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青山初级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期中模拟试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下图中“①”处对应的史实是()
A. 隋炀帝继位 B. 隋朝统一全国 C. 唐朝的建立 D. 隋朝灭亡
2.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人才济济。例如,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据此,你认为,“房谋杜断”处在(  )
A. 唐高祖统治时期 B. 唐太宗统治时期 C. 武则天统治时期 D. 唐玄宗统治时期
3. 唐太宗把一位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民族的友好交往。这位公主是(  )
A. 文成公主 B. 金城公主 C. 尺尊公主 D. 解忧公主
4.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最能说明澶渊之盟(  )
A. 维持了宋辽之间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B. 极大地削弱了北宋的经济军事实力
C. 极大地增强了辽朝的军事经济实力 D. 促进了北方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5. 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  )
A. 隋朝 北宋 B. 唐朝 北宋 C. 北宋 南宋 D. 唐朝 南宋
6.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元世祖
7. 他是一个文官,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状元;他是一员武将,元军南下时,他组织军队抵抗。他是(  )
A. 岳飞 B. 司马迁 C. 文天祥 D. 卫青
8.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的创立(  )
A. 标志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 B.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C.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 创新出最高级政治模式
9.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枢密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御史台
10. 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从越南引进的某种农作物,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地。这种农作物是(  )
A. 玉米 B. 小麦 C. 占城稻 D. 棉花
1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12.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郾城大捷②陈桥兵变③澶渊之盟④宋金议和。
A. ③①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13. 唐初社会经济凋敝,洛阳以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对此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是(  )
A. 精简机构 B. 虚心纳谏 C. 知人善任 D. 轻徭薄赋
14. “三月挑花浪,江流复旧痕。…灬接缕垂芳迩,连筒灌小园。”杜甫的这几句诗反映了(  )
A. 唐朝开元盛世的荣 B. 唐朝手工技术的高潮
C. 灌溉工具筒车的应用 D. 曲辕梨耕耕技术的发明
15. 假如你要查阅有关古代印度的山川风物、社会习俗的史料,你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 《大唐西域记》 B. 《西游记》 C. 《史记》 D. 《水经注》
16. 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称为五代。观察下表,五代建立的地区在(  )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都城 汴州(开封) 洛阳 汴州 汴州 汴州
A. 长江流域 B. 珠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 淮河流域
17. “(法师)周流多载,方始旋返。十九年正月,届于长安……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尔其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远则稽之于国典,近则详之于故老。”出自(  )
A. 《送子天王图》 B. 《步辇图》 C. 《西游记》 D. 《大唐西域记》
18. 北宋初年,宋太相赵匡胤制定“成法”,其中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防地,将领不随军调动。其主要目的是(  )
A. 重用功臣宿将 B. 实行兵农合一 C. 锻炼士兵 D. 防止武将专权
19. 在北宋与辽的澶渊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
A. 赵普 B. 寇准 C. 岳飞 D. 石守信
20.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陷塞北”诗的“两帝”是指(  )
A. 宋高宗 宋真宗 B. 宋徽宗 宋钦宗 C. 宋高宗 宋钦宗 D. 宋徽宗 宋高宗
21.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兴起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22.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段史料记载了(  )
①蒙古族人西迁
②蒙古和西夏交好
③蒙古联合南宋灭金
④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23.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元朝时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说明回族的形成源于(  )
A. 封建专制 B. 民族交融 C. 政权建立 D. 民族对峙
24. 南宋时候,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
A. 茶树、烟草 B. 棉花、大豆 C. 棉花、茶树 D. 棉花、玉米
25. 某同学搜集了澎湖巡检司、宣政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辨析改错题(共8分)
26. 著名工程,彰显人类的智慧。辨别正误,在题后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唐都长安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功能完备,是国际性大都市。(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隋朝工匠柳永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千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2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图二铭文:“合纳苏州通天二年(697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
材料二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
--[唐]杜佑《通典 食货典》材料三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
--钱穆《国史大纲》
(1) 观察材料一中的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材料一中的图二与材料二两种史料之间有何关系?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8. (14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仍令人神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又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图
时间 人口数
649年 1900万人
726年 4141万人
741年 4532万人
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与哪两个盛世有关?
(3) 材料三表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有哪些主要形式?
