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解密】2020-2024五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专题09 碳和碳的氧化物(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解密】2020-2024五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专题09 碳和碳的氧化物(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解密】2020-2024五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
专题09 碳和碳的氧化物
1.(2024·广西·中考真题)碳元素的开发与利用贯穿人类发展史下列含碳物质最早被人类利用的是
A.煤炭 B.C60 C.石墨烯 D.碳纳米管
2.(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碳中和”的“碳”是指
A.二氧化碳 B.碳元素 C.碳原子 D.所有含碳物质
3.(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含碳物质中,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的是
A.活性炭 B.金刚石 C.石墨 D.
4.(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A.氮循环 B.硫循环 C.碳循环 D.水循环
5.(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B.钛合金密度小,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C.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铁锈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生产氮肥
6.(2024·河南·中考真题)生产、生活中常要区分物质。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用食盐水区分硬水、软水 B.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铵、硫酸铵
C.用灼烧法区分涤纶、羊毛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二氧化碳
7.(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于生产烟花
B.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8.(2024·安徽·中考真题)如图是我国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示意图。灯油燃烧时,烟气通过鱼身和雁颈导入雁体内水中,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灯使用的青铜是一种金属材料 B.产生烟尘的原因是灯油不完全燃烧
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 D.水能吸收烟尘,还能吸收一氧化碳
9.(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可制造石墨电极
B.CO2能与NaOH反应,可用于人工降雨
C.具有还原性,可用于炼铁
D.NaHCO3呈白色,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10.(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固体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将固体加入水中,搅拌,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B 鉴别和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和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 除去中的少量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溶液的洗气瓶
D 测定溶液的 将湿润的试纸浸入溶液中,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A.A B.B C.C D.D
11.(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12.(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中科院李灿院士团队在二氧化碳制甲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其反应过程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消耗的CO2与生成的CH3OH质量比为11:16
B.反应中CO2、H2一定要与催化剂接触
C.反应过程中“”分成“”和“”
D.该研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13.(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向甲乙两个等体积充满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与溶液(密度近似相等),拧紧瓶盖振荡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瓶注入的是澄清石灰水
B.甲、乙瓶变瘪的原因都是瓶内压强减小
C.向变瘪的乙瓶中滴加适量溶液,无现象
D.溶液浓度大于溶液浓度
14.(2024·湖南·中考真题)围炉煮茶和月下赏梅都是人们喜欢的休闲交友方式。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 。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15.(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物质X的化学式 。
(2)将物质Y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溶液变红的原因 。
16.(2024·贵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天然金刚石较少。人工合成金刚石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进行。近期,科学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025℃条件下,将硅融入镓、铁、镍组成的液态金属中,通入甲烷气体,硅(Si)与甲烷反应生成四氢化硅和石墨(C),石墨在液态金属表面转化成金刚石薄膜,其转化过程如图1和图2。金刚石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在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从宏观上看,甲烷由 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金刚石由 构成。
(2)图1生成石墨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2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
(3)金刚石薄膜的性质有 。
17.(2023·北京·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在中充分燃烧时,不会产生的是
A. B. C.木炭 D.CO
18.(2023·北京·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的实验室制取及检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方法 D.检验
A.A B.B C.C D.D
19.(2023·福建·中考真题)国家规定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5%。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对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和相应结果处理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
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
20.(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上喷上稀硫酸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步骤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也无明显变化
C.步骤②、④可证明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上述实验可证明与水反应生成酸
21.(2023·湖南益阳·中考真题)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22.(2023·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图涉及的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及反应,甲、乙、丁中至少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表示相连两种物质可以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甲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则丁可能具有还原性
B.若丁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则甲可能是胃液中含有的酸
C.若乙、丙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则丙、丁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D.若丙、丁常温下都是黑色固体,则乙→CO2的反应可以为置换反应
23.(2023·云南·中考真题)碳及其化合物存在如下转化关系:(“→”表示一种物质会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C转化为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
B.只能通过与反应转化为
C.通过与C反应转化为,化学方程式为
D.X可能是酸或盐
24.(2023·辽宁营口·中考真题)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25.(2023·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的单质都是黑色
B.植物光合作用可将转变为
C.CO和元素组成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26.(2023·湖南郴州·中考真题)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有还原性,没有毒性
B.二氧化碳是一种污染性气体
C.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木炭没有吸附性
27.(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28.(2023·山东临沂·中考真题)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29.(2023·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已知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20℃时,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验证能与NaOH发生反应。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玻璃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小玻璃瓶中有固体析出
C.应及时关闭止水夹防止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吸
D.实验结束后,将小玻璃瓶中的物质倒入足量水中,无固体剩余
30.(2023·四川德阳·中考真题)自然界中通过氧气的产生与消耗的平衡实现氧元素的循环,与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是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发现,与在人工控制下,通过一定条件,可转化为和,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B.反应中涉及的4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与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
31.(2023·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如图为CO2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和资源化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反应物全部转化为尿素
B.转化②中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转化③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D.自然界中转化④是无机化合物向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32.(2023·北京·中考真题)用下图实验研究的性质。

(1)可证明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 。
(2)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具有的性质是 。
33.(2023·湖北武汉·中考真题)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______。
A.用于制铅笔芯 B.用作电极 C.用于切割大理石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其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4.(2023·广东·中考真题)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水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 2.5%;其余是海水或咸水海水淡化是解决人类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如图1所示。
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热分离法和膜分离法,热分离法利用热发和冷凝分离水与非挥发性物质,能耗大,成本高;膜分离法利用薄膜的选择透过性实现海水淡化,但现有薄膜的水通量低,应用受到限制,有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排在首位的是 。
(2)热分离法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限制热分离法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是 。
(3)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 通过。
(4)石墨烯、金刚石和 C60属于碳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都由碳元素组成 b.都由碳原子构成 c.物理性质相似
(5)提出爱护水资源的一条建议 。
35.(2023·四川内江·中考真题)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选用装置BD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 (填“磨砂”或“光滑”)一面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 装置和E装置,验满的方法是 。
(4)实验室若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加盐酸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 (填“a”或“b”)处以上:检验二氧化碳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36.(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作为一种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Ⅰ、植物气肥
(1)在蔬菜大棚内增大浓度,有利于植物进行 ,促进生长。
Ⅱ、生产化肥
(2)二氧化碳和氨气可以生产尿素[]和碳酸氢铵。
①合成尿素的反应为,X的化学式是 。
②合成碳酸氢铵的反应为,该反应需在较 (填“高”或“低”)温度下进行。
(3)理论上,相同质量的分别生产和,消耗的质量比为 。
Ⅲ、催化重整
(4)与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①消碳反应的产物“”是 。
