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检测题(含解析)--2022-202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检测题(含解析)--2022-202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935年,苏联首先取消了面包、面粉、米的配给制;1936年初,工业品供应也逐渐取消配给制。1937年与1932年相比,零售商品流转渠道供应的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增长明显,如砂糖增长1.92倍,灌肠和熏制食品增长3.9倍,靴子1.18倍,自行车3.2倍,手表7.2倍。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
A.农轻重比例结构已趋于合理 B.工业发展促进了民生的改善
C.运用市场规律推动经济发展 D.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2.“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现在和平发展已不可能,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材料中提到的两次高潮分别是指( )
A.二月革命、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二月革命 D.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西伯利亚经济学派崛起,该学派否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对立的看法,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固有特征,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的看法。这说明西伯利亚经济学派( )
A.主张苏联应该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B.对改革实践和苏联模式进行反思
C.深受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 D.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论总结
4.1924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1925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 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 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5.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俄国只有调节商业、恢复流通,“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只有通过商业领域的发展,“才能保证大工业有恢复的可能”。该时期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 )
A.以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为重心
B.找到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将经济独立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D.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6.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 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7.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一五”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 )
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
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
8.列宁指出,“租让政策执行得恰当而谨慎,无疑能帮助我们迅速改进生产状况,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租让也是一种斗争形式,是阶级斗争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继续,而决不是用阶级和平来代替阶级斗争。”据此可知( )
A.实行新经济政策成为了党内共识
B.“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已经形成
C.“阶级斗争”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D.政策调整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9.有学者指出,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小农经济的共耕制和集体化,实现了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转化;取消私人贸易,实现了商业的社会主义化;将工业集中和国有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建”。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塑造了苏维埃政权的权威 B.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效益
C.始终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D.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0.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1/3的农户缺乏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农村生产关系亟待调整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C.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严重 D.农业集体化运动缺乏认同
11.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大部分被苏联购买;当时位于乌拉尔地区的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由美国麦基公司以美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为蓝本设计的,并有大批美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其建设。这反映了当时( )
A.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经济实力增强外汇储备量充足
C.国际形势客观助推苏联工业化建设 D.在美国帮助下苏联工业化得以实现
12.1923—1925年,苏联马的数量增加了360万匹,牛增加了1220万头,绵羊和山羊增加了2510万只,猪增加了770万头。促进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五年计划”的推行 D.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13.1931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将每周7日工作制改为6日工作制,改革工资制度,大幅度提高钢铁、机器制造行业以及熟练工人的工资,还强调全力发展苏维埃商业,废除了一些工业品的凭票售货。这表明当时苏联在经济建设中( )
A.注重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
C.试图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D.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14.下图是苏联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确立 B.努力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
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D.已经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15.对于苏(俄/联)某一经济举措,有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他)及其政党试图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整合资源和劳动力。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该史家评论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6.1921年,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据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据经济潜能,苏俄实行了( )
A.农业集体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17.1922年夏,由季诺维耶夫、斯大林、加米涅夫组成的“三驾马车”发布关于禁止粮食自由买卖的法令,1923年秋他们正式声明一旦德国革命胜利就可以废除新经济政策,在以后的几年里,实施新经济政策被部分高层领导人看作是不可避免的“恶”。这表明当时( )
A.苏俄逐步恢复了余粮收集制 B.列宁领导核心地位遭到挑战
C.新经济政策在党内面临阻力 D.废除新经济政策顺应了民意
18.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已发生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19.如图是1930年的苏联宜传画《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五年计划,四年完成!》,该宣传画( )
A.表达了争取国内战争胜利的迫切需求
B.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D.彰显执政者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精神
20.苏俄(联)某经济学家对当时正在实行的经济政策提出如下问题:如何对待富农问题;如何对待私营经济的经营者;如何获得工业化的资金……据此可知,该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概述列宁是如何“后退”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是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但也有学者批评“书中俯拾即是的史实错误比瓦隆布罗萨秋天的落叶还要多”。以下为该著作中的部分史料内容:
