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战(土木堡之战死了多少名将)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次兵败是大明从全盛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一个不小的疑问:大明以五十万大军何以败给了区区二万瓦剌军呢?事实果真如此吗?

五十万明军水分太大

>土木堡之战(土木堡之战死了多少名将)

土木堡之战(土木堡之战死了多少名将)

五十万这个数字在正史上没有记载,这也说明一点,其可信度并不高。要想弄清楚具体的人数,首先就要了解正统时期京师到底有多少驻军?因为明英宗亲征时准备匆忙,并未从外地调兵。关于京师的驻军人数,正史上是有较为明确的记载的。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329个“卫所”;明成祖继位时,兵员的数量又增加到493个“卫所”。按明制,一个卫所的数量在5600人上下,如此计算,在明成祖时期,全国的总兵力约为二百七十多万人。同时期,京城共有京营72卫,其兵力总数在四十余万,加上京畿八府又有二十八万,共计六十八万人。不过需要提出的是,京营的72卫主要是预备人马,那么驻扎在京师地区的正规军大致也就是京畿八府的二十八万。

宣德时期,朝廷制定了班军制度。何谓“班军”呢?即从宣德元年开始,朝廷每年定期从地方上抽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到京师备操。因为分春秋两季,每班八万人,由此得名“班军”。如果将“班军”算上,那么明英宗时期,京城能调动的数字大约在46万人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账面数字,明英宗带五十万军队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这又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自明成祖以来存在的兵员严重缺额的问题。

从宣德朝开始,兵员缺额就已经十分离谱了。以五军营为例,实际的兵员为十万人,可在宣德五年便因调遣和逃亡的原因,总兵力不及原额的一半,其他营的情况同样如此。到了正统初年,兵员缺额更加严重,有的营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明英宗亲征的军队人数大约为十五万人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前夕,五军都督府账面上应该有四十八万人,实际上只有一半即二十四万左右在岗。需要说明的是,这四十八万人还不全是战兵。早在洪武时期,为了弥补军饷的开支在各卫所实行屯田耕种,也就是屯田制。一般情况下,屯兵占七,守兵占三,要是在相对安宁的地区,这个比例则更高。

就已三分战七分屯来计算,这个数字是7万多人,加上班军8万和锦衣卫,明英宗满打满算能带上的只有二十万人左右。刚好,这个数字与《明实录》中记载的数字相当。

可这里还是问题,明英宗总不至于愚蠢到将京师全部兵力调出而不留一兵一卒吧?因为在此之前,明王朝边防形势恶化,已经分兵在京师附近加以防守了,毫无疑问,这又会削弱整体兵力。确切地说,跟随明英宗亲征的人数最多不会超过十五万。

即便如此,大明以十五万对战瓦剌军两万,居然一点便宜也没占到,还落了个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的下场。如果朱元璋在世肯定会认为这种情况已经算不上是惨败了,就算是十五万头猪也够瓦剌军杀上好几天的,此战之败无疑是军人和国家的最大耻辱。这种情况的发生本身就让人无法信服,唯一的解释就是瓦剌军的人数绝非两万。

瓦剌军数字被缩小,真实兵力让人惊讶

和明英宗不同,瓦剌部首领也先对南侵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从正统十四年七月之前就开始大规模动员。瓦剌是当时蒙古三部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据史料记载,瓦剌部共有四十四万户。有人不仅会问,四十四万户这个数字也不高吗。其实不然,蒙古的兵制和大明不同,他们根据战事的大小,往往采取的是“每户抽一”或是“三四户抽一”的方法。

也先这次南侵本意并非是要和大明决一雌雄,更不会有一统中原的想法,而是为了取得同明政府同等的政治地位,同时通过劫掠补充部落的物质储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先不会倾巢而出,就以四户抽一的标准来看,瓦剌军的人数该不会少于十万人,这个数字是还是让人十分惊讶的。

如果以上的说法仅仅是猜测而已,那么我们可以从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窥其究竟。瓦剌军首领也先是在俘获明英宗时,才有了进军北京的想法,他想以明英宗为人质迫使大明朝廷就范。事实上,这一办法很有效果,瓦剌军从宣府到居庸关这一路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碍,直至兵临北京城下。

也就是说,瓦剌军在没有退回蒙古重新整军备战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腹地,至于兵力补充的也不多,可考证的就是也先曾在紫荆关增加了兵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也先有恃无恐,手里握着明英宗这张王牌。

瓦剌军到达北京城下时,双方谈判破裂,于是兵分三路,一路由自己亲自指挥,一路由脱脱不花率领,另一路由阿剌知院率领。这三路大军同时进攻西直门、德胜门和彰义门,试想,如果瓦剌真是两万军队,哪来的勇气分三路进攻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呢?

另外,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在北京保卫战中,光是也先这一路大军就有三万人,战死的不下万余。其他两路大军人数也在三万左右。这样算来,和上面所说的“四户抽一”得来的十万大军不相符,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在土木堡之战中,瓦剌得到了大量的物质,有一部分军队留守后方。大致估计,瓦剌进攻北京城时约为九万人。

再说明朝这一边,于谦主持大局后,发现城中只有数万留守部队,兵力捉襟见肘。于是他急调河南、两京的备操军以及沿海的备倭军还有部分浙江兵,最终集结了22万大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对阵也先。显然,瓦剌若只有两万军队,于谦不会如此兴师动众,这也从侧面说明瓦剌进攻北京时人数远超两万。

土木堡一战中,明军准备仓促加上明英宗本人不懂兵事,王振又以邀功为主,所以明军的战斗力远远不及瓦剌军。况且,瓦剌部是蒙古最精锐的骑兵,以骑兵对步兵本来就有很大的优势。从这个方面来说,明英宗以十五万对阵九万输了并不丢人,之所以背上骂名,是因为他被历史和后人给黑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