②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③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37.(2023·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近年来,为了克服传统材料在性能上的一些缺点,人们运用先进技术将不同性能的材料优化组合形成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组成包括基体和增强材料两部分,常见基体有金属、陶瓷、树脂、橡胶、玻璃等;增强材料种类繁多,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高分子纤维等。近年我国使用不同增强材料的比例如图1。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材料增强体。如应用于纺织行业的石墨烯复合纤维,能有效抑制真菌滋生,祛湿透气,同时能瞬间升温,还可防紫外线等。复合纤维中石墨烯含量对紫外线透过率的影响如图2.石墨烯还可用于橡胶行业制成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能提高导电、导热及力学性能。石墨烯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如图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优异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将会被广泛应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复合材料的是_____。(填选项)
A.棉花 B.玻璃钢 C.钛合金 D.塑料
(2)由图1可知,近年我国使用最多的增强材料是 。
(3)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原因是 。
(4)由图3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选项)。
A.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B.复合纤维中石墨烯的含量越高,紫外线透过率越高
C.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石墨烯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相同
D.石墨烯复合材料将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38.(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金刚石和石墨都很硬
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活泼
D.CO和CO2都具有可燃性
39.(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制取、收集CO2并验证相关性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入石灰石
C. 收集CO2 D. 验证CO2不支持燃烧
40.(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相似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一定是二氧化碳
C.CO2灭火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41.(2022·湖南长沙·中考真题)“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不具有导电性 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42.(2022·黑龙江·中考真题)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43.(2022·陕西·中考真题)某工业尾气中可能含有H2、CO和CO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检验其成分,小明同学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时,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实验现象得出尾气的组成情况可能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44.(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45.(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A~E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它们之间的一步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标出)。其中,A通常为气体,B俗称纯碱,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单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E的化学式为O2
B.D和E可以相互转化
C.A→E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
D.B→C属于中和反应
46.(2022·四川自贡·中考真题)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对应的物质一定是金刚石
B.B点对应的物质与C点对应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C.D点对应的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D.E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K2CO3
47.(2022·重庆·中考真题)一定条件下物质间可以转化。结合如下转化过程和初中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CO-→CO2→H2CO3→CaCO3→CaO
A.CO是有毒气体 B.CO2不是空气污染物
C.H2CO3受热易分解 D.CaCO3可直接转化为Ca(OH)2
48.(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A.C60 B.活性炭 C.石墨 D.金刚石
49.(2022·湖南岳阳·中考真题)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完美体现了“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独特魅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飞扬火炬使用纯氢作燃料,实现碳排放为零
B.速滑馆使用固态 CO2制冰,固态 CO2俗称“干冰”
C.礼仪服内胆添加的发热材料石墨烯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
D.火炬外壳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复合而成,该材料为复合材料
50.(2022·广西桂林·中考真题)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A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2)实验B中,仪器a的名称是 ;澄清石灰水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C中,观察到气球浮起,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因此实验室里常用向 排空气法收集CO2。
51.(2022·福建·中考真题)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中含催化活性物质,它们能实现水、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该团队提出利用月壤实现月球生存的设想:
(1)环节①分离水后的气体含有CO2、N2和 等(填一种)。
(2)环节②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环节③利用月球夜间低温(约-173℃),将二氧化碳凝结分离。为检验分离后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CO2,可将气体样品通入 (填试剂名称)。
(4)环节④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该设想有利于实现月球基地中 、 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52.(2022·陕西·中考真题)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制CO2和O2均可使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向装置中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 。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其作用是 。
(4)能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其密度应该比空气 。
(5)用E装置收集CO2时,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使其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53.(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1)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从上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一套CO2发生装置,要求添加盐酸无需拆开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哪些? (填标号)
(2)该小组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如下表。每个实验均在反应开始后,就立即用排水法连续收集多瓶CO2,表中“—”表示气泡太少,不再收集。
序号 反应物 收集每瓶气体所用时间(单位:秒)
盐酸 浓度 盐酸 体积 大理石 形状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第6瓶
实验1 10% 70mL 小颗粒 8 9 10 12 14 19
实验2 块状 11 12 15 17 21 23
实验3 7.5% 70mL 小颗粒 10 12 13 15 17 26
实验4 块状 t 14 16 19 22 24
实验5 5% 70mL 小颗粒 14 18 19 32 63 —
实验6 块状 20 31 59 — — —
①该小组研究了哪些因素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②为了分析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可对比表中实验 (填标号)。
A.2和3 B.2和4 C.4和5 D.1和6
③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的规律,表中数值t的合理范围是: (3)该小组在反应开始后立即收集第1瓶气体,你认为该做法合理吗?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54.(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CO2,并对CO2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装置B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
②装置C中试剂X应该选用 (填字母)。
a.稀H2SO4 b.浓H2SO4 c.KOH溶液
(3)收集CO2并验满。将集满CO2的锥形瓶与盛有足量NaOH溶液的注射器和传感器密封连接,缓慢的将NaOH溶液注入到锥形瓶中,采集信息形成图像。见图。
①检验装置D中CO2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锥形瓶中压强降低的原因是 。
③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的压强保持在40kPa说明 。
(4)取2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用4mL蒸馏水稀释,向其中缓慢通入足量CO2。测定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查阅资料】
材料一:溶液的导电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材料二:单位体积溶液中某离子的个数越多,则该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的不同离子导电能力不同。
材料三:Ca(OH)2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Ca2+和OH-。
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Ca(HCO3)2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Ca2+和;。
①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②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 、 。
55.(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金刚石和石墨是常见的碳单质,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大小不同
B.金刚石和石墨中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C.1g金刚石和1g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
D.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中都不能燃烧
56.(2021·安徽·中考真题)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提高火焰温度 B.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反应过程中,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 D.装置中发生反应:
57.(2021·山东潍坊·中考真题)2021年《化学教育》第3期,报道了一种“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
D.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
58.(2021·陕西·中考真题)小明利用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整理出如下的反应“ ”图,图中“一”两端的物质相互能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与稀硫酸反应可能得到黄色溶液 B.甲与碳反应后,固体总质量减小
C.乙与碳反应的生成物难溶于水 D.图中反应只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59.(2021·湖南永州·中考真题)木炭或燃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可以用作燃料
B.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CO气体容易使人发生中毒
C.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会生成Na2CO3和H2O
D.高温下,CO气体可与Fe2O3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Fe和CO2
60.(2021·湖北宜昌·中考真题)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石墨导电性好可作电池电极 B.活性炭吸附性强可作冰箱除味剂
C.金刚石硬度大可制作铅笔芯 D.炭黑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
61.(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表示相应转化中的其他反应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反应物Y可以用来检验CO2
C.反应①不属于置换反应
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发生反应②
62.(2021·浙江湖州·中考真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2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63.(2021·四川雅安·中考真题)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密度均大于空气
C.用途: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气体肥料
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雾霾
64.(2021·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X、Y、Z、W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则X、Y、Z、W依次可能是
A.C、CO、CO2、H2CO3 B.H2O2、O2、H2O、H2
C.CaO、Ca(OH)2、CaCl2、CaCO3 D.Cu、CuO、Cu(OH)2、CuSO4
65.(2021·安徽·中考真题)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CO2,并模拟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为制得CO2的水溶液,CO2应从装置C的 (填“m”或“n”)端通入。
