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高考生物学三年(2022-2024)真题精编卷(答案)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高考生物学三年(2022-2024)真题精编卷(答案)

高考生物学三年(2022-2024)真题精编卷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广东卷】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
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
B.3 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
A.1961 年到 2007 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B.2005 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 1.4 倍
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2.【2024·甘肃卷】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稳定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碳氧平衡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小、
5.【2024·安徽卷】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
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
A.热带雨林垂直分层较多、一般不发生光竞争
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热带雨林水热条件较好、退化后恢复相对较快
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
C.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
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
D.热带雨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循环相对封闭
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3.【2022·辽宁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
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6.【2024·广东卷】“碳汇渔业”,又称“不投饵渔业”,是指充分发挥生物碳汇功能,通过收
①光盘行动
获水产品直接或间接减少 CO2 的渔业生产活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践行“大食物观”的
②自驾旅游
举措之一。下列生产活动属于“碳汇渔业”的是( )
③高效农业
A.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 B.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
④桑基鱼塘
C.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禁渔 D.增加饵料投放,提高渔业产量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7.【2024·山东卷】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 6g/m2 和 30g/m2,
⑥秸秆焚烧
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4.【2024·北京卷】1961 年到 2007 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8【. 2023·湖北卷】2020 年 9 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
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于 CO2 过饱和状态。
生物学·专题十二 第 1 页 共 3 页
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 D.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以及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13.【2024·黑吉辽卷】下图为某红松人工林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此森林的初级生产量有很大部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分是沿着碎屑食物链流动的,表现为枯枝落叶和倒木被分解者分解,剩余积累于土壤。据图分析,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9.【2023·湖南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注: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包括净初级生产量和自身呼吸
10.【2022·广东卷】2022·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
消耗的能量。
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
A.E 是太阳照射到生态系统的能量
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B.E2 属于未被利用的能量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C.E3 占净初级生产量的 36%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D.E3 的产生过程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14.【2022·河北卷】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 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1.【2023·湖北卷】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
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
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
低丙二醛和 H2O2 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水杨酸能缓解 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
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15.【2024·河北卷】通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清淤补水、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
C.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
A.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低
12.【2022·江苏卷】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B.对白洋淀补水后,可大力引入外来物种以提高生物多样性
A.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C.种植水生植物使淀区食物网复杂化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B.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D.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
C.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三、非选择题
生物学·专题十二 第 2 页 共 3 页
16.【2023·辽宁卷】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
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
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迁徙鸟类对迁徙途中停歇、觅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是 、 和 。
(2)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辽宁滨海湿地停歇、觅食,形成“鸟浪”奇观。此时,该
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 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18.【2024·湖南卷】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脲酶活性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为研究不同施肥方
是 。 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组如下:不施肥(CK)、有机肥(M)、化肥(NP)、
(3)该地区迁徙水鸟还停歇、觅食于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 水田和养殖塘等人工环境,这说明保 麦秸还田(S)、有机肥+化肥(M+NP)、麦秸还田+化肥(S+NP),其中,NP 中氮肥为尿素,
护迁徙的候鸟,并不意味禁止 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 (填“提高” 麦秸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或“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 。
(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 (答
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17.【2022·辽宁卷】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的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 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 ,施用的肥料属于 。(1)碳存储离不开碳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 和 之间 M、NP 和 S 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 。 循环往复的过程。 (2)研究还表明,与 CK 组相比,S 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据图 a 分析,其原因(2)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 15 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 是 ;秸秆可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土壤微生物处于 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 。 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该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态足迹的原因是 。
(3)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图 1)。该工程应遵循 (答出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 ①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氮的循环效率
落中的 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②施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
③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有机肥比化肥更有效
④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促进有氧呼吸
(4)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 180.5kg·hm-2、芦苇阶段为
3367.2kg·hm-2,说明在 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5)图 2 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
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 ,原因是 。
生物学·专题十二 第 3 页 共 3 页高考生物学三年(2022-2024)真题精编卷
专题十二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 正确;松
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该信息,B 错误;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
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从而减少松树受到攻击,松树受到松叶蜂幼
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两者相互
合作,彼此也能分开,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 正确;通过该信息的调节使得松鼠、
松叶蜂、寄生蜂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D 正确。故
选 B。
2.答案:D
解析:热带雨林的生物组分较多,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不同高度的植物之间会
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A 错误;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回
复时间是不同的,虽然热带雨林虽然水热条件较好,但退化后恢复时间很漫长,
恢复难度很大,B 错误;热带雨林林下光线相对较弱,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
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C 错误;热带雨林物种组
成和结构复杂,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在热带雨林中,不需要从外界
获取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物质循环相对封闭,D 正确。故选 D。
3.答案:A
解析:①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②自驾旅游
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③④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
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
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⑥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
费且空气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故选 A。
4.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1961 年到 2007 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一直在上升,从未明显下
降过,A 正确;由图可知,2005 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为 1.4 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
容量 1.0 个地球的 1.4 倍,B 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
足迹,C 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
生物学·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6 页)
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问题时,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 正确。
5.答案:B
