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境新趋势】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过关测试满分冲刺卷(B卷)(答案)

【新情境新趋势】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过关测试满分冲刺卷(B卷)(答案)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化学
【新情境新趋势】第三单元过关测试满分冲刺卷(B卷)
考生须知:
全卷共两大题,28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2.全卷分为卷I(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
卷 I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体验式试题)如图,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清水和红墨水,使其有较明显的分界面,将其中1支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浸在热水中的试管里的两种液体分界面模糊的更快些。该对比实验主要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 )
A.体积小、质量小
B.在不断运动
C.相互之间有间隙
D.随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2.下列图示为表示物质微粒的示意图,图中“ ”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其中表示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的示意图为( )
3.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4.(传统文化试题)《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中云雨形成的基本原理。下列有关“为云” “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B.下雨后空气潮湿,因为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C.地面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水分子体积变大
D.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及间隔变化实现的
5.(生活应用试题)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B.铁块很难被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
C.物体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6.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
7.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8.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氯气由氯原子构成 B.该反应中氢原子和氯原子都发生了变化
C.氯化氢分子是保持氯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氯化氢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混合物
9.(传统文化试题)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 B.8 C.14 D.20
1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X>Y B.核外电子数:X=Z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 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11.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②的粒子符号为Na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④中x可能为8
12.下列关于Mg、Mg2+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 C.Mg2+比Mg稳定 D.电子层数相同
13.(传统文化试题)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B.冰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C.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 D.雪融成水是物理变化
14.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原子大 B.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5.元素观、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繁多复杂的物质世界是由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的
B.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C.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
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种类不变
16.(传统文化试题)陆游在《村居书喜》中写道“花气袭人知骤暖”。“知骤暖”与“闻到花香”之间的关系是( )
A.温度升高,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B.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C.温度升高,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D.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17.(最新科技成就)我国“鹊桥二号”中继星使用镀金钼丝天线,搭建了地面与“嫦娥六号”的通信桥梁。如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钼的元素符号是Mo
B.钼属于金属元素
C.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D.1个M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4
18.(最新科技成就)意人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
N4约占空气体积的78%
B.N4是一种单质
C.N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由于N4与N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他们的性质相同
19.某粒子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该粒子为原子,则x=10+y
B.若x<10+y,则该粒子可能为S2-
C.若该粒子为原子且y≤4时,该粒子一定为金属元素
D.该粒子对应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
20.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B.③⑤化学性质相似
C.①④均表示离子 D.①②④为稳定结构
卷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0分)
21.(10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 氧元素     (2) 2个铁原子    (3)氢气______
(4) 2个氧分子______ (5) 3个钠离子______
22.(跨学科试题)(3分)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可以用变压吸附法。变压吸附法利用分子 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在吸附塔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可以使分子筛 重复使用。
分子筛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_____ (填字母)。
A.稀有气体 B.二氧化碳 C.氮气
(3)上述过程说明,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____________。
23.(10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ⅠA 0
1 1 H氢1.008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He氦4.003
2 3 Li锂6.941 4 Be铍9.012 5 B硼10.81 6 C碳12.01 7 N氮14.01 8 O氧16.00 9 F氟19.00 10 Ne氖20.81
3 11 Na钠22.99 12 Mg镁24.31 13 Al铝26.98 14 Si硅28.09 15 P磷30.97 16 S硫32.06 17 Cl氯35.45 18 Ar氩39.95
(1)从表中查出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
(2)写出1~10号元素中属于金属的元素符号:___________。
(3)符号“F”除了表示氟元素外,还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二、三周期各元素的排列规律,可以推测第四周期结尾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种类)。
(5)根据上述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Na、Cl B.O、S C.F、Cl D.Cl、Ar
24.(4分)甲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乙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甲中,铝元素的信息有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____。
(2)乙中,属于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3)乙中,与铝不属于同一周期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
(4)乙中,属于同一周期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5.(10分)A、B、C、D均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在1~18之间的常见元素。其中A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的;B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C2-与D3+的结构示意图均可表示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A    ,B     。
(2)C2-核内质子数是    ,D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
(3)写出A元素与C元素组成的一种纯净物的化学符号:    。
26.(4分)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1个甲烷分子是由      构成的,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
27.(10分)图6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
(1)在图6的空格处写上元素名称;
(2)该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
(3)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
(4)39.95代表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原子的质子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8.(体验式试题)(8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①改进后图Ⅱ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和图Ⅱ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
①按照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图Ⅲ和图Ⅳ所示的装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C C C B C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A D B D D B C A
二、非选择题:
21.11.(1)O ; (2)2Fe ; (3)氢气H2 ; (4)2O2 ; (5)3Na+
22.(1)物理 (2)A (3)减弱
23.(1)28.09 ;(2)Li、Be;(3)一个氟原子;(4)稀有气体元素;(5)BC
24.(1)Al ;(2)AD;(3)A;(4)BCD
25.(1)H; N ;(2)8;  (3)H2O(或H2O2)
26.(1)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氧原子、氢原子和碳原子
(2)都含有氧原子(合理即可);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分子种类改变(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结合成新的分子,合理即可)
27.(1)氩 ;(2)稀有气体;(3)三;(4)氩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 ;(5)18
28.【进行实验】烧杯甲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在不停地运动
【实验改进】长条形滤纸条上的酚酞点从右到左依次变红 ;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药品的用量较少(或节约药品); 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拓展延伸】图III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慢,图IV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快;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