(4)将CO2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D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 。
66.(2021·陕西·中考真题)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煤、 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4)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目标。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67.(2021·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液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图3。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属于 (填序号)。
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形碳
(2)石墨与KNO3共熔,能发生如下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 。
②碳材料其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5)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68.(2020·江苏苏州·中考真题)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69.(2020·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后通CO
B.充分加热,a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C.b处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
D.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CO
70.(2020·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
C.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
D.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
71.(2020·云南·中考真题)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72.(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石墨烯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制得。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如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它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关于石墨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
B.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
C.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
D.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
73.(2020·吉林·中考真题)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74.(2020·四川德阳·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CO2的相关性质。为避免盐酸挥发出的HCl对实验的干扰,选用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CO2。
(1)写出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中装置B内浓硫酸的作用是 。
(3)对比装置C与D中的实验现象,观察到干花不变色,湿花变红色,可得出的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
(4)持续通入CO2,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为 。
(5)依据装置F中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可得出CO2的性质有 。
75.(2020·广东·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碳(C)的化学性质时,了解到高温下C与CuO反应生成CO2,C还能使CO2转变成CO。于是对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CO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C还原CuO时产生的CO2与C进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是 。
【查阅资料】CO不与NaOH、Ca(OH)2及H2SO4反应。
【实验方案】取研细和干燥后的木炭(0.3g)和CuO(2.0g),混合均匀并装入试管,连接装置,高温反应,检验气体。
【实验过程】
(1)由如图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可检验CO,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几种装置的组合,由另一种明显的现象来进一步确定CO的存在,则装置连接的最佳顺序为 →尾气处理(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①
C①→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2)上述进一步确定CO存在的现象是 (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除外)。
(3)装置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写出CO尾气处理的方法: (一种即可)。
【实验结论】高温下,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有CO。
【延伸应用】冬天,室内用炭火取暖时,应注意 。
()
【中考解密】2020-2024五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
专题09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元素的开发与利用贯穿人类发展史下列含碳物质最早被人类利用的是
A.煤炭 B.C60 C.石墨烯 D.碳纳米管
【答案】A
【详解】煤炭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含碳物质,故选:A。
2.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碳中和”的“碳”是指
A.二氧化碳 B.碳元素 C.碳原子 D.所有含碳物质
【答案】A
【详解】“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这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选A。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含碳物质中,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的是
A.活性炭 B.金刚石 C.石墨 D.
【答案】A
【详解】A、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故正确;
B、金刚石无吸附性,不能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故错误;
C、石墨无吸附性,不能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故错误;
D、C60不能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故错误。
故选A。
4.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A.氮循环 B.硫循环 C.碳循环 D.水循环
【答案】C
【详解】由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通过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该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故选C。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B.钛合金密度小,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C.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铁锈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生产氮肥
【答案】A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符合题意;
B、钛合金与人体的相容性好,所以可用来制造人造骨。不符合题意;
C、盐酸可以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所以可用于除铁锈。不符合题意;
D、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可与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可用于生产氮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生产、生活中常要区分物质。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用食盐水区分硬水、软水 B.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铵、硫酸铵
C.用灼烧法区分涤纶、羊毛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二氧化碳
【答案】C
【详解】A、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取样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泡沫少、浮渣多是硬水;泡沫多、浮渣少,则为软水,不能用食盐水,故错误;
B、氯化铵和熟石灰(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氨味气体,硫酸铵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氨味气体,不可以区分,故错误;
C、用灼烧法区分羊毛和涤纶,灼烧后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特殊气味的是涤纶,因此可以通过灼烧的方法进行鉴别二者,故正确;
D、氮气和二氧化碳都具有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镁有银白色光泽,可用于生产烟花
B.氮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可用作保护气
C.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D.熟石灰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详解】A、可生产烟花则利用镁能够燃烧,放出耀眼白光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B、可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利用的是氮气的稳定性,选项错误;
C、石墨质地柔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可用作铅笔,选项错误;
D、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正确。
故选D。
8.如图是我国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示意图。灯油燃烧时,烟气通过鱼身和雁颈导入雁体内水中,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灯使用的青铜是一种金属材料 B.产生烟尘的原因是灯油不完全燃烧
C.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 D.水能吸收烟尘,还能吸收一氧化碳
【答案】D
【详解】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合金,青铜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正确;
B、灯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碳粒等烟尘。B正确;
C、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目的,所以转动灯罩隔绝空气,可使灯火熄灭。C正确;
D、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D。
9.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石墨很软有滑腻感,可制造石墨电极
B.CO2能与NaOH反应,可用于人工降雨
C.具有还原性,可用于炼铁
D.NaHCO3呈白色,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C
【详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可用于制造电极,不符合题意;
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炼铁,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固体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将固体加入水中,搅拌,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B 鉴别和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和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 除去中的少量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溶液的洗气瓶
D 测定溶液的 将湿润的试纸浸入溶液中,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将 NaOH 固体加入水中,搅拌,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可用于探究 NaOH 固体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鉴别,故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氢气中的少量一氧化碳,故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测定 10%Na2CO3 溶液的 pH,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洁净干燥的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且不能使用湿润的pH试纸,否则相当于稀释了原溶液,导致测得的pH不准确,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1.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
【答案】C
【详解】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A错误;
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B错误;
C、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倒置且振荡后CO2与水充分接触,而此时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正确;
D、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不能与石蕊反应变红,D错误。
故选:C。
12.中科院李灿院士团队在二氧化碳制甲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其反应过程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消耗的CO2与生成的CH3OH质量比为11:16
B.反应中CO2、H2一定要与催化剂接触
C.反应过程中“”分成“”和“”
D.该研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答案】A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有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与6份质量的氢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2份质量的甲醇和18份质量的水,消耗的CO2与生成的CH3OH质量比=44:32=11:8,说法错误;
B、反应中CO2、H2一定要与催化剂接触,增大接触面积,说法正确;