解析:细胞中碳元素的含量高于磷元素,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
转量比碳元素少,A 正确;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使部分磷留在无机环
境里,改变磷循环速率,B 错误;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可用于合成磷脂、ATP、
DNRNA 等物质,故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
正确;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 正确。
6.答案:A
解析:开发海洋牧场,发展深海渔业可获取水产品且不需要投饵,属于“碳汇渔
业”,A 符合题意;B 建设大坝鱼道,保障鱼类洄游、控制无序捕捞,实施长江
禁渔,均没有收获水产品,不属于“碳汇渔业”,BC 不符合题意;增加饵料投
放,不符合“不投饵渔业”,不属于“碳汇渔业”,D 不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即只能
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A 正确;生物富集指的是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
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具
有富集效应的金属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逐渐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
端,即营养级越高,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越高,B 正确;流入分解者的有机
物中的能量属于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一部分,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
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C 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
递减的特点,该稳定的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和输出,其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
量一定大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 错误。
8.答案:B
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低碳
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 正确;水生消费者利用有机碳的生理过程
为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碳,释放二氧化碳,会加速碳的排放,B 错误;湖泊
沉积物中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成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微
生物学·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6 页)
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
剧,C 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可提高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同时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提高有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可使光合作用
固定的二氧化碳增加,即有助于碳的固定,D 正确。
9.答案:D
解析:一体化保护会增加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
正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
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加注重生
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 正确;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物与环
境的关系,有助于降低生态足迹,增大生态承载力,C 正确;从根本上达到一体
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需要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原理,D 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
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
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
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等方面的作用。综上所述,C 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
降低丙二醛和 H2O2 含量,因此水杨酸能缓解 H2O2 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 正确;
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因此在胁迫环境下,苦
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 正确;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
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会沿
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因此,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
更高营养级,C 正确;苦草自身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镉的胁迫下,苦
草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D 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生态浮床的原理可知,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
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
生物学·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6 页)
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吸收水中的 N、P 等植物生长
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 N、P 及有机物质,此外,植物还起
到富集水中重金属的作用,A 正确;采取曝气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但是投放
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会导致耗氧量增加,B 错误;蚌、螺等底栖动
物作为初级消费者,主要摄食有机碎屑和藻类等,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
含量,C 错误;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
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
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
13.答案:CD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此森林的初级生产量有很大部分是沿着碎屑食物链流动的,
表现为枯枝落叶和倒木被分解者分解,再结合题图可知,E 为初级生产量(植物
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E1 为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自身
呼吸消耗的能量),A 错误;E2 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 错误;E3(18
×1010J·hm-2·a-1)占净初级生产量(50×1010J·hm-2·a-1)18×1010/50×1010
×100%=36%,C 正确;枯枝落叶和倒木被分解者分解 E3 的产生过程是微生物的
分解过程,该过程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D 正确。
14.答案:BCD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 错
误;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立体复合种植使食物链和
食物网更加复杂,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B 正确;该模式增加了物种
多样性,增加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提高了生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 正确;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分为上-中下地表四层,有
明显的分层现象,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 正确。
15.答案:ACD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加可引起水体富
营养化,清除淀区淤泥减少了该生态系统中氮和磷的含量,可使水华发生概率降
低,A 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从而导致淀区生物多样性降
低,B 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
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 正确;水中投放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益微
生物学·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6 页)
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循环,D 正确。
16.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季节性;物种组成
(3)开发和利用;提高
(4)食物
(5)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改造的自然滩涂给予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解析:(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群落
的季节性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
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季的“鸟浪”奇观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特点。决定生物群落
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3)由自然滩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养殖
塘等人工环境成为了迁徙水鸟的停歇地、觅食地,说明保护迁徙的候鸟并非是一
味地禁止开发利用自然滩涂,适度的人类生产活动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
性。(4)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可以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补充其在迁徙途
中消耗的能量,因此在鸟类迁徙通道的觅食地,影响各种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
键生物因素是湿地中的食物。(5)在辽宁滨海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对改
造的自然滩涂给予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7.答案:(1)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2)无氧或缺氧;低
(3)自生、整体;生态位
(4)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5)芦苇;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
速蔓延
解析:(1)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间循环往复的过程。(2)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 15
倍,其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厌氧条件,影响微生物的呼吸
作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下降所致。(3)“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
需要考虑当地环境条件和物种情况,考虑综合效果,因此应遵循整体和协调等生
态学基本原理。另外,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
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4)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
生物学·参考答案 第 5 页(共 6 页)
翅碱蓬阶段为 180.5kg·hm-2、芦苇阶段为 3367.2kg·hm-2,这说明在群落演替
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5)芦苇与翅碱蓬相比是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可水陆生存,因此对促进海
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比翅碱蓬高。
18.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NP
(2)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3)②③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将动植
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将有机物分
解为无机物,因此主要属于分解者;施用的肥料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
图 a 可知,与 CK 相比,M、NP 和 S 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
大的是 NP。(2)已知 S 组施用的麦秸未经处理,从图 a 的结果可以看出,与
CK 组相比,S 组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
量,导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
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这种利用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可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生存所需的生
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与水域的面积,导致生态足迹降低。(3)根据图示信
息,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脲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氮的循环效
率,①正确;施肥的方法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也存在差异,麦秸还
田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并可降低脲酶活性,②错误;为提高土壤
肥力,短期内施用化肥比有机肥更有效,因为使用化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的
速度和脲酶活性增大的幅度都最大,③错误;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增加土壤中
的空气含量,利于土壤中需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有机肥的分解利用,④正
确。
生物学·参考答案 第 6 页(共 6 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