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主人公(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作者按:

历史文化遗址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如果要选择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代表中国的城市,我首选洛阳,这是一座古韵悠悠、底蕴厚重的历史古城,有5000千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城市史、1500年的建都史。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源头,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

人们常说,“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难怪司马光曾由衷地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这是当代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爱好者,本人到洛阳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洛文化。现特整理出散落于田间地头、藏匿于街头巷尾或鲜为人知的洛阳历史100个遗址系列,以期为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助一臂之力。今天推出洛阳100个历史遗址系列之六十七:程门立雪遗址

程门立雪遗址

程门立雪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其发生的地点是位于伊川县鸣皋镇的伊川书院。故事的主人公是程颐、杨时和他的同学游酢。

《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这里说的程门,就是以“二程”为师的门下。“二程”即程颢(hào)和程颐(yí),程颢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字伯淳。称明道先生。程颐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字正叔。称伊川先生。二人同为北宋时期理学的创立者。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也因为他们都是洛阳人,其学说也称为“洛学”。

据史料记载,时年已年满四十岁的杨时,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天一天,他与他的同学游酢到洛阳拜见程颐。

杨时字中立,福建人。史书记载他“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宋神宗熙宁九年,杨时中了进士。当时,二程在颖昌(许昌)一带讲学。许多人都去听他们大谈孔、孟。杨时当时正处于调官阶段,他就卸任了官职,不去赴新任,跑到颖昌听二程讲学,并以对待老师的礼节见程颢,二人相得甚欢。程颢很喜欢这个南方来的年轻人。杨时回乡,向老师告别的时候,程颢看着他说:“我的学说可以传到南边了。”四年后,程颢病死了,杨时听说后,在自己的内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把老师的死讯告诉同学。程颢也是非常挂念他的这个学生的。临死时,他把杨时转托给程颐,希望自己的弟弟能进一步指点杨时的学业,杨时就又成了程颐的学生。

游酢是福建人,比杨时小十岁,是程颢的学生,在学业上曾受到过程颢的提携。当年程颢做扶沟县令时,曾让游酢管县学的教育。

据民间的传说,两个人拜见程颐时,适逢午后。程颐由于年事已高,午后有午休的习惯。言谈中,程颐不知不觉就闭上了眼睛“假寐”睡着了。二人看到老师睡着了,就退出门外侍立,以行弟子之礼。这时,恰好天降鹅毛大雪。杨、游二人既没有离去,也没有出声,而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雪地里等待。程颐一觉醒来,看到门外的大雪已经有一尺深,杨时和游酢已经变成了“雪人”。

程颐深为感慨,特意写《立雪诗》以记之: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游杨托意远,夷然总不屑。

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

颗若非浮慕,久立在冰雪。

偶然成感兆,风格两奇绝。

正气终日互,吾道岂磨灭。

目前,在嵩县田湖的两程故里,仍保存有“程门立雪”碑。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