C、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自由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反应过程中“”分成“”和“”,说法正确;
D、该反应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说法正确;
故选:A。
13.向甲乙两个等体积充满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与溶液(密度近似相等),拧紧瓶盖振荡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瓶注入的是澄清石灰水
B.甲、乙瓶变瘪的原因都是瓶内压强减小
C.向变瘪的乙瓶中滴加适量溶液,无现象
D.溶液浓度大于溶液浓度
【答案】C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反应,瓶内压强变小,乙瓶中压强变的更小,说明乙瓶是氢氧化钠溶液,甲瓶是澄清石灰水,故说法正确;
B、两瓶变瘪的原因都是二氧化碳反应了,使瓶内的压强变小了,故说法正确;
C、乙瓶中反应后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说法错误;
D、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两瓶变瘪的程度不同,乙比甲更瘪,说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于氢氧化钙的浓度,故正确。
故选C。
14.围炉煮茶和月下赏梅都是人们喜欢的休闲交友方式。
(1)“围炉煮茶”时常用木炭作燃料,木炭主要成分碳的化学式是 。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1)C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详解】(1)木炭主要成分碳,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式是C,故填:C;
(2)“月下赏梅”时闻到了梅花的清香,是因为梅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梅花的香味,故填: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5.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物质X的化学式 。
(2)将物质Y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溶液变红的原因 。
【答案】(1)CO
(2)
【详解】(1)物质X是氧化物,则该物质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所以物质X的化学式为CO。
(2)物质Y是氧化物,则该物质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为+4价,氧元素为-2价,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所以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化学方程式为。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天然金刚石较少。人工合成金刚石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进行。近期,科学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025℃条件下,将硅融入镓、铁、镍组成的液态金属中,通入甲烷气体,硅(Si)与甲烷反应生成四氢化硅和石墨(C),石墨在液态金属表面转化成金刚石薄膜,其转化过程如图1和图2。金刚石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在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从宏观上看,甲烷由 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金刚石由 构成。
(2)图1生成石墨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2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
(3)金刚石薄膜的性质有 。
【答案】(1) C、H 碳原子/C
(2)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3)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
【详解】(1)甲烷的化学式为:CH4,从宏观上看,甲烷由C、H元素组成;
金刚石属于碳单质,从微观上看,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2)由图1可知,生成石墨的反应为硅和甲烷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氢化硅和石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图2可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微观实质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3)由题干信息可知,金刚石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
17.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在中充分燃烧时,不会产生的是
A. B. C.木炭 D.CO
【答案】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
【详解】A、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氨气中不含碳元素,所以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下列关于的实验室制取及检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方法 D.检验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A正确;
B、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可选该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故B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19.国家规定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5%。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对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和相应结果处理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
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
【答案】B
【详解】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才能得到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选项正确;
B、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偏低,澄清石灰水无法变浑浊,所以不能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选项错误;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0.28%>0.15%,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选项正确;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选项正确。
故选B。
20.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上喷上稀硫酸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步骤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也无明显变化
C.步骤②、④可证明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上述实验可证明与水反应生成酸
【答案】D
【详解】A、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H+,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变蓝,故B错误;
C、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故C错误;
D、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步骤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种酸,酸使石蕊变红,所以上述实验可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故D正确。
故选D。
21.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C、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分子构成,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均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22.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图涉及的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及反应,甲、乙、丁中至少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一”表示相连两种物质可以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甲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则丁可能具有还原性
B.若丁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则甲可能是胃液中含有的酸
C.若乙、丙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则丙、丁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D.若丙、丁常温下都是黑色固体,则乙→CO2的反应可以为置换反应
【答案】D
【详解】A、若甲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则甲为氧气,甲能转化为乙,乙能转化为CO2,乙能与丁反应,丁能转化为二氧化碳,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加热时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乙可能是氧化铜,丁可能是一氧化碳;丙能与甲反应,能与CO2反应,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丙可能是碳,综上所述:丁可能是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说法正确;
B、若丁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丁能转化为CO2,碳酸氢钠能与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则丁可能是碳酸氢钠;甲能转化乙,乙能与丁(碳酸氢钠)反应,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硝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乙可能是硝酸;甲能与丙反应,丙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丙可能是氢氧化钙,综上所述:甲可能是胃液中含有的酸(盐酸),说法正确;
C、若乙、丙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乙能转化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丙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可能是碳酸钙;丁能与乙反应,丁能转化为CO2,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丁可能是硫酸;甲、乙、丁中至少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该元素根据以上分析为可能氧元素,甲能与丙(氢氧化钙)反应,能转化为乙(碳酸钙),能转化为二氧化碳,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甲可能是碳酸钠;综上所述:丙是氢氧化钙,丁是硫酸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D、若丙、丁常温下都是黑色固体,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丁能转化为二氧化碳,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氧化铜能与碳加热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丙可能是碳,丁可能是氧化铜;丁能与乙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加热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乙可能是一氧化碳;甲、乙、丁中至少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该元素根据以上分析为可能氧元素,甲能与丙(碳)反应,能转化为乙(一氧化碳),能转化为二氧化碳,氧气与碳在点燃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则甲可能是氧气;综上所述:乙→CO2的反应可以为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也可以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即乙→CO2的反应不可能是置换反应,说法错误。
故选D。
23.碳及其化合物存在如下转化关系:(“→”表示一种物质会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C转化为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
B.只能通过与反应转化为
C.通过与C反应转化为,化学方程式为
D.X可能是酸或盐
【答案】B
【详解】A、C、CO、中碳元素化合价分别为0、+2、+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与一氧化碳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属于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碳酸钠属于盐,故X可能是酸或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答案】A
【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错误;
D、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不是温室气体,错误;
故选A。
25.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的单质都是黑色
B.植物光合作用可将转变为
C.CO和元素组成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答案】B
【详解】A、碳的单质不一定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故A说法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将CO2转变为O2,故B说法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说法错误;
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单质,属于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它们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26.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有还原性,没有毒性
B.二氧化碳是一种污染性气体
C.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木炭没有吸附性
【答案】C
【详解】A、一氧化碳有还原性,也有毒性。A不正确;
B、二氧化碳无毒不是一种污染性气体。B不正确;
C、组成里含有碳酸根离子或者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如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C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木炭也有吸附性。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27.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结构: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答案】B
