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 “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是(  )
A. 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B. 巩固了国家统一
C. 沟通了南北交通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材料称颂的是(  )
A. 杨坚 B. 李世民 C. 武则天 D. 李隆基
3. 下列措施反映了两位统治者都(  )
唐太宗 唐玄宗
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撤职45个不合格的,并曾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
A. 重视整顿吏治 B. 善于虚心纳谏 C. 关注人才选拔 D. 重视农业生产
4. 后人评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由此可以揭示唐朝盛世源于(  )
①唐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②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国内未曾出现政局动荡
④制度适时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①
5.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这首诗颂扬的是唐朝的(  )
A. 经济繁荣 B. 政治清明 C. 对外开放 D. 民族政策开明
6. 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此现象(  )
A. 反映了政治生活的进步 B. 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结果
C. 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 确立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7.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他”是(  )
A. 李白 B. 吴道子 C. 白居易 D. 杜甫
8. 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列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 唐代的民族关系 B. 唐代的对外交往 C. 唐代的建筑成就 D. 唐代的经济发展
9.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C.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赛 D. 高僧鉴真为传授佛经东渡日本
10. 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巢起义
②安史之乱
③唐玄宗统治腐败
④藩镇割据
A. ①②④③ B. ③②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①②③④
11. “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其直接结果是(  )
A. 建立后粱 B. 统一全国 C. 建立北宋 D. 削夺兵权
12.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反映宋朝(  )
A. 商业繁荣 B. 重文轻武 C. 重农抑商 D. 守内虚外
13.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14.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王安石变法中这一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增加财政收入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强化君主专制
15. “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可见,“榷场”是宋朝(  )
A. 政权边界的贸易场所 B. 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C. 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D. 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
16. 考古发掘宋代墓葬时,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壁画,在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 B. 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
C. 民族之间的仇恨逐渐扩大 D. 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
17.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诗词中“靖康耻”指的是(  )
A. 金灭辽 B. 金灭北宋 C. 蒙古灭西夏 D. 元灭南宋
18. 下列战役与岳飞事迹相关的是(  )
A. 建立契丹国 B. 创制西夏文 C. 统一女真族 D. 郾城大败金军
19.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南宋偏安一隅 B. 宋辽对抗 C. 宋夏议和 D. 北宋与金对峙
20. 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这句话表明(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纸币“交子”的出现
21. “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 铁木真 B. 忽必烈 C. 李元昊 D. 阿骨打
22.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天下为一”的标志是(  )
A. 蒙古建立 B. 元朝建立 C. 文天祥抗元 D. 元灭南宋
23. 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元朝变革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实行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24. 《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 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 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 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25. “至元间,立巡检司。”这里的巡检司,在当时主要管理的是(  )
A. 澎湖和琉球 B. 新疆地区 C. 西藏地区 D. 辽东半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朝建立后,文帝将此前混乱的中央中枢政治体制加以整理,……设立了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唐初统治者致力于国家制度建设,……为唐前期的持续发展繁荣提供了政治制度上的保证。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隋朝已恢复汉朝在竞争性统考的基础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完全形成后,由在一连串复杂的仪式中举行的一系列考试组成……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隋朝建立于何时?据材料一指出“文帝”整理“中央中枢政治体制”后实行的措施。结合所学,在此基础上“唐初统治者”是如何“致力于国家制度建设”的?
(2) 材料二中隋朝采用哪一制度来“选拔官吏”?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该制度“完全形成后”实施的主要方式。列举武则天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结合所学,概述这一制度创立的意义。
(3) 综上所述,概括隋唐制度创新的作用。
2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示意图。
农业
(1)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有① 和② 。宋朝时,长江下游和③ 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商业
(3)如图“开元通宝”出自于⑦ (人物)统治时期。南宋时,⑧ 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手工业
(2)唐朝时,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④ 的白瓷类雪似银,⑤ 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北宋兴起的江西⑥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城市
(4)唐都⑨ (地名)城中有东、西两⑩ 。宋代时,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 。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唐至宋经济的新发展。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国有多个政权并立、战争此起彼伏,但汉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呈快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两宋,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元朝定鼎中原,疆域辽阔,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宋代棉花和茶叶的种植 由唐至宋,茶叶产区扩展迅速,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的特点。宋代南方地区普遍种植茶树,茶叶产量大幅提高。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宋金元时期,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常频繁,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金元阶段: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相融》
请回答:
(1)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起政权的首领是谁?据材料一指出“两宋”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并举一例元朝管辖西北边疆的措施。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宋朝棉花种植区的变化趋势。据材料指出唐至宋茶树种植的特点。
(3) 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是哪一个新民族?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
(4) 综上所述,概括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根据题干“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意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据题干关键词“贞观之治”可知,材料称颂的是李世民。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B符合题意;杨坚建立隋朝,排除A;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C;李隆基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称颂的是李世民。
3.【答案】A
【解析】由“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遣返了德行较差的官员,并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可以看出,唐太宗与唐玄宗都重视整顿吏治,注重对地方官的考核与任用,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本题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盛世源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励精图治,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以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并加以完善,说明制度适时调整发挥积极作用,故C符合题意;国内未曾出现政局动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含有③的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国内未曾出现政局动荡说法过于绝对。
5.【答案】D
【解析】由诗中“献号天可汗”依据所学,由于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赢得少数民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因此诗颂扬的是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为切入点,考查唐朝民族关系。
本题以唐朝的民族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妇女是在参与政治生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身份和民族交融,排除B项;唐朝天宝年间“外重内轻”的局面由当时的军事部署造成,材料未体现该信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重点掌握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其成因。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把握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及表现。
7.【答案】D
【解析】A.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排除。
B.吴道子是唐朝画家,代表作品为《送子天王图》,排除。
C.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排除。
D.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作品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三吏”、“三别”等,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唐诗,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李白、杜甫、白居易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8.【答案】B