(4)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概括唐朝时期的社会特点。以史为鉴,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有何借鉴?
29. (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话说湖州》一书提出了“宋以后的湖州是天下粮仓”的观点。为证实这一观点,小建同学搜集了以下资料。
(1) 请从上述资料中找出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并予以说明。
(2)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提供支持这一观点的其他证据。
(3) 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他还可以怎么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解析】A.唐朝时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正确。
B.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时期,排除。
C.尺尊公主不是唐朝的公主,排除。
D.解忧公主反映的是乌孙与汉朝联姻,排除。
故选:A。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年迈的人),不识干戈”可知,材料反映很长时间没有发生战争,由此可知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之间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之间长期的和平,并不能说明削弱或者增强了宋辽某一方的实力,排除BC项;促进北方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故选:A。
5.【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弊端,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北宋时期提高了进士地位。
故选:A。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元军南下时,组织军队抗元的南宋大臣是文天祥。故他是一员武将,元军南下时,他组织军队抵抗。他是文天祥。
故选:C。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元朝行省制的创立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C;行省制度不是最高级政治模式,排除D。
故选:B。
9.【答案】C
【解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故选:C。
10.【答案】C
11.【答案】B
【解析】题目诗句即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苟安南方,不思收复北方的失地。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形式形成。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①郾城大捷是在1140年;②陈桥兵变是在960年;③澶渊之盟在1005年;④宋金议和是在1141年。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反映了唐初社会经济凋敝的情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唐太宗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故选:D。
14.【答案】C
15.【答案】A
【解析】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A符合题意;《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的小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史记》是司马迁撰写,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不符合题意,排除C;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A。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五代建立的地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主要是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还包括河北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以及甘肃东南部。故五代建立的地区在黄河流域。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依据“法师”“十九年正月,届于长安……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等信息可知,材料与玄奘西行有关。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D符合题意;《送子天王图》与吴道子有关,排除A;《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作品,排除B;《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小说,排除C。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相赵匡胤制定“成法”,其中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防地,将领不随军调动。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004年,辽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逼近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力荐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力挫辽军。1005年,宋辽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陷塞北”可知是北宋灭亡的事件.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故选B.
21.【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在明代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2.【答案】B
【解析】据题干“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这段史料记载了蒙古族西迁.蒙古民族兴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西征,“平西夏”指蒙古破兴庆府,灭西夏.“灭女真”指蒙古破蔡州,灭金之战.“遂下江南”指元1279年崖山灭南宋之战.材料反映的是蒙古族西迁,平西夏,灭女真,灭南宋,最终统一全国的史实。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B。
23.【答案】B
【解析】题干现象说明回族的形成源于民族交融。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ACD与回族的形成无关,排除。
故选:B。
24.【答案】C
【解析】南宋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和茶树,大豆和玉米不是经济作物,而烟草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故选:C。
2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驻藏大臣是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的政府机构,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这些都是不同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因此这一专题的复习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A项正确;题干“澎湖巡检司、宣政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资料”无法体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BC;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D。
故选:A。
26.【答案】【1】(×) “长安”改为“洛阳”
【2】(√)
【3】(×) “柳永”改为“李春”
【4】(√)
【解析】(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题干表述错误,故将“长安”改为“洛阳”。
(2)唐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位于宫城以南,是中央官员办公的地方;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题干表述正确。
(3)隋唐时期建筑水平高超,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故题干表述错误,故将“柳永”改为“李春”。
(4)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故题干表述正确。
27.【答案】【小题1】特点:大都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长安、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原因: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便于粮食的管理;长安、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运河沿岸,便于通过水路南粮北运。(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2】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小题3】转折点:安史之乱;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
28.【答案】【小题1】以人为本,知人善任,重用贤能,虚心纳谏。
【小题2】上升趋势;“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小题3】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主要形式:和亲和会盟。
【小题4】特点:繁荣与开放;我们国家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等。
【解析】本题考查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的发展趋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时期的社会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9.【答案】【小题1】资料一中的湖州先人所创的江东犁,在唐代以后开始普及,说明先进的生产工具有力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资料二的溇港作为太湖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在北宋时已完善,说明湖州在宋代已有了庞大的灌溉系统和防洪系统。
【小题2】宋代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等。
【小题3】参观博物馆会遗址,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2.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3.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第11页,共1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青山初级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