【详解】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选项正确;
故选:B。
28.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答案】B
【详解】A、C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与氧气、氧化铜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故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特征是“多变1”,属于化合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属于非基本反应类型,均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该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为,故“”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选B。
29.已知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20℃时,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验证能与NaOH发生反应。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玻璃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小玻璃瓶中有固体析出
C.应及时关闭止水夹防止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吸
D.实验结束后,将小玻璃瓶中的物质倒入足量水中,无固体剩余
【答案】B
【详解】A. 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软塑料瓶中的CO2进入小玻璃瓶中,所以小玻璃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A正确;
B. 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软塑料瓶中的CO2进入小玻璃瓶中,与小玻璃瓶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由于在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其化学方程式为:,所以小玻璃瓶中应该有Na2CO3析出,故B错误;
C. 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软塑料瓶中的CO2进入小玻璃瓶中,使得软塑料瓶中的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会将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压入软塑料瓶中,所以应及时关闭止水夹防止小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吸,故C正确;
D. 实验结束后,将小玻璃瓶中的物质倒入足量水中,在20℃,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易溶于水,酒精与水混溶,所以无固体剩余,故D正确。
故选B。
30.自然界中通过氧气的产生与消耗的平衡实现氧元素的循环,与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是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发现,与在人工控制下,通过一定条件,可转化为和,微观模拟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B.反应中涉及的4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与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
【答案】A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甲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水、甲烷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C正确;
D、CO2与H2O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还能生成碳酸,故D正确。
故选:A。
31.如图为CO2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和资源化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反应物全部转化为尿素
B.转化②中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转化③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D.自然界中转化④是无机化合物向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答案】A
【详解】A、由质量守射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若转化①中CO2和NH3转化为CO(NH2)2,而产物中各原子的个数比与反应物中不同,转化①中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尿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转化②中二氧化碳由气体变为固体,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转化③能生成无毒、易降解的塑料,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属于无机化合物;葡萄糖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则自然界中转化④是无机化合物向有机化合物的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2.用下图实验研究的性质。

(1)可证明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 。
(2)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1) 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 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色
(2)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详解】(1)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当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 CO2 具有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33.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______。
A.用于制铅笔芯 B.用作电极 C.用于切割大理石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其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AB
(2)物理
(3)
【详解】(1)A、石墨具有滑腻感,且为深灰色,可用于制铅笔芯,故选项正确;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故选项正确;
C、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切割大理石,故选项错误;
故选:AB;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3)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4.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水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 2.5%;其余是海水或咸水海水淡化是解决人类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如图1所示。
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热分离法和膜分离法,热分离法利用热发和冷凝分离水与非挥发性物质,能耗大,成本高;膜分离法利用薄膜的选择透过性实现海水淡化,但现有薄膜的水通量低,应用受到限制,有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海水淡化水用途排在首位的是 。
(2)热分离法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限制热分离法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是 。
(3)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 通过。
(4)石墨烯、金刚石和 C60属于碳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都由碳元素组成 b.都由碳原子构成 c.物理性质相似
(5)提出爱护水资源的一条建议 。
【答案】(1)市政供水
(2) 物理变化 能耗大,成本高
(3)水分子
(4)a
(5)淘米水浇花
【详解】(1)由图1可得,市政供水占比62%,排在首位。
(2)由材料“热分离法利用蒸发和冷凝分离水与非挥发性物质”可知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热分离法利用的是物理变化;由材料可知此方法的缺点为能耗大,成本高。
(3)由图2可知水分子可以穿过石墨烯海水淡化膜而其它离子不可以穿过。
(4)a、石墨烯、金刚石和 C60属于碳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故a正确;
b、石墨烯、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C60由分子构成,故b错误;
c、石墨烯、金刚石和 C60属于碳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由差异,故c错误。
故选:a
(5)保护水资源可以节约用水,可以防止水污染,所以可以一水多用,例如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等,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等。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碳的性质,海水淡化的转化方法,保护水资源的途经。
35.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选用装置BD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 (填“磨砂”或“光滑”)一面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 装置和E装置,验满的方法是 。
(4)实验室若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加盐酸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 (填“a”或“b”)处以上:检验二氧化碳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 锥形瓶 水槽
(2) 磨砂 正放
(3) A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经充满
(4) a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仪器②为水槽;
(2)B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D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磨砂一面盖住集气瓶口,这样比较紧密;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3)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4)实验室若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加盐酸时液面高度至少应该在a处以上,这样可以形成液封,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检验二氧化碳时,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6.作为一种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Ⅰ、植物气肥
(1)在蔬菜大棚内增大浓度,有利于植物进行 ,促进生长。
Ⅱ、生产化肥
(2)二氧化碳和氨气可以生产尿素[]和碳酸氢铵。
①合成尿素的反应为,X的化学式是 。
②合成碳酸氢铵的反应为,该反应需在较 (填“高”或“低”)温度下进行。
(3)理论上,相同质量的分别生产和,消耗的质量比为 。
Ⅲ、催化重整
(4)与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①消碳反应的产物“”是 。
②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③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光合作用
(2) 低
(3)1∶2
(4) CO /二氧化碳 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详解】(1)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左边有1个碳原子、2个氮原子、6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等号右边除X外,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和4个氢原子,则X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则为H2O。
②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则该反应需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3)合成尿素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和氨分子个数比为1:2,而合成碳酸氢钠的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氨分子个数比为1:1,则相同质量的氨气分别生产尿素和碳酸氢铵时,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
(4)
①由图可知, 为碳原子、为氧原子,则 为CO。
②由于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从而完成消碳反应,则可在原料中加入适量二氧化碳,从而减少积碳。
③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37.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近年来,为了克服传统材料在性能上的一些缺点,人们运用先进技术将不同性能的材料优化组合形成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组成包括基体和增强材料两部分,常见基体有金属、陶瓷、树脂、橡胶、玻璃等;增强材料种类繁多,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高分子纤维等。近年我国使用不同增强材料的比例如图1。
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材料增强体。如应用于纺织行业的石墨烯复合纤维,能有效抑制真菌滋生,祛湿透气,同时能瞬间升温,还可防紫外线等。复合纤维中石墨烯含量对紫外线透过率的影响如图2.石墨烯还可用于橡胶行业制成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能提高导电、导热及力学性能。石墨烯用量对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如图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优异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将会被广泛应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复合材料的是_____。(填选项)
A.棉花 B.玻璃钢 C.钛合金 D.塑料
(2)由图1可知,近年我国使用最多的增强材料是 。
(3)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原因是 。
(4)由图3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选项)。
A.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B.复合纤维中石墨烯的含量越高,紫外线透过率越高
C.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石墨烯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相同
D.石墨烯复合材料将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答案】(1)B
(2)玻璃纤维
(3)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4)石墨烯的用量在1-2份时,随着石墨烯的用量增大,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增大;石墨烯的用量大于2份时,随着石墨烯的用量增大,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减小
