓旭以诗文会友,常与名士往来交集,当时的诗坛盟主钱谦益,大学者、大收藏家徐乾学等,都对他非常尊崇。
时任扬州府推官的王士祯(1634-1711),也是享誉文坛的诗人和文学家,他比邓旭小25岁,但邓旭对他非常敬重。1664年夏,王士祯从扬州来到南京,邓旭闻讯,专门请王士祯到万竹园,陪他在门西游览。
王士祯《游瓦官寺记》里记载,那天正要出门,忽然狂风大作,天降暴雨,秦淮河水上涨了两三尺,河边的柳树随风不停地摇曳,但俩人还是“御风以往”。先是游览了凤游寺(上瓦官寺),然后去看了寺左边的凤凰台遗址,那已是一个高丈许的土阜,后来去了下瓦官寺,发觉下瓦官寺规模虽比上瓦官寺小,但环境远比上瓦官清凉幽静。在下瓦官寺,看到了一幅唐幡,据说是武则天留下的锦裙。边游览,边有邓旭的陪伴解说,使王士祯对为何会有上下瓦官寺、凤凰台为何已不能远望、瓦官寺的“三绝”有更清楚的了解,王士祯对为瓦官寺作维摩壁画的顾恺之尤其倾心,感慨道:“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游览毕,又进万竹园茶叙。“园与寺邻”,万竹园的位置在下瓦官寺南边。两人先在青嶰堂里饮茶,尔后来到奏伎堂一侧,看见了面前的修竹万枝,流云在竹林上空翻飞,林间鸟叫蝉鸣,欢闹不止。青嶰堂前有半圆形的池塘,水面烟雾升腾。邓旭告诉王士祯,每天傍晚时分,池子里必会生出氤氲的水气。登上青藜阁向远处望,只见风雨过后,天空白练如洗。俩人忘年相交,初见竟如故知,相处了四五个时辰,意犹未尽,又约好次日去西园观赏六朝松石,才分手相别。
邓旭,万竹园邓氏第一人。自邓旭始,万竹园又开始走向兴盛。
邓廷桢,邓氏家学的传接人
乾隆四十年(1775),邓旭的六世孙邓廷桢在万竹园降生,此时万竹园已经历康熙、雍正两朝,邓旭离世也已92年。
邓廷桢秉承家学,幼时即苦读经书,学诗词书法,16岁中秀才,次年入钟山书院学习。此时的钟山学院正由姚鼐主持,处在鼎盛时期,姚鼐是著名的桐城派文坛领袖、经学大师,学院的教谕是姚鼐极其推重的毛俟园。邓廷桢直接师从毛俟园,攻读经学和文学,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南京著名方志学家、文学家甘熙曾在《白下琐言》里引用胡心斋的话说:“邑人士从游者多所成就,邓嶰筠制军(邓廷桢)其尤著者也”,说南京的学子跟从毛俟园学习的多有所成就,尤其以邓廷桢最为知名。胡心斋是邓廷桢钟山书院的同窗,也是甘熙的老师。
邓廷桢(1775-1846)
嘉靖五年(1800),邓廷桢中举,次年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官职。此后,他担任省城乡试或京城会试的试卷校阅官,后赴任宁波知府、榆林知府、西安知府、湖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安徽巡抚等职。他在安徽当巡抚10年期间,体察民情,勤于政事,安徽境内一片太平。
人们最熟知邓廷桢的,是他禁毒销烟、抵御入侵的爱国事迹。道光十五年(1835),邓廷桢擢升为两广总督。当时广东沿海吸食鸦片成风,白银外流,已成大害。邓廷桢到广州后禁止英人贩卖鸦片,驱逐运载鸦片的英国趸船,与提督关天培整顿海防,加强守备。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也来广东禁烟,邓廷桢与他同心携手,缴获销毁了英人的全部鸦片,严办走私贩卖鸦片的贩子,用武力对付英国商人,屡战皆捷。道光二十年(1840),邓廷桢到任闽浙总督,买来14门西洋大炮,将炮墩筑在海滩,架上大炮,又在胡里山安装多门铁炮,多次击退来犯的英国舰船,同时招募水兵,将商船改造成舰艇出海巡逻,又驻兵泉州,募兵训练,加强海防力量。
虎门销烟画作
道光二十年(1840)9月,在禁烟抗英斗争中建立了卓著功勋的邓廷桢和林则徐,受人诬告,被道光皇帝同时革职,又一同发配到新疆伊犁。
道光二十三年(1843),邓廷桢被召回,任甘肃布政使,这也是他先祖邓旭曾做过副使、赈灾救民的地方。他在任上亲自勘查荒地,从洮州、陇县,经银川到酒泉,查出可耕地19400多顷,全部收为国有。为了不致土地荒芜,他还制定了将荒芜田地招人开垦、进行赋税征收的制度。道光二十五年(1845),邓廷桢任陕西巡抚,代理陕甘总督,在任上平息匪乱,保证了各民族百姓生活安宁。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府上去世。
邓廷桢是抗英禁毒的战将,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自幼得益于万竹园邓氏的家学,受益于钟山书院的培育,即使在繁忙的公务中,研究学问也从不中断。他善诗文,尤其精于音韵,作品有清刚之气。道光十九年(1839)中秋节之夜,邓廷桢在林则徐和关天培陪同下,登上虎门沙角炮台巡察海防,面对粤海的“西风冷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感慨万千,填下一阕《月华清·中秋月夜》:
