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乙卷高三下学期押题冲刺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3届高三历史押题冲刺卷02(全国乙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辽中京城的营建( )
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反映出对中原文明的认同 D.表明其统治中心逐渐南移
2.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因漕运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随后江淮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德宗赶到东宫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一起置酒庆贺。这可以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减弱
C.运河关乎国家经济命脉 D.农耕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3.《宋会要辑稿·食货》中记载:“(1027年)十一月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证明),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私下)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实际上反映了宋朝
A.城市兴盛市场活跃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政府加强税收管理 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4.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不经内阁等机构,直达御前。皇帝特许一些官员通过奏折呈报机密事宜。奏折内容涉及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等各方面事务,且不必完全核实,即可“风闻”上报。以上现象
A.取消了内阁机构处理公文的职能 B.强化了君主独断专行的权力
C.造成了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 D.助长了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
5.1853年,户部右侍郎王茂荫上奏建议货币改革,将宝钞改为可以兑换金银的钞票,总量以一千万两为上限,并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反对铸造“当五百、当千大钱”。这些建议被咸丰皇帝斥责“专为商言而不问国事”。这表明,清政府当时( )
A.面临严重财政困难 B.大力推行重农抑商
C.厉行专制闭塞言路 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6.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要求全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其发言针对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皖南事变
7.如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 )
时间 土改史实
1946年10月 晋冀鲁豫解放区有20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10月底 东北解放区有5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11月 苏皖解放区有15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底 山东解放区有1900万农民获得土地
1946年底 晋绥解放区有100余万农民获得300余万亩土地
A.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物质基础
C.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配合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8.1984年10月,中央政府要求国企"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企业有权依照规定自行任免、聘用和选举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有权自行决定用工方法和工资奖励方式。这些规定
A.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 B.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发展模式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凸显了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
9.公元前5世纪,“刺杀僭主”成为雅典政治话语中的重要符。普鲁塔克记载,伯利克里因为与僭主庇希特拉图长相相似,而不敢踏入政坛,在参与政治事务后,伯利克里选择和大多数平民在一起。这反映出当时雅典城邦
A.民众捍卫民主政治的诉求 B.僭主政治在不间断地出现
C.公民至上已成为执政理念 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10.如图所示是阿兹特克神庙,其塔基长100米,宽90米,塔顶建有供奉主神齐洛波利特(亦称太阳神)和雨神特拉洛克的神殿。每年都用数千人来祭祀神灵,以便太阳能继续每日经天空升落。该建筑反映了
A.印加人对神灵的崇拜 B.古代美洲建筑艺术高超
C.美洲封建社会的残酷 D.古代美洲宗教色彩浓厚
11.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侵权的精灵倾向于把所有的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从而创造真正的专制——而不论政府采用何种形式。权力欲和滥权的倾向支配着人类的心灵;对此,公正衡量足以说服我们这项结论的正确性。”对此麦迪逊主张( )
A.人民主权论 B.权力制衡机制
C.联邦制原则 D.社会契约学说
12.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市场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
A.英法关系恶化 B.西欧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D.欧洲联合进程有终止的危险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向来都归吏部管。五品以下,吏部有权可以用。五品以上,吏部开名字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明朝废了宰相,大臣改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议决定。但吏部尚书的意见,是受大家尊重的。小官任用,则权仍在吏部。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简,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这无非表示全国用人之权,都在皇帝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提出的文官制度建立方案中,首要一点是规定了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府核心领导人。作为“政务官”,他们要随着政党更替、内阁变换而进退。而一般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包括常务次官,是“事务官”,这些人则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录用后长期任职,不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也就是英国文官新出现的“事务官”,就像政府中的“神经系统”,能够深入到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不会因为决策层更换而受到波及。他们与政务官的体系完全剥离开来,主管具体事务的执行,也在组织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推进英国政府在政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维持政府稳定运转的关键因素。其次,在工作方面,文官还可以对决策者提出异议,甚至与其争辩;而决策者往往也会仔细考虑事务官所提出的建议。而建议被采纳的数量也作为一项评定文官业绩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李少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任官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在官员任用上的不同之处。