【解析】招提寺是唐玄宗时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的中国高僧鉴真精心设计的,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阿倍仲麻吕,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故图片体现的主题是唐代的对外交往,B符合题意;民族关系反映的是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题干是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不属于民族关系,应该是对外交往,排除A;招提寺与建筑成就有关,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无法反映建筑成就,排除C;从题干图片无法得出唐代的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唐代的对外交往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对外交往以及相关史实。
9.【答案】C
【解析】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历史事实,排除。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费干,这是对唐和吐蕃和亲的陈述,是历史事实,排除。
C.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正确。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这是对鉴真东渡的陈述,是历史事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以安史之乱的影响来考查历史观点,解答的关键就是理解历史观点的含义。
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区别。
10.【答案】B
【解析】①黄巢起义发生在公元878年至884年,给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②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至763年,使唐朝由盛转衰。
③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
④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④①,即B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知识,注意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腐败和藩镇割据之间的关系。
识记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腐败和藩镇割据之间的关系。
11.【答案】C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国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材料反映的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其直接结果是建立北宋,C项正确;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朱温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史称后梁,排除A项;北宋建立结束了中原地区的分裂战乱局面,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削夺兵权”是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建立,重点掌握北宋建立的方式和陈桥兵变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建立的方式是武将夺权。
12.【答案】B
【解析】宋朝的《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些材料主要表明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3.【答案】A
【解析】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其举措是派文臣做知州。这项政策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改变了五代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切入点,考查北宋的统治措施。
本题考查宋代的重文轻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解析】“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是方田均税法的内容,该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分散宰相权力”“强化君主专制”无关,也不能“加强军事实力”,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重点掌握方田均税法的内涵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关键是知道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经济领域,掌握其变法措施,理解其内涵。
15.【答案】A
【解析】“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可知,“榷场”是宋朝政权边界的贸易场所。
故选:A。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6.【答案】B
【解析】A.“民族间习俗没有任何差异”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不符,排除。
B.题干材料中,在辽人的墓葬里发现了辽人备茶(汉人习俗)的壁画,在汉人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人火葬(辽人习俗)的琉璃棺。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学习辽人的生活习俗,辽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体现了民族交融日益加深,符合题意。
C.题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而非民族仇恨扩大,与题意不符,排除。
D.题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未体现“北宋已经收复幽云十六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民族交融相关知识,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所以“靖康耻”指的事件是金灭北宋。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金灭北宋,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金灭北宋的史实。
18.【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打败金军的主力,D项符合题意;建立契丹国的是阿保机,排除A;创制西夏文字的是元昊,排除B项;统一女真的是阿骨打,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岳飞的相关事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掌握岳飞的事迹,要知道岳飞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19.【答案】A
【解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偏安江南的相关史实。宋金的对峙是指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南宋偏安江南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解析】“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宣得人而久任”说明南宋政府重视对海外贸易。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C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纸币“交子”的出现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南宋政府重视对海外贸易。
21.【答案】A
【解析】A.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铁木真。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蒙古政权建立以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对周围地区的长期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符合题意。
B.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最终灭掉南宋,统一全国,与题意不符,排除。
C.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与题意不符,排除。
D.阿骨打建立金,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主要贡献,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2.【答案】D
【解析】“天下为一”的标志是元灭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蒙古建立、元朝建立、文天祥抗元都不是“天下为一”的标志,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和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天下为一”的标志是元灭南宋。
23.【答案】D
【解析】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D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秦朝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影响。
2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因此BCD表述均不正确,故A正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A。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宣政院的职责和管辖范围。
25.【答案】A
【解析】至元(1264年-1294年)是元世祖忽必烈使用的年号名,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里的“巡检司”是指澎湖巡检司,在当时主要管理的是澎湖和琉球,A项正确;元朝时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B项;元朝时管理新疆地区的机构是北庭都元帅府,排除C项;元朝时管理辽东半岛的机构是辽阳行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澎湖巡检司的相关史实,“至元间”“巡检司”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区域的相关史实。
26.【答案】【小题1】581年;创立三省六部制;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小题2】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还创立了武举。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小题3】隋唐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巩固,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和开放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意义、隋唐制度创新的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意义、隋唐制度创新的作用等知识。
27.【答案】曲辕犁,筒车,太湖流域,唐高祖,纸币,邢窑,唐三彩,景德镇,长安,市,草市
【解析】(1)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有①曲辕犁和②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宋朝时,长江下游和③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④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⑤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北宋兴起的江西⑥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如图“开元通宝”出自于⑦唐高祖统治时期。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是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⑧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4)唐都⑨长安(地名)城中有东、西两⑩市。宋代时,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 草市。
(5)结合上述材料,唐至宋经济的新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程度更深。
故答案为:
(1)①曲辕犁;②筒车;③太湖流域。
(2)④邢窑;⑤唐三彩;⑥景德镇。
(3)⑦唐高祖;⑧纸币。
(4)⑨长安;⑩市; 草市。
(5)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程度更深。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交子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的繁荣、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交子等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耶律阿保机;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小题2】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茶叶产区扩展迅速,呈现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的特点。
【小题3】回族;为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验与事实基础,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持续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题4】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宋代的农业发展、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元朝的民族交融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宋代的农业发展、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元朝的民族交融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