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与瑶阊,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角、蛩惊蛟睡。秋霁,正三人对影,不曾千里。
邓廷桢用岛屿、舟棹、月光、海天等意象,展现出一幅壮丽的虎门海口中秋夜景,境界清空高朗,同时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怀、报国之志,风格洒脱豪放。
邓廷桢一生著述颇丰,所著笔记和诗词有《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石观斋诗抄》、《双砚斋词话》、《青嶰堂文集》、《金陵诗证》、《金陵词钞》等。他还工书法,擅写小篆及楷、行诸体,尤以小篆最精。
邓廷桢书法
邓廷桢曾说:“书生作宦终非俗,名士传家例有诗”,他承接“黾勉家学”的邓氏家风,勉励后人以先祖邓旭和远祖邓肃为楷模,以德行和文品传家。道光三年(1823年),邓廷桢曾抽空回到万竹园,亲自整理已经失散的邓肃的《栟榈集》钞本,连同邓旭的《林屋山人集》,托付给著名方志学者和藏书家甘熙,请他代为校勘。甘熙发现《栟榈集》“讹脱最多”,于是从《宋诗钞》、《宋元诗会》、《宋百家诗存》等史料里“搜补以成足本”,最后交付刻印完成。
邓廷桢通过对先人文献的整理和刊印,意使先人的书香传世,让后人不负先德,励志效法。邓廷桢在外任职时,让妻子在家负责“将经史课诸儿”,又请在钟山书院读书时的同窗好友、被称为姚鼐“四大高足”之一的管同,为儿子们授课达六年。在邓廷桢的操持下,万竹园内邓氏族人“幼承家学,即好倚声”,学风浓郁,唱和不断,使得自邓旭以来,一个享誉金陵的诗书世家得以在万竹园延续。
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这样描述当时万竹园的“旺气”:
邓氏族人坚守诗礼传世、科举兴家之道,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报效国家的贤能和才俊。
邓廷桢有五个儿子:邓尔恒、邓尔颐、邓尔咸、邓尔晋和邓尔巽。
长子邓尔恒(1808—1861),道光十三年进士,被选入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湖南辰州府知府、云南曲靖府知府、云南布政使。在边疆平叛、剿匪屡有声绩,后升任陕西巡抚,邓尔恒清廉刚正,原巡抚徐之铭贪脏枉法,怕邓尔恒到任后察觉其罪行,于是派人在途中将邓尔恒杀害。后朝廷授邓尔恒谥号“文慤”。
邓尔恒的长子邓嘉纯(1838—1906),字笏臣,光绪六年庚辰(1880)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任处州(今丽水)知府。史料介绍邓嘉纯为政经历不多,但其在词学界的声望很高,有词集《空一切庵词》问世。著名词人、中央大学教授陈世宜说:“吾乡擅六朝烟水之胜,二百年来词人辈出……词学相承之族,则有若邓氏,自嶰筠而子久,而笏臣、季垂,而诵臧、正闇,凡四世。”嶰筠即邓廷桢,子久即邓尔恒,笏臣即邓嘉纯。
邓嘉纯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的快报
邓尔颐(1810—1860),邓廷桢所生,后过继给弟弟邓廷樑。邓廷桢继流放伊犁时,邓尔颐贴身照应,后来成为国学生,任过云南赵州知州、山西吉州知州、绛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女儿邓嘉祥(1831—1895)是赵烈文(1832—1895)夫人。赵烈文,大藏书家、经学家,是受曾国藩器重的幕僚。
邓尔咸(1818—1860),是邓廷桢的三子,国学生,做过安徽候补知县。
邓尔咸的儿子邓嘉缜(1845-1915),五岁时适逢战乱丧父,成了孤儿,小小年纪便侍奉母亲离开万竹园,辗转山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直到1864年才返回金陵。他贫苦励行,同治九年(1870)获优贡,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母亲去世后,先后赴贵州、台湾、湖北、徽州、奉天任职,后退职寄居北京、天津。邓嘉缜承袭邓氏词学,著有《晴花暖玉词》二卷。
邓嘉缜(1845-1915)
邓嘉缜是一位爱国词人,1895年,因甲午战争失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当时在台湾嘉义任职的邓嘉缜被迫离开台湾。他在一阕《水龙吟》里,用“推襟送抱”形容清廷的卖台丑态,用“才温又冷,将抛还恋。何处补天,共谁斫地,江流难转”,发泄了内心的积愤和无奈。