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时期,也是各级官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治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宋代朝廷在防治瘟疫过程中,采取的举措主要以翰林医官院(局)或太医局“派医诊治,施散药物”为主,其中官修医学方书的编纂与推产,官府药局药品的生产与应用,新药研制和免费赐药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对控制瘟疫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政府对瘟疫防治的重视又促进了官、私医书的产生,出现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瘟疫的方剂。另一方面针对疫病的传染,采取了建立病房、隔离病人和掩埋尸体等措施。经济上的救助与政治上的管理也对瘟疫防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基于根据地严重的疾疫流行状况,从抗战初期开始,晋察冀边区政府领导广大卫生工作人员从“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目的出发,积极开展各种卫生防疫工作。其措施主要有: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如从1937年11月到1944年初,边区各地逐渐建立各级卫生行政机构,配备卫生专业人员,并由部队协助培训;颁布卫生防疫法规,到1942年1月,晋察冀根据地已经建立了包括报告制度、会诊制度、服药制度等较为完整的卫生行政制度,以及较为严格的各级卫生条规、条令等;开展基本卫生常识宣传和教育;实施各种卫生防疫办法,包括组建各种医疗组和卫生防疫队(组)创办药厂、组织中医下乡为群众治病;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如1944年太行区行唐县开展除害虫、害鸟、害兽运动。这一时期,虽然因日寇频繁扫荡、灾荒和其他因素影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还未形成完整的防疫体系,但根据地积极的卫生防疫举措有力保障了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巩固了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摘编自李洪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疾疫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防治瘟疫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边区政府卫生防疫的主要措施。
(3)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换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取唐代的——项政治制度,结合其运行机制,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规整有序”、“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等信息可知,辽中京城的修建明显带有中原政权城市的特点,这是辽政权对中原文明的认同,C项正确;“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辽中京城规整有序,但并不能说是成方正布局,而且因地制宜也很难形成方正布局,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中京城的特点,并没有说它是辽的统治中心,更不能体现其统治中心逐渐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因漕运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吾父子得生矣!”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漕运和粮食对长安君臣的重要性,说明了运河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故选C;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情况,故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农耕经济的地位问题,故排除D。
3.D
【详解】根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证明),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私下)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这一规定保护了佃户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减弱佃户对主户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宋朝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而不是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和政府加强税收管理,排除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代的密折制,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A;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排除C;密折制不会助长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排除D。
5.A
【详解】“1853年,户部右侍郎王茂荫上奏建议货币改革,将宝钞改为可以兑换金银的钞票,总量以一千万两为上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鸦片继续流入,白银大量外流,1851年,天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军费开始浩大,财政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内部主张币值改革,但是却遭到严重抨击,难以实行,因此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政策,排除B项;材料与闭塞言路无关,是政治改革的分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财政困难,非维护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知识。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他们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B项正确;A项中“民族战争形势”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中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排除C项;1946年10月到1946年底,人民解放军尚未开始战略反攻,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即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政府强调扩大国企在经营、管理和分配等活动中的自主权,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化,C项正确;1984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未明确,A项错误;直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B项错误;材料中凸显的是国企经营自主权而非职工的主体地位,D项错误。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雅典人对僭主政治的痛恨以及政治领袖都避免使自己与僭主联系在一起,说明雅典民众反对僭主政治、坚决捍卫民主政治的诉求,A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雅典人对僭主政治的批判,无法体现僭主政治在雅典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在雅典城邦中的至上地位,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每年都用数千人来祭祀神灵,以便太阳能继续每日经天空升落”可知该建筑是用来供奉神灵进行祭祀的,所以说明宗教色彩浓厚,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该建筑反映了宗教色彩的浓厚,不能体现对神灵的崇拜和建筑艺术高超,更不能说明封建社会的残酷,排除ABC。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麦迪逊反对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而造成的专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防止了权力集中于某一部门,B项正确;人民主权思想体现在众议院的议员和总统是民选的,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国中央与地方各州的关系,排除C项;社会契约说是指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了国家,规定了统治者和臣民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材料未涉及此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由材料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以及“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可得出,法国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满,意在对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故C项正确;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C项。
