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如图为《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对图中场景解读正确的是( )
A.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 使用磨制石器剔肉 C. 已经会做米饭 D. 过着群体生活
2. 下列图片中能反映6000年前黄河流域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干栏式房屋 B. 猪纹陶钵
C. 有稻穗纹的陶片 D. 半地穴式房屋
3. 据《尚书》记载,尧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农田被淹。最终消除上述水患的是( )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4. 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七年级某同学在复习夏商周政权更迭时制作的时间轴。时间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据《春秋大事表》记载:春秋时期,鲁国作为诸侯朝见周天子仅三次,而去齐国十一次,去晋国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兼并战争,变法改革 B.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C. 社会动荡,经济凋敝 D.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6. 《史记 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此记载所描绘的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大运河 D. 长城
7. 2022年2月,经过五年考古发掘,山东省淄博市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正式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这里曾是各学派交流之地,是名家学士讲学之地,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与稷下学宫直接相关的是( )
A. 良渚文化 B. 诸侯争霸 C. 百家争鸣 D. 秦灭六国
8. 七年级某班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如图历史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D. 政权分立与科技进步
9. 公元前221年,我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公元前221年属于( )
A. 公元前3世纪 B. 公元前2世纪 C. 公元3世纪 D. 公元2世纪
10. 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该制度最根本的特点是( )
A. 层层分封
B. 等级森严
C. 皇权至上
D. 分权制衡
11.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南海郡。当时南海郡尉任嚣在现广州中山四路附近修建城廓,称为“任嚣城”。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
A. 任嚣是秦始皇宗亲 B. 任嚣掌握官吏任免权
C. 南海郡是中央机构 D. 南海郡隶属中央政府
12. 如图是秦始皇时期的铜诏版,共有四十字,其中有“法度量……皆明 壹之”。据此可知,秦朝(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统一车轨
1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这里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 )
A. 张角、张陵 B. 陈胜、吴广 C. 刘秀、刘备 D. 项羽、刘邦
14. 西汉开国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初国家富足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C. 削弱诸侯抑制豪强 D. 北击匈奴声威远播
15. 《汉书》记载:“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两位皇帝采纳这些建议的共同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豪强地主 C. 稳定经济秩序 D. 实行重农抑商
16.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一面衣镜,孔子画像位于镜框背板的左上角(以左为尊),居高临下。衣镜盖板上有关于孔子生平介绍的《衣镜赋》,文中暗示了孔子受天命而降生。以上古发现印证了汉武帝实施( )
A. “推恩令” B. 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C. 盐铁专卖 D.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7. 东汉中后期,皇后的兄弟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 )
A. 豪强横行 B. 外戚专权 C. 宦官专权 D. 州牧割据
18. 丝绸之路开通和拓展之后,商旅往来频繁,他们带着丝绸等货物,从①出发,最远可到达②,甚至更远的地方。如图中①②分别是( )
A. 洛阳、大月氏 B. 长安、大秦 C. 洛阳、大秦 D. 长安、安息
19.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良种马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材料可以用于研究丝绸之路开辟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过程 D. 影响
20. 按照如表的分类标准,①处应为( )
类别一:蔡伦 张衡 祖冲之
类别二:蒙恬 卫青 霍去病
类别三:扁鹊 华佗 ①
A. 司马迁 B. 主父偃 C. 郦道元 D. 张仲景
21. 公元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 日本 B. 海南岛 C. 台湾 D. 新加坡
22. 西晋时,鲁褒在《钱神论》中说:“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视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 民勤乐业 B. 清谈论道 C. 兄友弟恭 D. 唯利是图
23. 魏晋时期,造纸技术的进步和纸的大量使用,藏书、抄书之风日渐盛行,对书法和字体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字体的演变”是指( )
A. 顾恺之独创楷书 B. 锺繇独创楷书 C. 王羲之独创楷书 D. 胡昭独创楷书
24. 如表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秦始皇“焚书坑儒” 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B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
C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D 晋惠帝昏庸无能,手握重兵的封王先后起兵 导致黄巾起义
A. A B. B C. C D. D
25. 将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该方法的是( )
A. 蓝田人遗址与《关于陕西蓝田人研究综述》
B. 耧车模型与《齐民要术》关于耧车的记载
C. 利簋铭文与《史记 殷本纪》
D. 殷墟甲骨文与仓颉造字的传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6. 据学者研究,“中国”一词蕴含的意义极为丰富,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观念的产生,至少可以上溯至商代。“中国”观念是周边部族对中原王朝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产物。这种早期的“中国”认同,经历了由多元并存到趋于一体的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摘编自田广林、翟超《从多元到一体的转折:五帝三王时代的早期“中国”认同》等
材料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等
材料三: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各个王朝分分合合,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间边界,更是常常变化……但中国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观念产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周天子统治“四方”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结束春秋战国和三国鼎立分裂状态的王朝,并分析中国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
27. 生产力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源,经济的活跃又与多种因素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
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食货志》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发生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东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8. 重要文化遗存的不断发现和发掘,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脉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迹定书】
材料一:
目前,所能看到时代最早的古代文字是甲骨文,这种文字不仅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而且在造字方法、书写技巧等方面较为成熟。