(5)AB
【详解】(1)A.棉花属于天然纤维,不符合题意;
B.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符合题意;
C.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D.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由图1数据可知,近年我国使用最多的增强材料是玻璃纤维。
(3)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4)图像3是石墨烯用量和热导率的关系图。由图3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石墨烯的用量在1-2份时,随着石墨烯的用量增大,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增大;石墨烯的用量大于2份时,随着石墨烯的用量增大,橡胶复合材料热导率减小。
(5)A.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属于单质,错误;
B.由图2可知,同等情况下普通纤维的紫外线透过率高于加了石墨烯的紫外线透过率,错误;
C.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石墨烯都属于碳单质,所以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相同,正确;
D.由材料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优异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将会被广泛应用,正确。
故选:AB。
38.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金刚石和石墨都很硬
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活泼
D.CO和CO2都具有可燃性
【答案】A
【详解】A、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若飞机在云层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开始下雨。所以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A正确。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石墨很软。B错。
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错。
D、CO具有可燃性,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错。
综上所述:选择A。
39.制取、收集CO2并验证相关性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入石灰石
C. 收集CO2 D. 验证CO2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B、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万用瓶收集二氧化碳,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0.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相似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一定是二氧化碳
C.CO2灭火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C
【详解】A、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由于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 ,它们的物理性质不相同,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物是一氧化碳,说法错误;
C、 CO2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的性质,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说法错误。
故选:C。
41.“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不具有导电性 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答案】C
【详解】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B、C60由C60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B
【详解】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有1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支持燃烧,符合题意;
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3.某工业尾气中可能含有H2、CO和CO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检验其成分,小明同学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时,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实验现象得出尾气的组成情况可能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说明有铜生成即尾气样品中含有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还原性,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置与石灰水反应,根据题意,原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而若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故尾气的组成可能是1、氢气和二氧化碳;2、氢气和一氧化碳;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4、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5、一氧化碳;共五种情况,故选:D。
44.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答案】D
【详解】A、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A错误;
B、化石燃料燃烧会消耗氧气,但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故大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B错误;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不能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C错误;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D正确。
故选D。
45.A~E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它们之间的一步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标出)。其中,A通常为气体,B俗称纯碱,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单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E的化学式为O2
B.D和E可以相互转化
C.A→E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
D.B→C属于中和反应
【答案】D
【分析】A~E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B俗称纯碱,为碳酸钠;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A通常为气体,可以生成碳酸钠、碳酸钙,则A为二氧化碳气体;E是一种单质,可以由二氧化碳生成,则E为氧气,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二氧化碳、碳酸钙生成D,D生成氧气,D为水,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详解】A. E为氧气,化学式为O2,正确;
B. 水D和氧气E可以相互转化,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正确;
C. A→E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正确;
D. B→C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不是酸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错误;
故选D。
46.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对应的物质一定是金刚石
B.B点对应的物质与C点对应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C.D点对应的物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D.E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K2CO3
【答案】A
【详解】A、A点对应的物质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刚石,也可能是石墨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B点对应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碳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为一氧化碳;C点对应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为二氧化碳;B点对应的物质与C点对应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D点对应的物质属于酸,碳元素显+4价,对应的物质是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D、E点对应的物质属于盐,碳元素显+4价,对应的物质可以是K2CO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47.一定条件下物质间可以转化。结合如下转化过程和初中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CO-→CO2→H2CO3→CaCO3→CaO
A.CO是有毒气体 B.CO2不是空气污染物
C.H2CO3受热易分解 D.CaCO3可直接转化为Ca(OH)2
【答案】D
【详解】A、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故一氧化碳有毒,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不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钙,碳酸钙可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题意。
故选D。
48.下列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
A.C60 B.活性炭 C.石墨 D.金刚石
【答案】D
【详解】A、C60是人造物质,有弹性,硬度不大,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硬度也不大,不符合题意;
C、石墨很软,是最软的矿物之一,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符合题意;
故选D。
49.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完美体现了“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独特魅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飞扬火炬使用纯氢作燃料,实现碳排放为零
B.速滑馆使用固态 CO2制冰,固态 CO2俗称“干冰”
C.礼仪服内胆添加的发热材料石墨烯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
D.火炬外壳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复合而成,该材料为复合材料
【答案】C
【详解】A、飞扬火炬使用纯氢作燃料,氢气燃烧产物为水,实现碳排放为零,故说法正确;
B、用固态 CO2制冰,固态 CO2俗称“干冰”,故说法正确;
C、石墨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石墨烯属于单质,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说法错误;
D、火炬外壳材料由碳纤维与新型树脂复合而成,该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说法正确;
故选C。
50.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A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填“能”或“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2)实验B中,仪器a的名称是 ;澄清石灰水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C中,观察到气球浮起,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因此实验室里常用向 排空气法收集CO2。
【答案】(1)不能
(2) 试管 Ca(OH)2+CO2=CaCO3↓+ H2O
(3) 大 上
【详解】(1)木炭与氧气发生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前后,气体的体积变化不大或无变化,瓶内气压变化不准确,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所以实验A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故填不能。
(2)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故填试管;
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H)2+CO2=CaCO3↓+ H2O。
(3)实验C中,观察到气球在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烧杯中浮起,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大;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则收集二氧化碳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故填上。
51.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中含催化活性物质,它们能实现水、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该团队提出利用月壤实现月球生存的设想:
(1)环节①分离水后的气体含有CO2、N2和 等(填一种)。
(2)环节②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环节③利用月球夜间低温(约-173℃),将二氧化碳凝结分离。为检验分离后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CO2,可将气体样品通入 (填试剂名称)。
(4)环节④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该设想有利于实现月球基地中 、 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答案】(1)氧气/O2
(2)
(3)澄清石灰水
(4)
(5) 碳(或) 氢(或)(两空可互换)
【详解】(1)如图所示,环节①是将人呼出的气体中的水分离。故分离后气体所含成分与空气的成分虽含量不同但种类基本一致,故含有CO2、N2和氧气,故填:氧气或;
(2)如图所示,环节②水在月壤催化剂I的作用下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常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故填:澄清石灰水;
(4)如图所示,环节④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月壤催化剂II和光照的条件下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如图所示,整个转化过程中是将水、二氧化碳和氧气循环转化再利用,实现了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利用,故填:碳;氢(碳、氢、氧任意填其中两种)。
5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制CO2和O2均可使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向装置中加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 。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其作用是 。
