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 1949年,参加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的单位及代表名额中,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和各界的无党派代表约占26%,各民主党派的成员约占30%。这反映了(  )
A. 工农联盟 B. 多党合作 C. 民族独立 D. 祖国统一
2.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 通过第一部宪法 B. 探索发展道路 C. 讨论成立新中国 D. 恢复国民经济
3.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五角星,共庆山河改。”陈毅这首诗真实记录了(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战争 C. 土地改革 D. 文化大革命
4.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中国抗美援朝是(  )
A. 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B. 挑战美国的冒险之举
C.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D. 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5. 如图是曾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的红色文物。它生动诠释了(  )
A. 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B. 敢为人先首创精神 C.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 执政为民奉献精神
6.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性质 D. 影响
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能体现材料中“里程碑”的事件是(  )
A.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8. 创办于济南的中华老字号宏济堂,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齐名,号称江北三大名堂。1955年,宏济堂响应国家号召,公私合营为宏济堂药厂。国家在该厂公私合营过程中取得创造性举措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政企分开
9.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建设成先进工业国,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是(  )
A. 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 B.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 中共八大的召开
10. 从如图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B. 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 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11.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为,公共食堂、公共浴室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这表明人民公社(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公有化程度高 C. 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D. 增强国防实力
12. 如图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 资本主义复辟阴谋失败 B. 中央文革小组的建立
C.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3.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这件事留给我们的主要反思是(  )
A.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B. 提防领导人对形势的误判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完善民主与法制
14.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建设热情高涨。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先后建成。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科技领域氢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这一时期是(  )
A. 政权建立和巩固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建设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5. 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总书记称赞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材料中的他是(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雷锋
16. 1965年3月前,全国有850万名青年走雷锋成长的道路而加入共青团。许多商店、饭馆、邮局成了“顾客之家”,许多火车站、汽车站、机场成为“乘客之家”。这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 B. 勤俭节约 C. 爱岗敬业 D. 无私奉献
17. 《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曾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并为之服务;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篇社论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
A.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8. “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这场中国改革的“春风”最先出现于(  )
A. 农村 B. 城市 C. 外资企业 D. 国有企业
19. 如图是1984年福建55位厂长、经理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松绑”指的是(  )
A. 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B. 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发展乡镇企业 D. 扩大企业自主权
2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材料中“大胆行动”是指(  )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 设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开放上海浦东
2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 改革开放的高潮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涌起 B. 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C.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实现了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22. 2001年,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是0.53%;2015年,这一数字为24.8%;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 促进了中国贸易发展 B.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C. 带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D.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3. 进入2016年以来,大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炒房行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共同影响市场,这说明了我国现阶段实行(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D.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4. 制作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轴,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 马克思主义 B. 列宁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25.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的内涵为(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实现共产主义 D.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6. 2021年7月日.在庆祝中国关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  )
A. 土地归属问题 B. 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C. 温饱问题 D. 绝对贫困问题
27.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
A.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 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C. 积极推进金融领域改革 D.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28. 如图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部分重大科技成果,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 绿色 B. 创新 C. 协调 D. 开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
——《中国共产党简史》
(1) 史料可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如图所示史料的类型。
(2) 小历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国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14日)
材料二 1958年6月8日,报纸率先报道了河南省遂平县放出的小麦亩产1052.5公斤的“卫星”,随后“卫星”越放越大,小麦亩产高达4292.5公斤,水稻亩产高达65217公斤。《人民日报》还曾报道了一个高产典型河北省徐水人民公社,计划发射“高产卫星”,一亩红薯60万公斤、一棵白菜250公斤、小麦一亩10万公斤,亩产皮棉2500公斤。
——孔繁岭《中国当代史稿》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简述我国农村建设出现的失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及其作用。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调整农村政策中获得的启示。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建立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 开放长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
——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关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简述我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
(3) 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4年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5年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的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题文中的数字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和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成熟,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成立新中国作各方面的准备。
本题考查了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注意材料的研读。
2.【答案】C
【解析】据“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可知,这里的“工作”是指讨论成立新中国。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通过第一部宪法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A;探索发展道路是中共八大,排除B;恢复国民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3.【答案】A
【解析】A.“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描述了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正确。
B.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
C.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
D.“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开国大典,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天安门上望……共庆山河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掌握情况,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4.【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的正义战争。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中国志愿军战士不畏栖性、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铸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中“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体现了中国志愿军战士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故选项C正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体现了中国志愿军战士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但“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体现的是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排除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首创精神,排除B;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执政为民奉献精神,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