--摘编自裘锡圭《文字学概论》
【交流互鉴】
材料二:
银盒盖子和盒身上采用锤牒工艺制成对向交错的蒜头型凸纹,这种工艺与纹饰、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的特点。银盒进入中国后,中国工匠根据汉代银器的特点,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圈足。
--摘编自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院文物介绍
【交融并进】
材料三:
北朝各族以轻便的上衣下裤为主,这与汉族上衣下裳不同。受到北朝服饰的影响,汉族服饰开始朝上衣下裤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汉族对这种服装样式进行了改造,将细窄的衣袖改成下部宽大的长袖子,如河南邓州出土的南朝画像砖上的人物。同时,北朝服饰也吸收了汉服的形制,从而形成了礼服遵循古制的服制系统。
--摘编自赵超《北朝服饰——云想衣裳系列》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两种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银盒工艺造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社会发展状况。
(3) 材料三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哪一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特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生活距今约 70万—20万年。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并能长期保存火种,但是尚未能人工取火,所以可以排除A;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能够通过打制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由此可以排除B选项;北京人属于原始人类,原始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来解决食物问题,原始人类时期还没有原始农业的出现,所以排除C项;图片直接反映了北京人的生活是多人聚集在一起,是结成群体生活,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生活习性的理解。题目使用课本的配图,图片内容比较 丰富,可以得出北京人生活方式、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的信息。
2.【答案】D
【解析】A是长江流域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B是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水稻是原始农耕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的,北方地区先民栽培的是粟和黍,由此可知,C有稻穗纹的陶片应该出现在南方地区;居住在黄河流域的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答案】C
【解析】尧时期接连发生大洪水,农田被淹。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在位期间制定刑法,完善制度,并派大禹治水,而启是大禹的儿子,和治水无关,排除ABD;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知道大禹治水,消除了水患。
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结果。
4.【答案】A
【解析】“天下为家”是启在禹死后继承夏朝国王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公被天下为家代替,故A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是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和商朝不符,排除B;“汤打败桀”指的是商部落首领汤,起兵攻伐夏王桀的史实,不是西周时期的事情,排除C;“盘庚迁都”指的是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从此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东周不相符,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知道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本题考查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禅让制、世袭制的相关知识。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得知,到了春秋时期,鲁国作为诸侯朝见周天子的次数比去其他诸侯国少得多,说明当时天子的权威大为削弱,而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各自为政。故B符合题意;兼并战争,变法改革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和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知道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解析】据“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及所学知识可知,此记载所描绘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关键句“这里曾是各学派交流之地,是名家学士讲学之地”可知,稷下学宫主要是与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相关的场所。“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思想领域非常繁荣,诸子百家都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故C符合题意。“良渚文化”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与材料不相干,排除A;“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一种表现,主要通过战争来体现,和材料不相符,排除B;“秦灭六国”是战国时期秦统一全国的战争,和材料也不相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知道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8.【答案】B
【解析】图片呈现的是奴隶、青铜器和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的重要工具,根据图片可以确定小组研究的历史阶段是夏商周时期。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故B符合题意;A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是秦汉时期的主题,排除;D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9.【答案】A
【解析】依据公元纪年法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A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是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秦朝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示意图可判断出,在该制度之下,秦朝的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服从中央管理。而中央官员对皇帝负责,皇帝为全国最高统治者,有皇权至上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AB是分封制的特点,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分权制衡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点,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知道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点是皇权至上。
本题考查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作用。
11.【答案】D
【解析】由题中“南海郡”“郡尉”等关键词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南海郡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而其地方官员郡尉、县令等均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任嚣是秦始皇宗亲、任嚣掌握官吏任免权,排除AB;南海郡是地方机构,不是中央机构,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推行郡县制。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12.【答案】C
【解析】秦朝建立后,通过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措施巩固统一,加强对全国的管理,题中“法度量……皆明壹之”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通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巩固统一。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秦朝通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巩固统一。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13.【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可知,该起义为大泽乡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故B符合题意;ACD都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大泽乡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