13.(1)清代之前依据标准选出预备人员,然后由吏部决定或参与官员任用;清代大小官员最终都得报皇帝批准。背景: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普及;社会分工的扩大。
影响:确保了民主政治的同时又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2)不同:中国官吏任用主要靠吏部和皇帝,有明显的等级性,具有专制色彩;英国官吏任用分两层,有民选任期的“政务官”和通过考试选拔的相对稳定的“政务官”,确保了民主基础上的政治稳定。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可归纳出依据标准选出预备人员,然后由吏部决定或参与官员任用;根据材料“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可归纳出清代大小官员最终都得报皇帝批准。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提出的文官制度建立方案中,首要一点是规定了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府核心领导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普及、社会分工的扩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影响:根据材料“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不会因为决策层更换而受到波及”“这些都是推进英国政府在政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维持政府稳定运转的关键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确保民主政治的同时又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维护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不同:根据材料“这些人则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录用后长期任职,不与政党共进退”“他们要随着政党更替、内阁变换而进退”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官吏任用主要靠吏部和皇帝,有明显的等级性,具有专制色彩;英国官吏任用分两层,有民选任期的“政务官”和通过考试选拔的相对稳定的“政务官”,确保了民主基础上的政治稳定。
14.(1)特点:官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应对疫情;赈济措施与政治管理交相呼应;突出政府在瘟疫防治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医学知识在瘟疫防治中的应用;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
(2)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和卫生行政机构;颁布卫生防疫法规和卫生行政制度;开展基本卫生常识宣传和教育;实施各种卫生防疫办法;开展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
(3)启示:政府重视并主导;科学决策;健全机制;凝聚民力;重视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创新。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防治瘟疫的主要特点,据“宋代……也是各级官府和社会力量积极治疗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得出官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应对疫情;据“宋代朝廷在防治瘟疫过程中……同时,中央政府对瘟疫防治的重视又促进了官、私医书的产生……”得出突出政府在瘟疫防治中的主体作用;据“出现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瘟疫的方剂……采取了建立病房、隔离病人和掩埋尸体等措施”得出重视医学知识在瘟疫防治中的应用;据“经济上的救助与政治上的管理也对瘟疫防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得出赈济措施与政治管理交相呼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边区政府卫生防疫的主要措施,据“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如从1937年11月到1944年初,边区各地逐渐建立各级卫生行政机构,配备卫生专业人员,并由部队协助培训”得出建立各级卫生组织和卫生行政机构;据“颁布卫生防疫法规,到1942年1月,晋察冀根据地已经建立了包括报告制度、会诊制度、服药制度等较为完整的卫生行政制度,以及较为严格的各级卫生条规、条令等”得出颁布卫生防疫法规和卫生行政制度;据“开展基本卫生常识宣传和教育”得出开展基本卫生常识宣传和教育;据“实施各种卫生防疫办法,包括组建各种医疗组和卫生防疫队(组)创办药厂、组织中医下乡为群众治病”得出实施各种卫生防疫办法;据“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如1944年太行区行唐县开展除害虫、害鸟、害兽运动”得出开展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
(3)本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紧扣卫生防疫工作的启示。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体现了宋代朝廷和晋察冀边区政府对于防疫工作的重视,由此得出政府重视并主导;两段材料都体现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健全的机制以及注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结合,由此得出科学决策、健全机制、凝聚民力;两段材料都重视医学知识的作用,由此得出重视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创新等。
15.示例1:唐代施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
阐释: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相互牵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既对宰相做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可以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
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权利的相互制约与高效运行机制,被后世所沿用,对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2:唐代施行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影响深远。
阐释: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考试侧重于内容的变革,是所有朝代中科举科目最多最完善的一个朝代,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治国理政水平。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代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奠定了后世科举制发展的基础。科举制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事业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详解】根据“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换中枢”“选取唐代的——项政治制度,结合其运行机制,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结合所学,可提出观点:唐代施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析阐述。也可提出观点:唐代施行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影响深远。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作用以及对后世教育发展、唐代繁荣的影响等进行阐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