(1)根据材料,说明两位受访者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生活情况,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你如何看待《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
23.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 年,为了应对艰苦的斗争,列宁提出共产党需要由一批“职业革命家”来担当。申请入党的只能是工人阶级与劳苦农民阶级,真正革命工人阶级的政党绝不能仅仅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应该更加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党员数量上的这种减少意味着党的力量和作用的大大增加”,这背后都是由于列宁将党的纯洁性看得比规模更重。根据列宁的建议,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党的纪律”第一次作为单独一部分被写入党章,将严格的纪律要求作为“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的首要义务”。
——摘编自李佳金《毛泽东对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共一大将自我革命的要求写入了党纲。 中共二大文件写道:“在现在内乱激烈的时候,共产党惟靠极集中的组织,铁的纪律和全体战士一致给中央机关以广大的权力,过余的信任,使得执行一种不可抗辩的威权,才能成就他的职务。……凡在共产主义可以合法争斗的国内,共产党必须定期的洗刷自己的组织,淘汰一些模棱的和小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不仅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而且成为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谢迪斌《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的发展动力》
材料三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 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列宁这一批“职业革命家”面临的俄国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现在内乱激烈”的状况。结合1927—1949的相关史实,举两例说明中共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中共“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主要经验。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列宁学家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学者 评价
斯蒂芬·T.波索尼 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原来关于社会主义只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继承人的主张”
爱列娜·登考塞 新经济政策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列宁通过它认识到社会变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适应现实和群众的思想状况
布兰科·拉奇齐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政治性而不是经济性的,经济总是而且必须让位于政治……因此他(列宁)把这次路线的改变主要看作政治行动
——摘编自杜炳鋆《西方列宁学家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先后取消食物、工业品的配给制,食品和日用品的供应明显增多,反映出工业发展促进了民生的改善,B项正确;据所学,工业化时期,苏联强调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结构并不合理,排除A项;据所学,运用市场规律推动经济发展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并非生产积极性的空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世界)。据本题材料“苏维埃”“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可知第一次革命高潮时为二月革命,当时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七月流血事件发生后,列宁等人认为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因此提出暴力革命,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B项正确;巴黎公社只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尝试,并未提出“政权归苏维埃”“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的口号”,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思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伯利亚经济学派强调商品货币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主张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对当时苏联改革和苏联模式的反思,B项正确;西伯利亚学派只是否定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并不是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西伯利亚学派的这种经济思想不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表现,排除C项;西伯利亚学派的这种经济思想不能完全涵盖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不同时期具体国情不同造成的,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苏联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材料体现的是苏联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不能反映苏联政府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材料主要体现苏联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苏联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通过题干“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下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主要是之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农民的利益遭到极大的削弱,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列宁所讲的“才能着手解决极其迫切的经济需要问题”实际上是要调整国家政策,保障农民利益,A项正确;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以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为重心,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的是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不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得益于苏联工业化政策,苏联逐渐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设备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机器设备对国外的依赖度显著降低,并开始向外出口,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关于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就已经被废止了,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封锁不能解释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引进并吸纳西方技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重工业企业,这说明技术的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已通过租让制等做法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排除A项;此时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期,尚未发生经济危机,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在构建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凸显,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租让也是一种斗争形式,是阶级斗争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继续,而决不是用阶级和平来代替阶级斗争”可知,此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D项正确;列宁解释租让制说明党内对政策并未形成共识,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B项;当时苏俄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而非阶级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材料表明,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商业、工业方面都保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践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1/3的农户缺乏