(4)能用D装置收集的气体,其密度应该比空气 。
(5)用E装置收集CO2时,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使其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答案】(1)铁架台
(2) B 气密性
(3)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率(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小
(5)H2CO3
【详解】(1)如图所示标有字母a的仪器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都是固液常温型,故都能选B装置,故填:B;气体的发生装置反应前都要做气密性的检查,故填:气密性;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其作用是: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率;
(4)如图D装置是向下排空气法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故填:小;
(5)用E装置收集CO2时,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故填:。
53.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1)下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从上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一套CO2发生装置,要求添加盐酸无需拆开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哪些? (填标号)
(2)该小组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如下表。每个实验均在反应开始后,就立即用排水法连续收集多瓶CO2,表中“—”表示气泡太少,不再收集。
序号 反应物 收集每瓶气体所用时间(单位:秒)
盐酸 浓度 盐酸 体积 大理石 形状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第6瓶
实验1 10% 70mL 小颗粒 8 9 10 12 14 19
实验2 块状 11 12 15 17 21 23
实验3 7.5% 70mL 小颗粒 10 12 13 15 17 26
实验4 块状 t 14 16 19 22 24
实验5 5% 70mL 小颗粒 14 18 19 32 63 —
实验6 块状 20 31 59 — — —
①该小组研究了哪些因素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②为了分析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可对比表中实验 (填标号)。
A.2和3 B.2和4 C.4和5 D.1和6
③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的规律,表中数值t的合理范围是: (3)该小组在反应开始后立即收集第1瓶气体,你认为该做法合理吗?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答案】(1) 长颈漏斗 ABD
(2) 盐酸浓度和大理石的形状 B 11 14
(3)合理,因为该实验是通过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用时间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收集的气体是否纯净对该实验无影响。(其他合理即可)
【详解】(1)①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②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固液常温型反应装置,添加盐酸无需拆开装置则选用双孔橡胶塞,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长颈漏斗、锥形瓶、双孔橡胶塞,故填:ABD;
(2)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盐酸浓度和大理石的形状是变量,因此该小组研究盐酸浓度和大理石的形状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为了分析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盐酸浓度不同时,其他变量必须相同,实验2和4中盐酸浓度不同,加入盐酸的体积相同,大理石的形状相同,故选:B;
③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的规律,盐酸浓度10%时,和块状的大理石反应生成第一瓶气体所需的时间是11秒,盐酸浓度7.5%时,和块状的大理石反应生成第二瓶气体所需的时间是14秒,表中数值t的合理范围是:11(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合理,因为该实验是通过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用时间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收集的气体是否纯净对该实验无影响。
54.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CO2,并对CO2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装置B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
②装置C中试剂X应该选用 (填字母)。
a.稀H2SO4 b.浓H2SO4 c.KOH溶液
(3)收集CO2并验满。将集满CO2的锥形瓶与盛有足量NaOH溶液的注射器和传感器密封连接,缓慢的将NaOH溶液注入到锥形瓶中,采集信息形成图像。见图。
①检验装置D中CO2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锥形瓶中压强降低的原因是 。
③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的压强保持在40kPa说明 。
(4)取2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用4mL蒸馏水稀释,向其中缓慢通入足量CO2。测定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查阅资料】
材料一:溶液的导电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材料二:单位体积溶液中某离子的个数越多,则该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的不同离子导电能力不同。
材料三:Ca(OH)2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Ca2+和OH-。
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Ca(HCO3)2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Ca2+和;。
①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②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 、 。
【答案】 除去HCl气体 b 将燃着的小木条置于锥形瓶口,木条熄灭 CO2与NaOH反应,使锥形瓶中CO2气体减少,压强变小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CO2气体不纯 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导电能
力逐渐下降 生成的CaCO3未能完全转化为Ca(HCO3)2 OH-导电能力强于
【详解】(1)装置A为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2)①装置B中溶液为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与挥发出的HCl发生反应,所以其作用是吸收HCl气体。
②装置C是为了吸收水蒸气,则X应选用的具有极强吸水性的浓硫酸,故选b。
(3)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验满的方法是在锥形瓶口放置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②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反应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减少,锥形瓶内压强降低。
③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的压强保持在40kPa,则可说明有其他气体剩余,即为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4)①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致使其电导率逐渐下降。
②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氢氧根离子导电能力强于碳酸氢根离子、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未能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钙。
55.金刚石和石墨是常见的碳单质,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大小不同
B.金刚石和石墨中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C.1g金刚石和1g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
D.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中都不能燃烧
【答案】C
【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同种碳原子构成的不同种单质。
【详解】A、构成金刚石、石墨的原子大小相同,故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结构不同,故说法错误;
C、金刚石、石墨是由同种碳原子构成的,所以1g金刚石和1g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故说法正确;
D、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都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故选C。
56.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灯移至CuO处加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加网罩是为了提高火焰温度 B.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反应过程中,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 D.装置中发生反应:
【答案】D
【详解】A、酒精灯加网罩,可以集中火焰,提高温度,不符合题意;
B、在该装置中,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D、装置中先发生的反应为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即:,后发生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符合题意。
故选D。
57.2021年《化学教育》第3期,报道了一种“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
D.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
【答案】B
【详解】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不符合题意;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是因为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证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符合题意;
C、加热炭粉过程中,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8.小明利用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整理出如下的反应“ ”图,图中“一”两端的物质相互能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与稀硫酸反应可能得到黄色溶液 B.甲与碳反应后,固体总质量减小
C.乙与碳反应的生成物难溶于水 D.图中反应只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D
【详解】A、甲若是氧化铁,则与稀硫酸反应得到黄色硫酸铁溶液,正确;
B、甲能和碳、硫酸反应,则甲为金属氧化物;与碳反应后,氧化物中氧与碳生成气体,剩余固体总质量减小,正确;
C、乙与碳、氢氧化钙能反应,乙可以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的生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正确。
D、图中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为复分解反应;碳和甲氧化铁反应为置换反应;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为化合反应,涉及3种基本反应类型,错误。
故选D。
59.木炭或燃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可以用作燃料
B.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CO气体容易使人发生中毒
C.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会生成Na2CO3和H2O
D.高温下,CO气体可与Fe2O3等含铁氧化物反应生成Fe和CO2
【答案】C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等),化学性质(具有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等)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CO具有可燃性,CO和O2反应生成CO2,放出热量,所以CO气体可以用作燃料,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CO能和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内缺氧,使人中毒,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CO和O2都难溶于水,所以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此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CO具有还原性,在高温的条件下,CO能把Fe2O3里面的铁还原出来,生成Fe和CO2,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0.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石墨导电性好可作电池电极 B.活性炭吸附性强可作冰箱除味剂
C.金刚石硬度大可制作铅笔芯 D.炭黑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
【答案】C
【详解】A、石墨导电性好可作电池电极,故选项正确;
B、活性炭吸附性强可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选项正确;
C、石墨在刻划时容易留下痕迹,可以制作铅笔芯,故选项错误;
D、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故选项正确。
故选:C。
61.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表示相应转化中的其他反应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反应物Y可以用来检验CO2
C.反应①不属于置换反应
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发生反应②
【答案】B
【详解】A、CO和X反应生成CO2,X可以是O2或Fe2O3等金属氧化物,说法正确;
B、CO2和Y反应生成Na2CO3,则Y为NaOH,NaOH不能用来检验CO2,,说法错误;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碳酸的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答案:B。
6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2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答案】C
【详解】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二氧化硫的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可见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选项说法正确;
