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上之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作业(答案)

初中化学九上之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作业(答案)

初中化学九上之质量守恒定律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一定不变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一定是催化剂
D.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所以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2.化学反应是在微观粒子间进行的。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该反应过程中原子数目不变
C.乙物质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乙从液态变为气态化学性质改变
3.下列化学家与成就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道尔顿发现元素周期律 B.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论
C.门捷列夫创立分子学说 D.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4.19届杭州亚运会的火炬燃料零碳甲醇(CH3OH)是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是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而得,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废碳再生。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C.该反应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参加反应的甲乙微粒个数之比为1∶1
5.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为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下列有关炼丹术和炼金术的说法中没有科学道理的是
A.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
B.发明了很多化学实验工具
C.发明了一些用于合成和分离物质的有效方法
D.“点石成金”使“贱金属”变为“贵金属”,追求“长生不老”
6.如图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在密闭容器中用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密闭装置中一定质量的铁丝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
7.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现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红磷并点燃,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减小,压强不变 B.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增大,压强增大
C.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不变,压强增大 D.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减小,压强减小
8.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可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同时它能帮助降低体温对发热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另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关节疾病,也有疗效。依据下列信息,进行描述,其中合理的是

A.布诺芬是由C、H、O原子构成的
B.根据布诺芬元素组成情况预测其在人体内消化后容易生成HCl
C.根据布诺芬分子式预测:若将布诺芬充分燃烧,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每个布诺芬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O2)
9.银器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失去光泽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反应:4Ag+O2+2H2S=2X+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X是
A.Ag2S B.Ag2SO4 C.SO2 D.SO3
二、填空与简答
10.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宏观表现)
[2]范围:用于解释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3]因为化学变化中有些反应物会有剩余,所以“参加反应”和“反应物”不能等同看待。参加反应的那部分质量即减少那部分总质量,增加那部分就是生成部分。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4]微观解释: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 、 、和 均不改变,所以组成物质的元素的 和 不变,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总 不变。
化学变化中的“变和不变”:六个一定不变——原子三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总质量不变。二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和分子种类。二个可能改变——反应前后的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 。
原因: 。
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归纳:实验前用天平称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反应结束再次用天平称所得物质的总质量,比较质量变化。最好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天平才会平衡。当化学变化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时,实验要在 容器中进行(气球膨胀有浮力),计算时一定把气体质量计算在内,否则天平不平衡,质量不相等。变化前后质量如果增加,可能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气体质量。变化前后质量减少,可能是气体或者某物质扩散了。
12.用 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chemical equation)。
13.零碳能源一氨气
氨气(NH3)燃烧时生成水和空气中含有的一种气体,作为一种零碳能源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氨气很容易液化,将氨气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氨气是极易溶于水、无色、碱性的刺激性气体,对黏膜有刺激作用。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气是将氮气和氢气在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条件下,用铁作催化剂合成的。德国化学家格哈德 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的反应过程。如图是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催化剂)。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氨气燃烧时,除生成水外,生成的另一种气体是 ;写出一条氨气的物理性质: 。
(2)从微观角度看,氨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3)传统工业合成氨气中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14.下图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在C图中补充1个__________(填“A”或“B”或“C”或“D”)。
A. B. C. D.
(2)A到B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
(3)画出与一个氧分子有相同质子数的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三、实验题
15.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下图是初中化学常用于测定物质的组成的实验。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集气瓶里水的作用是 ;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
(2)实验二中①的实验目的是 ;
(3)实验二中向外拉注射器,观察到 ,证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4)用实验三所示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U形管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c、d两支试管容积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正极
B.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C.试管c中的气体先收集满
D.U形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E.d、c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小于1:2,可能是部分氧气溶解于水
四、科学探究题
16.兴趣小组对我国的太空舱制取氧气系统(其剖面如图所示)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I.多角度认识制氧原理电源
(1)太空舱制氧系统中电源A极是 极;将燃着的蜡烛放入b管收集的气体中,看到燃烧 。
(2)太空舱制氧气的反应可以用化学式表达为 ,反应过程中种类和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用符号表示)。
II.多措施提高制氧效率
【查阅资料】提高电解效率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强导电性、改变电解温度、设置超声波场等。
【讨论分析】
(3)用30%的NaOH溶液代替纯水进行电解,其目的是 。
(4)升高电解温度能提高制氧效率的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微粒 。
如图分别为两种不同条件下不锈钢电极表面的气泡直径分布情况图。
(5)气泡覆盖在电极表面使电解反应界面 (选填“增大”或“减小”),降低了电解效率。
(6)超声波振动能提高电解效率的原因是 。
五、计算题
17.为了测定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取10.0g石灰石样品加热至CaCO3完全分解,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下(假设杂质不反应):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10.0 10.0 8.9 7.8 a 6.7
(1)上表中“a”的数值为 ,10.0g石灰石样品中的CaCO3完全分解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3)请在坐标图中,画出t0~t5时生成CO2的质量变化图像。
(4)t0~t1,样品质量不变的原因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B D D D B D C A
1.B
2.B
3.D
4.D
5.D
6.B
7.D
8.C
9.A
10. 等于 最小 种类 数目 质量 种类 质量 质量
11.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天平不平衡 反应生成固体质量为参加反应的镁、氧气的质量和 不能 遵守 密闭
12.化学式
13.(1) 氮气 易液化或极易溶于水或无色或有刺激性的气体
(2)氨分子之间的间隔
(3)氢分子和氮分子
14.(1)B
(2)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3)
15.(1) 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空气污染 水倒吸入集气瓶并上升到刻度1处
(2)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A
16.(1) 负 更旺
(2)
(3)增强水的导电性
(4)运动速率加快
(5)减小
(6)气泡直径变小,不能阻碍电极与水接触
17.(1) 6.7 3.3
(2)解: 10.0g石灰石样品完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7.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0%。
(3)
(4)在时间段,刚刚开始加热,尚未达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