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可知,苏联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生产能力的低下,说明当时分散的小农难以适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推行农业集体化以适应工业化建设势在必行,A项正确;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成功之后,排除B项;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是下降的,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此时农业集体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购买大批的机器设备,当时机器设备的主要生产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提到美国参与设计和修建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这与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改常态,将机器设备卖给苏联,并有大量技术人员到苏联就业有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过程中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材料并没有将苏联当时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形成对比,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及苏联购买大量机器设备,但并不能说明他外汇储备量充足,排除B项;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而材料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1923—1925年,苏联马的数量增加了360万匹,牛增加了1220万头,绵羊和山羊增加了2510万只,猪增加了770万头。”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春提出来的,到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在1921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1928年至1932年,苏联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31年苏联政府经济部门调整工作制度,提高某些行业以及熟练工人工资,据此可知,苏联政府在对经济进行调节,工人工资并不是统一按劳分配,也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主要涉及工作制度、部分行业工人工资,未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A项;B项“不断提高工人收入水平”与题干“钢铁、机器制造行业以及熟练工人的工资”相矛盾,材料只是对部分行业部分工人收入进行调整,不是对所有行业的工人,排除B项;D项符合史实,材料主要涉及1931年苏联经济领域的部分改革,没有突出计划经济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40(苏联)。据题干图片可知,在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中,工程专业的人数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来看,无法判断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科技革命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当时苏联的教育体系主要为工业化服务,并不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据材料信息“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可知,此时为经济危机时期,据材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通过五年计划和工业化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合材料“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体现的经济大危机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1921年,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可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因此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C项正确,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A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当时苏俄部分高层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恶”的,说明他们不认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党内面临阻力,C项正确;苏俄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没有恢复,排除A项;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部分领导人只是质疑新经济政策,而非挑战列宁的核心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是高层领导人的态度,没有体现民众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材料表明苏俄面对当时形势采取正确有效的外交政策,由原来的斗争转变为和平共处,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内部白军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理论依然是列宁主义,理论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宣传画上的文字和手执锤子、铁锹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形象,表达了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加快完成五年计划的决心和目标,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特点,C项正确;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排除A项;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缺乏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苏俄(联)某经济学家对当时正在实行的经济政策提出如下问题:如何对待富农问题;如何对待私营经济的经营者;如何获得工业化的资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私营企业并引进外资,促进苏俄经济发展,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后为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障战争胜利而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并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的过程,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1.(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2)改变:多种所有制到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到建立计划经济。
评价。
积极: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卫国战争胜利;赢得国际声誉。(任意两点)
局限:牺牲农民和农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制约以后的发展。(任意两点)
性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
【详解】(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2)改变: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多种所有制,利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可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是单一公有制,建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的改变是,多种所有制到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到建立计划经济。
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积极方面来看,斯大林体制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卫国战争胜利;赢得国际声誉。(任意两点)从局限方面来看,斯大林体制牺牲农民和农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制约以后的发展。(任意两点)从性质方面来看,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
22.(1)伊拉伊达 法伊韦索维奇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或答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原因: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奥莉加 扎普里加耶娃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疾病,饥饿与死亡,生活困苦。原因: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人们生活;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僵化,脱离实际,造成了粮食危机。