6.【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说明土地改革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和富家手中,大部分农民处于无地少地状态,为改革这种状态,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土地改革,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背景。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实质把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本题以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1954年,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举行标志着一切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8.【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的“公私合营”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关。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B符合题意;成立合作社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排除A;C表述错误,排除;政企分开是改革开放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的相关史实。“公私合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赎买政策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会议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此题考查的中共八大,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57—1961 年农村经济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可知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困难,B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村经济并未呈现出健康发展趋势,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1958年以后经济数据不断下滑,说明经济调整成效不明显,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开始,题干是“1957年-1961年”可知,纠“左”工作已经启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以“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解析】“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为,公共食堂、公共浴室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表明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所谓公,就是将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被称作共产主义因素)。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
掌握人民公社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2.【答案】C
【解析】依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可知,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四人帮”是指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结成的帮派,他们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以及主犯。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13.【答案】D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党籍,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的突出表现。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时民主法制遭到践踏,需要完善民主与法制。D符合题意;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与材料不符,排除A;提防领导人对形势的误判是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误判与材料无关,排除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的认识。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14.【答案】C
【解析】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在科技领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政权建立和巩固时期是指1949——1952年;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年——1956年;建设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是指1956年——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是在1978年以后。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时期的相关史实。建设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是指1956年——1966年。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时期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解析】由“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总书记称赞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结合所学,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兰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可知,材料中的他是焦裕禄。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本题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D
【解析】“全国有850万名青年走雷锋成长的道路而加入共青团”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他们弘扬了扶危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结合时代精神的特点理解。
仔细读题,在理解时代精神的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符合题意的选择。
17.【答案】D
【解析】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据“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并为之服务;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及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日报》这篇社论发表的直接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项正确;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没有体现题干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并为之服务……”,排除B项;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并为之服务;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 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可知,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农村开始刮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正确。
B.改革开放最早在农村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城市,排除。
C.中国改革开放不是从外资企业开始,排除。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排除。
故选:A。
本题以“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 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为依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意义。
19.【答案】D
【解析】1984年春天,福建55位厂长、经理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松绑”就是迫切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D符合题意,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20.【答案】B
【解析】A.1980年,中国政府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排除。
B.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符合题意。
C.1985年,中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
D.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中国对外开放过程及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1.【答案】A
【解析】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的高潮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涌起,正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排除。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
D。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解析】据材料“2001年,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为0.53%;2015年,这一数字为24.8%;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可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D正确。
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未涉及促进了中国外贸的发展,A错误。
材料未涉及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B错误。
材料主要是强调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影响,而未涉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3.【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中的“大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炒房行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可知,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正确。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指令性的经济,与题干中有市场的调节不符,排除。
C.题干中未涉及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内容,排除。
D.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经济,题干也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读的关键是明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含义。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D符合题干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在1918年传入到中国的,列宁主义是在近代民主革命是集团的中国的,毛泽东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ABC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要求学生结合邓小平理论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邓小平理论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排除。
B.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正确。
C.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国最终目标,排除。
D.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侧重考查对“中国梦”内涵的掌握。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记忆。
2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一百年指的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国完成了全面脱贫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故D项正确;土地归属问题是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完成的,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实现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故排除A项;第一个百年在奋斗目标中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此时我国农轻重比例也没有失调,排除B项;温饱问题属于“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胜利实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答案】A
【解析】中共十八以来,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A符合题意;BCD都是对内改革,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起了极为重要作用。
本题以对外开放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8.【答案】B
【解析】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解答此题要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排除干扰项。
29.【答案】【小题1】第一手史料。
【小题2】不同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等相关史实。
30.【答案】【小题1】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小题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小题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小题4】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
31.【答案】【小题1】特点:逐步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小题2】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
【小题3】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意思相近即可)。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以及主要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福建省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我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以及主要原因等知识。
32.【答案】根据材料“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格内容,选择两个历史事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观点为改革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结合新中国的土地改革的意义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以及意义等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可,如建国初为迫切改变农民无地少地状态,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实现了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改革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论述:建国初为迫切改变农民无地少地状态,1950-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实现了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2022-202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