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社会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政治清明、国库充盈的“文景之治”局面,故A符合题意;BCD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知道汉初国家富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景帝削藩、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都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符合题意;BCD都不是汉景帝、汉武帝采纳这些建议的共同目的,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推恩令,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16.【答案】D
【解析】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从题中“孔子”以及考古衣镜当中孔子的画像位置可知,当时尊奉孔子,可印证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知道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17.【答案】B
【解析】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从“皇后的兄弟梁冀”等关键词可知,题干体现的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专权的情况。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戚专权,与豪强横行、宦官专权、州牧割据无关,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知道题干体现的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专权的情况。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8.【答案】B
【解析】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和西域,随后经过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罗马帝国,时人称大秦。故B符合题意;AC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解析】A.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排除A。
B.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开通的目的,排除B。
C.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开通的过程,排除C。
D.据材料“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良种马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可知,汉朝与西域的技术和物产交流是丝绸之路开辟后带来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内容,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内容,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D
【解析】据题干图表可知,题干图表的分类标准是:类别一是发明家,类别二是军事家,类别三是医学家。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类别三中的扁鹊和华佗都是世人所传诵的名医,因此在①处也应该填上东汉名医的张仲景,D项正确;司马迁是史学家,主父偃是政治家,郦道元是地理学家和文学家,都不符合类别三的要求,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扁鹊”“华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的医学家的相关史实。
21.【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掌握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22.【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民勤乐业的信息,排除A。
B.材料未涉及清谈论道的信息,排除B。
C.材料体现不出兄友弟恭的信息,排除C。
D.据材料“西晋时,鲁褒在《钱神论》中说:‘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及所学可知,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西晋时期奢靡腐败、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相关内容,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西晋时期的相关内容,认识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3.【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据题干“魏晋时期”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字体的演变”是指锺繇独创楷书,B项正确;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与“独创楷书”无关,排除A项;王羲之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排除C项;独创楷书的是锺繇,不是胡昭,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锺繇独创楷书的相关史实,“魏晋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解析】秦朝焚书坑儒的目的是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统一思想,故A符合题意;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B;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C;西晋时期,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图片反映了秦朝焚书坑儒的目的是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5.【答案】C
【解析】蓝田人遗址是考古发现,《关于陕西蓝田人研究综述》是今人对蓝田人的研究综述,不属于史书记载,排除A;耧车模型是今人根据史书中对耧车的记载还原的模型,不属于考古发现,而《齐民要术》关于耧车的记载属于史书记载,排除B;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属于考古发现,而《史记 殷本纪》系统地记载了商朝的历史,描画了一幅商部族兴起,商王朝由建立直至灭亡的宏伟图卷,属于史书记载,符合题干中将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是利簋铭文与《史记 殷本纪》对比研究。故C符合题意;殷墟等地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属于考古发现,而仓颉创造文字是黄帝时期的传说,不属于史书记载,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青铜器、司马迁与《史记》,知道符合题干中将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是利簋铭文与《史记 殷本纪》对比研究。
本题考查青铜器、司马迁与《史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小题1】周边部族对中原王朝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小题2】含义:中央之城。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小题3】结束春秋战国的是:秦朝;结束三国鼎立的是:西晋。主流趋势:国家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晋的建立和统一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晋的建立和统一等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从石器到青铜农具到铁制农具和牛耕。
【小题2】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小题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人民共同开发;统治者的重视。
【小题4】生产工具的进步;经济政策的支持;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辛勤劳动。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演变、商鞅变法、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生产工具的演变、商鞅变法的内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等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象形、会意、形声。
【小题2】特点:兼具中外风格。状况: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手工业水平高超;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小题3】特征:民族交融。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甲骨文、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北方民族大交融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