邓邦述为刊印父亲邓嘉缜《晴花暖玉词》作的序
邓尔晋(1821—1860),邓廷桢的四子,道光己酉科拔贡,浙江候补知府。咸丰十年在丹阳殉难,诰授中宪大夫。
邓嘉缉(1845-1909),邓尔晋的儿子。清同治十二年优贡生,后来做两江总督周馥的幕府。邓嘉缉非常敬仰姚鼐,虽然未得亲授,但文章诗词以桐城派为师,学问与同时代蒋师辙齐名,曾参与编篡《临朐县志》,著有《扁善斋文存》、《扁善斋诗存》。邓嘉缉与愚园的主人胡恩燮常有往来,光绪四年(1878),为愚园写了著名游记《愚园记》,盛赞夏日愚园的美丽风光。
邓廷桢的第五个儿子邓尔巽,生于1832年,卒年不详,做过贵州贵西兵备道,被朝廷诰授中宪大夫。
邓廷桢以后的时代,社会动荡,战乱不止,邓氏族人不可避免地被潮流裹挟,遭受劫难,万竹园也在“兵燹以后,已荡为瓦砾场矣”(徐寿卿《金陵杂志》,1908)。及至清末民初,动荡加剧,邓氏后人更是四散离走,天各一方。但即便如此,邓氏后人依然守护着家族的黾勉家学之风,传承着邓氏书香清气,走出了如著名诗人、大收藏家邓邦述,著名词人、书法家邓邦达,著名散文家邓邦康(女),著名历史学家、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史学教授邓之诚,民国时期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和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纺织工业厅副厅长的邓邦逖等一批才俊。
邓邦述书画扇面
邓氏后人的经历,邓邦述最具有代表性。邓邦述(1868—1939),17岁随父亲邓嘉缜入黔并在省城读书。光绪十五年,22岁的邓邦述与大藏书家、外舅赵烈文的四女儿完婚。在赵家,他看到了大量图书,由此也激发了他藏书的热望。光绪二十四年,邓邦述中进士,成为湖北巡抚端方幕僚,1905年,随同端方往欧美考察宪政,回国后即参与新官制的厘订。1907年,署理吉林省交涉使,宣统二年(1910),任吉林民政使,民国元年奉派为东三省盐运使,后即行去职,应《清史稿》总编赵尔巽聘为清史馆纂修。
1921年,邓邦述举家迁到苏州,居侍其巷。他以邓廷桢手书条幅“大海有能容之度,明月以不满为怀”为座右铭,立志继承家学传统。他倾心收集书籍,不惜高价搜购善本,所购宋元刊本、抄本达万余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获得宋本《群玉诗集》、《碧云集》两部唐人诗集,遂给自己的藏书楼取名“群碧楼”,之后又得到孟郊、贾岛两集的明刻本,寓“郊寒岛瘦”之意,给藏书楼又取名“寒瘦山房”。邓邦述专事著述,编有《群碧楼善本书录》六卷、《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七卷,另有《双沤居藏书目初编》稿本一册,《群碧楼书目》初编九卷。
邓邦述《群碧楼诗抄》(局部)
在多年的藏书生涯中,他爱书如命,欠下巨债,达到“贫不自给”的地步,最终陷入穷困,不得不逐渐将藏书出卖。1927年,他面对巨债已无力回天,将藏书的一半以四万五千元的价格卖给上海书商,其家人又在他去世之后,将剩下的名家钞本、校本分别出售给苏州集宝斋和北京景文阁、东来阁、文殿阁四家书铺。到1940年,邓邦述毕生藏书已全部散尽。
逆境中的邓邦述,依然有着强烈的“世守缃帙”意识,刊刻了曾祖父邓廷桢的《双砚斋词抄》、伯父邓嘉纯的《空一切庵词》和父亲邓嘉缜的《晴花暖玉词》,“汇为家集,用以贻当代作者以示子孙云。”
邓邦述刊刻的邓廷桢的《双砚斋词抄》、邓嘉纯的《空一切庵词》和邓嘉缜的《晴花暖玉词》。
1924年,邓邦述来到门西万竹园,他在业已破败的故居前来回徘徊,家族的情结久难放下。最终,他长叹而去,写下《过万竹园旧居》一诗,诗里“秘阁青藜列万签,古香喷纸透疏帘”,成为他对万竹园永久的念想。
950年代,南京第一棉毛纺织厂在城西南地块筹建,万竹园最后的主人——邓廷桢的五世孙邓佐,举家迁至学智坊10号。至此,万竹园彻底无存,仅留邓氏家族宗祠的石刻残碑五块,这五块残碑由于被邓佐小心镶入居住的墙壁里,方得到妥善保存。
邓廷桢六世孙女邓洁,在学智坊10号住地接受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人员采访。小楼摄
从邓旭,到邓廷桢,到邓氏后人,邓氏家族在万竹园生息繁衍了近三百年,黾勉耕读,世代相承,成为著名的金陵文化世族。从万竹园走出来的一个个邓氏贤能和俊才,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历史当会铭记。
王士祯:《游瓦官寺记》
甘熙:《白下琐言》
梅曾亮:《陕西巡抚邓公墓志铭》
于静:《南京历代名园》(南京出版社)
袁美丽:《清代金陵邓氏家族词学传统的传承与衍变》
杨献文:《邓廷桢家族宗祠碑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