B.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因此碳元素与硫元素均显+4价,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者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选项说法错误;
D.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密度均大于空气
C.用途: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气体肥料
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雾霾
【答案】A
【详解】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
B、性质:CO2的密度大于空气,CO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稍小,此选项错误;
C、用途:CO2不支持燃烧,可用于人工降雨,CO2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可用于气体肥料,CO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此选项错误;
D、危害:CO2会导致温室效应,S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此选项错误。
故选A。
64.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X、Y、Z、W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则X、Y、Z、W依次可能是
A.C、CO、CO2、H2CO3 B.H2O2、O2、H2O、H2
C.CaO、Ca(OH)2、CaCl2、CaCO3 D.Cu、CuO、Cu(OH)2、CuSO4
【答案】C
【详解】A、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转化为碳,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氧气和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不能转化为过氧化氢,不符合题意;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D、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不能转化为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5.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CO2,并模拟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为制得CO2的水溶液,CO2应从装置C的 (填“m”或“n”)端通入。
(4)将CO2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D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 。
【答案】 试管 A m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详解】(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产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石灰石为固体,盐酸为液体,该反应为典型的“液固”反应,因此其发生装置应该用A;
(3)若从n端通入,持续通入的二氧化碳会把水挤出,难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因此应该从m端通入;
(4)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检验的气体就是氧气,其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66.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煤、 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4)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目标。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答案】 二氧化碳或CO2 石油 光合 C
【详解】(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少温室气体;
(4)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C。
6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液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图3。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属于 (填序号)。
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形碳
(2)石墨与KNO3共熔,能发生如下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 。
②碳材料其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5)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 C 2 2 5 工业应用 错 对 温度越低,压强越大,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详解】(1)由图1可知,金刚石属于晶形碳,故选:C。
(2)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将化学方程式配平,化学方程式为225,故填:2;2;5。
(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工业应用,故填:工业应用。
(4)①石墨是一种单质,故填:错误。
②由材料可知,碳材料其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故填:对。
(5)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温度越低,压强越大选择性值,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温度越低,压强越大,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故填:温度越低,压强越大,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68.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答案】D
【详解】A.由于盐酸的浓度较大,所以甲中逸出的气体含HCl和CO2,故错误;
B.乙中液体变红,可能是挥发出的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法证明CO2能与水反应,故错误;
C.加热后红色不褪去,不能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因为溶液变红是盐酸在起作用,而盐酸不分解,故错误;
D.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因为稀硫酸没有挥发性,故正确。故选D。
69.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后通CO
B.充分加热,a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C.b处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
D.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CO
【答案】C
【详解】A、由于CO是可燃性气体,实验时要先通CO排出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故错误;
B、a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固体有红色变为黑色,故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故正确;
D、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故错误。
故选C
70.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A.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
C.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
D.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
【答案】C
【详解】A、试管中有空气,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的是受热膨胀的空气,不能说明反应开始,不符合题意;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此时产物铜的温度较高,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又产生黑色的氧化铜,所以要等固体冷却后才能倒出,不符合题意;
C、木炭具有还原性,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失去的氧元素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碳元素的质量的总和,反应中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固体减少的质量不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
71.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C
【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不是一氧化碳,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石墨烯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制得。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如图),图中每一个小球代表一个碳原子。它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关于石墨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
B.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
C.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
D.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D
【详解】解:A、石墨烯和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故A说法正确;
B、由题意可知,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所以石墨烯的导电性比银强,故B说法正确;
C、由石墨烯的结构可知,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故C说法正确。
D、石墨与石墨烯是不同种物质,因此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D不正确。
故该题选D。
73.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答案】C
【详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防止CO中毒,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可与许多物质反应,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4.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CO2的相关性质。为避免盐酸挥发出的HCl对实验的干扰,选用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CO2。
(1)写出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中装置B内浓硫酸的作用是 。
(3)对比装置C与D中的实验现象,观察到干花不变色,湿花变红色,可得出的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
(4)持续通入CO2,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为 。
(5)依据装置F中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可得出CO2的性质有 。
【答案】 分液漏斗 吸水(或干燥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产生白色沉淀) 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可用于干燥气体;
(3)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将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C中,干花不变色,通入D中,湿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持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产生白色沉淀);
(5)装置F中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75.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碳(C)的化学性质时,了解到高温下C与CuO反应生成CO2,C还能使CO2转变成CO。于是对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CO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C还原CuO时产生的CO2与C进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是 。
【查阅资料】CO不与NaOH、Ca(OH)2及H2SO4反应。
【实验方案】取研细和干燥后的木炭(0.3g)和CuO(2.0g),混合均匀并装入试管,连接装置,高温反应,检验气体。
【实验过程】
(1)由如图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可检验CO,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几种装置的组合,由另一种明显的现象来进一步确定CO的存在,则装置连接的最佳顺序为 →尾气处理(填字母)。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①
C①→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2)上述进一步确定CO存在的现象是 (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除外)。
(3)装置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写出CO尾气处理的方法: (一种即可)。
【实验结论】高温下,过量木炭还原CuO的气体产物中有CO。
【延伸应用】冬天,室内用炭火取暖时,应注意 。
【答案】 CO2+C2CO B 前一个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后一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CuOCu+CO2 点燃(或收集) 保持通风
【详解】[猜想与假设]
CO2与C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是CO2+C 2CO;
[实验过程]
(1)由如图装置③中粉末的颜色变化可检验CO,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几种装置的组合,由另一种明显的现象来进一步确定CO的存在,则装置连接的最佳顺序为④→①→②→③→① →尾气处理: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然后用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验证二氧化碳被除尽,然后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再通过③中将CO转化成二氧化碳,然后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有二氧化碳生成;
(2)上述进一步确定CO存在的现象是前一个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最后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内,液体变浑浊;
(3)装置③中发生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铜,化学方程式是CO+CuOCu+CO2;
(4)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尾气处理的方法:点燃(或收集);
[延伸应用]
冬天,室内用炭火取暖时,应注意保持通风,防止碳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使人中毒。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