(2)改革需要结合国情;改革需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耳语者》书中含有大量作者对斯大林时期生活的民众进行采访后汇总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斯大林时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情况及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效果;该史料可作为其他文献史料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但该史料主要为口述史料,当事人在叙述过程中难免出现记忆偏差,因此史料带有主观色彩或答作者在选取素材时也无法避免因自身水平限制或所持立场所带来的倾向性,在使用时需加以辨别。
【详解】(1)生活情况:据材料“斯大林统治下的生活在精神上更为富足”反映了伊拉伊达 法伊韦索维奇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
原因:据材料“如果勤勤恳恳工作,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和“只有和平,没有战争”结合所学斯大林体制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可知: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生活环境。
生活情况:据材料“收成非常糟糕”“生活在饥荒地区的……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可知奥莉加 扎普里加耶娃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感受到了疾病,饥饿与死亡,生活困苦。
原因:据材料“国家在1932年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及所学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可知: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人们生活;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僵化,脱离实际,造成了粮食危机。
(2)启示:据材料“国家在1932年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和1930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和“生活在饥荒地区的……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集体农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改革需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需要结合国情,不能教条应用马克思主义。
史料价值:《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史料价值可以从著作的时间、内容和史料分类上进行说明,其既有研究斯大林时期历史的相应史料价值,同时也存在研究斯大林时期历史的不足,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以及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具体如下:书中含有大量作者对斯大林时期生活的民众进行采访后汇总的史料,在时间上处于斯大林统治时期,可以用于研究斯大林时期苏联民众的生活情况及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效果;该史料可作为其他文献史料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但该史料主要为口述史料,当事人在叙述过程中难免出现记忆偏差,因此史料带有主观色彩或答作者在选取素材时也无法避免因自身水平限制或所持立场所带来的倾向性,在使用时需加以辨别。
23.(1)观点:纯洁党员队伍(党员阶级身份或提高党员质量);严格党的纪律。
背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工人诞生;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
(2)状况: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举例: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延安时期, 开展整风运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3)经验: 坚持人民民主;坚持自我革命;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组织纪律);坚持中国道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这背后都是由于列宁将党的纯洁性看得比规模更重。根据列宁的建议,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党的纪律’第一次作为单独一部分被写入党章,将严格的纪律要求作为‘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的首要义务’。”可知,纯洁党员队伍(党员阶级身份或提高党员质量);严格党的纪律。背景:根据材料一“ 1902 年,为了应对艰苦的斗争,列宁提出共产党需要由一批‘职业革命家’来担当。”及所学可知,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一“申请入党的只能是工人阶级与劳苦农民阶级”及所学可知,产业工人诞生;结合所学可知,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
(2)状况:根据材料二“中共二大文件写道:“在现在内乱激烈的时候,共产党惟靠极集中的组织,铁的纪律和全体战士一致给中央机关以广大的权力,……凡在共产主义可以合法争斗的国内,共产党必须定期的洗刷自己的组织,淘汰一些模棱的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及所学可知,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说明,例如: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举例:结合所学可知,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延安时期, 开展整风运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3)经验:根据材料三“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可知,坚持人民民主;根据材料三“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可知,坚持自我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组织纪律);坚持中国道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24.示例一评析:列宁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这使西方的列宁学家错误地认为列宁进行的社会主义失败了,只能退回到资本主义经济上,如波索尼的观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只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利用,目的是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经济,为最终消灭资本主义而奠定物质基础;正是这种退却,一方面为西方学者攻击社会主义提供了口实,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曲解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目的。
结论:西方列宁学家缺乏对新经济政策客观公正的评析,其观点是错误的。
示例二评析:西方列宁学家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大都是歪曲或否定其社会主义性质,他们持这种观点一方面是由于新经济政策表面上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攻击社会主义的需要;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既有政治因素,那就是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也有经济因素,也就是尽快地恢复俄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的非常措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是政治经济行动。
结论:西方列宁学家对新经济政策片面的评析,其观点是错误的。
【详解】可选择任意一条观点进行评析。根据材料“列宁回到了……社会主义只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继承人的主张”,可知学者波索尼认为,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就是退回到了资本主义。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最终消灭资本主义而奠定物质基础,并非放弃社会主义退回资本主义。波索尼等西方学者曲解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目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一部分西方列宁学家缺乏对新经济政策客观公正的评析,其观点是错误的。
也可综合所有观点整体进行评析。根据材料“列宁回到了……社会主义只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继承人的主张”,可知以波索尼为代表的一部分西方学者试图歪曲或否定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持这种观点一方面是由于新经济政策表面上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攻击社会主义的需要;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政治性而不是经济性的”,可知学者拉奇齐认为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政治行动,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既有政治因素,那就是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也有经济因素,也就是尽快地恢复俄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学者拉奇齐没有看到新经济政策具有政治行动和经济行动的双重性质。因此可得出结论:一部分西方列宁学家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趋于片面,其观点是错误的。
如从“西方列宁学家的评价有其合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也可。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